《枣儿,不酸!》导演提示
女青年爱照镜子,无可非议。镜子,可以照出她们美好的仪态,健康的体魄。不过,姑娘们,在镜子面前不妨照得再仔细些,不仅要看看发卷是否美观、霜膏是否涂匀、衣着是否适称……尤其不可忽略的是:透过镜子看看自己的心灵美不美?譬如对事业的向往、前途的追求、爱情的憧憬、幸福的估量……是否都纯洁端正?假如发现污染,也该清理干净。特别是在恋爱与婚姻问题上,不可被财物左右,不可以城乡论界,重要的是与志同道合、心心相印者不计条件的高尚爱情。不然就会图一时一地的安适,而带来经久遗恨与痛苦。年轻人,把眼光放远,将你的追求与祖国的四化宏图融汇在一起;让青春更美丽吧!这可能就是《枣儿,不酸》这个小话剧向观众倾诉的。
乔芳,剧中的青年女主角。她真心诚意地热恋着优秀青年矿工姜涛,已经整整八年了,而且正在积极筹办婚事。只是有一桩心事久久缠饶着她:对方,人品没挑!可是远在她不喜欢、不能适应的偏远的矿区,从事她所看不上的行业——矿工。她一心想把他叫回城里,那怕让他卖烧饼油条也能和自己一起在城市里“体面”地生活,就是靠自己当售货员的工资养活他也心甘情愿。只是男方志在四方、心在矿山,城市生活的“派”和“谱”并不能吸引他。——这使她形成尖锐的内心矛盾:嫁,还是不嫁?如果不是中途巧遇未曾相见的“婆母娘”,从既欣慰又惨痛的往事回忆中惊醒,她很可能步入歧途、遗憾终生。扮演这个角色的演员应着力刻画她的思想逻辑和心理矛盾,同时因特定的情境,语言较少,就要选择丰富的、有表现力的动作细节来揭示心灵,但又不可夸张,尤其不可流为躯壳,因为她的贯穿行动是在尖锐内心冲突中寻找理想与正确的出路,其内向性心理戏很重。
姜大娘,乔芳恋爱对象姜涛的母亲。土生土长的农村妇女,关心人、体贴人,而且明理通情。她爱自己的儿子,支持他的革命理想和平凡而光荣的职业。儿子的婚事是她的心事,但她理解儿子,不希望子女的婚姻是强扭的瓜,而是浇开的幸福花。当她路遇不曾相见的未婚儿媳,目睹对方的踌躇与私隐,并没有去责备,而是期望、劝诱;即使“非断不可|”,也丝毫没有强人所难,甚至处处为人着想。扮演这个人物的演员应把握她心灵美的特点,要有细致的思考、诚恳的态度、要有劳动气质,设法尽多选取具有生活气息的动作细节。
老刘,到矿区去体验生活的画家,车中巧遇与促成一桩婚事的参与者和目击者,一个善于观察生活和描绘生活的富有艺术气质的热心人,或者说是剧作者的代言人。演员应把握他热情、风趣、爱观察、勤思考、乐于助人的性格特征。
列车员,戏虽不多,但要演得积极、热情、活跃。从她身上应反映为人民服务精神和时代前进的节奏。
以上四个角色之外,还有一个未出场的人物,那就是先进的四化建设者——青年矿工姜涛。人虽未出场,其先进事迹和革命精神却充溢在前进列车的车厢里,感奋人们。全体演出者有责任从各自的角度共同塑造好这个未出场的时代先进青年的典型。
全剧可分为四个段落:
1、姜大娘赶往矿区为儿子成亲,上得车来寻找座位,偏遇上个不礼不让、一脑门子想心事的姑娘。大娘没有因而气怒,反而担心另一个座位上躺着的“男青年”着风受病,于是把自己的衣服给他盖上。那“男青年”发觉醒来,非常感动,赶紧给大娘让座,原来是位到矿区去体验生活的画家老同志。他们一路就伴,倾心攀谈,从农村新貌、矿区形势直谈到儿子的婚事。多么巧,那位画家还是这桩婚事的半个红娘;
而那一言不发“心里有火”的姑娘却正是大娘拿出的照片上儿子的未婚妻。从开场到从乔芳发现照片上的人就是自己,话在姜大娘和老刘嘴边,戏在乔芳身上。这段戏台下明白,台上糊涂。伴随着滚滚的车轮声,应充满思潮起伏和猜测如迷的
情调,也要有礼让和谐的气氛。
2从乔芳发现自己的照片开始,矛盾展开,情节发展。她从姜大娘与老刘的攀谈中感到动员姜涛放弃矿区工作,回城一道生活的愿望已难实现,便决计中途下车回去。谁料东西遗忘车中,去而复返。这段戏,在人物行动、情绪以及调度上有很大反差和变幻感,应有”风一阵、雨一阵”的气氛。
3乔芳重上车来,先是动员姜大娘说服儿子答应回城的结婚条件,后是正视“姜涛不可能回城”的现实,矛盾重重,但仍决定向他妈表示退婚。姜大娘对既爱事业又爱乔芳、生活目标坚定的儿子十分了解,面对断关系问题是持通情达理和冷静态度。热心的画家却不怕碰壁,满怀激情的千方百计要劝服乔芳与姜涛成亲。断不断?成不成?……矛盾尖锐到了最尖锐的地步,戏也进入高潮。这段戏相互态度都应鲜明,几个交锋应强烈。导演要重视戏的速度,节奏,可以有机的借助奔驰的行车声、窗外急促略过的景物、光影,以烘托气氛。
4乔芳二次要走,因是“临时停车”而下车未成。他们在令人遗憾的僵局中重新坐下来。在无声胜有声的沉默里,放在桌上的那只断了表带却留印着青春脚步的手表仍铮铮作响(导演不妨在这里让观众听到犹如心脏跳动的明晰的表行声)。)这件不寻常的媒介物,勾起了姜大娘的心事,因而激动地忆述了往事在动乱岁月里一对有志青年的患难相交与纯真爱情。在高尚道德、理想、情操感染下,乔芳心中矛盾虽未全消,但似乎开始被这前进的列车、生活的暖流推动着向幸福的未来迈进。她扑到姜大娘怀里,热泪滚滚的叫了一声“娘”!画家也及时绘出了这副生活的速写。这段戏是全剧的尾声,使直接的戏剧行动转化为一种诗意与激情的意境。
除前述外,导演尚有几点值得注意:
1矛盾。剧本对乔芳的转变的是留有余地的,他始终在矛盾中。剧本的结尾,并不意味着她的矛盾已经完全解决,只是预示着有解决的可能。是时代在推动着她的前进,因而导演在处理时要掌握好这个分寸。
2台词。戏发生在列车厢里,既有特点又受局限;
既便展开又易受阻。导演要设法使戏动荡而又稳定、连贯而又沉浮,其间处理好人物语言值得重视。几个人物性格不同,剧本中体现他们性格的台词写得不错,演员应在台词上下功夫,应说得有特点,有味道。引人入胜,让观众有看头又有听头。
(原载1981年第12期《小剧本》)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