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篇 <北京往北是北大荒>导演阐述 (6)
(2012-02-22 11:55:42)
标签:
逆境困境险境顺境共扶危船奋斗生存文化 |
分类: 导演篇 |
本剧所提出的主要问题是:人,如何在逆境中生存、发展?
主角那小勤和她的伙伴们在30年风雨历程中,其生存环境是:既处逆境,又遇困境,还逢险境,曾临危境……当然,也伴随过顺境,最终也达到了胜境。
那么,如何变逆为顺、克难呈祥、化险为夷、转危为安?……只有一条,那就是面对现实、不息奋斗;勇于变革、积极进取。只有这样,才可能转入顺境,通向胜境。为此我们确立了本剧的主要主题为“生存奋斗”;也相应确立了全剧的贯穿行动为“坚持真理、战胜困难、顽强拼搏、务实求变,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这既是贯穿行动,也是主题意义。它是全剧的总体语汇,以及最主要要回答主题和告诉观众的。
当然,本剧的主题因素似还有很多,如命运、爱情、青年道路、教育与改造、迫害与复仇、政策路线、生产自救、改革、反腐倡廉以及人情、人道、人格……可以从不容角度去看待、选择、强调、处理。我们之所以确定“生存奋斗”为主要主题的根据是,本剧揭示的主要矛盾冲突是“生存难与过得好”。以那小勤为代表,几乎全剧所有人物都处在“想要过得好却生存发展很艰难”的共同矛盾冲突中。当然我们在确立主要主题时绝不无视其它主题因素,力求在突出重点、全面安排时予以照应,同样也还要顾及主题矛盾冲突之外的其它矛盾冲突。
在“生存难”的环境里如何又能争取“过得好”呢?这就需要理想、信念,需要拼搏、奋斗,需要勇气、志气、生气夹缝里生存自然比顺境中生存艰难得多!然而夹缝里生存者往往要比佳壤里培植的东西更难得,更珍贵,更富生命力。奇妙的大自然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例证:
银屏白牡丹;
武夷大红袍……
在我国南方的桂东平原上,越过广西贵县城南秀丽的碧流——郁江,数里之遥处有座并不高巍而闻名中外的名山——“南山”。就在南山寺的一处向阳峭壁间,从巨石夹缝里滋生出两株仅高数尺的苍松,那就是著名的“南山不老松”。它不象长白、兴安诸岭的青松、红松、鱼鳞、马尾……那样的挺拔壮盛,也不似黄山迎客松那样的俏美俊秀,当然更不比盆景里人工侍弄的小松那等玲珑剔透而难免造作人为……它却长生不老,生命力旺盛,千百年来为世人称颂。称颂的就是它那无阻、无穷、无尚的生命力!50年代的青年时期,我们曾结伴越水登山往谒之,曾为它那非凡的气质品格所感动。
在安徽省巢湖南岸的银屏山中,有一处名胜叫仙人洞,洞口顶端长着一丛牡丹花,其形美艳、其色如玉、其香四溢……每年逢春,往观者沪、宁、苏、常、芜、肥、蚌、庆各路观客络绎不绝。那丛名贵的白牡丹,也是从巨石夹缝中长出的!
武夷大红袍,是岩茶中的极品,岩茶类中的乌龙、色种、水仙、铁观音、铁罗汉……无一能与之相比。此茶只有两株茶树,年产(旺)12两,有的年头只产4至6两,它是福建头等贡茶,历来产品全部送京入贡。传说每年采茶季节,由崇安县令身穿红袍登山亲采;又一种传说是让猴子穿红袍跳壁攀岩到产地采撷,故名。这两株茶树也是从岩石缝中长出的。不同的是,岩上有岩,上部岩石不停地滴下的均匀水滴正落在茶树的根部,而茶树既在高山云雾中又是向阳而生,因此它虽从石缝中挤出,却充分接受了阳光和雨露。……
银屏白牡丹、南山不老松、武夷大红袍为剧中那小勤、邢队长、窦婶等人写照,不亦恰乎其类吗!然而这还不能准确说就是他们的角色种子,也不是全剧的形象种子。全剧的形象种子是“船”。
感谢我们综合艺术创造的合作者——舞台美术设计徐翔先生和设计助理、研究生孙大庆同学,他们在设置北大荒知青点外景时,于知青们共宿的大排房外安放了一条船,船外临墙又悬挂了许多晾晒的湖鱼……在初议舞台演出处理,看舞台设计模型(初稿)时,那条占了台面近三分之一的硕大的木船,引起了我们极大的兴趣,激发了我们的导演创作灵感。那条船,不正是那小勤们生存奋斗的运载工具的吗?
与人们命运相关、可以操纵运动的“船”,这一既为实物又颇富隐喻性的形象,全然有理由作为全剧的形象种子。随之,全剧的演出形象也由是衍生。那就是:他们“共撑危船,破浪前进!”——他们“在随逆、危、困、顿却可驶向彼岸胜境的命运航程中共撑危船,破浪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