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必须注意镜头特性(续) 4.适应镜头,掌握分寸。
演舞台剧,演员的用武之地是舞台上;演电视剧(和电影),演员的用武之地是镜头前。演舞台剧,演员必须熟悉舞台,熟知舞台的区位、功能,从而借以建立良好的舞台自我感觉;演影视,演员则须熟悉镜头前表演区位、镜头性能、镜头调度,进而获取正确的镜头感。摄影机、摄像机是演员表演艺术创作的载体,演员要和镜头相爱相谐相融。有的演员一开始就不怕镜头,甚至摄影机哒哒哒一响就来神儿,就能迅速入境。不少演员都有这般体会,中戏校友78班毕业生李克纯就是一例,她甚至觉得没听到摄影机哒哒声就难入戏。有的演员一开始时却怵镜头,听到摄影机哒哒哒的响声就走神儿。优秀的青年女演员丛姗当年就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一个十八岁的女孩、刚入中戏表演系一年级的学生在镜头前初学乍练这是可以理解的,恰巧她遇上了善于使用、帮助、培养演员的杰出导演艺术家谢晋,当拍摄陋室新婚一场时,谢导发现过于逼近演员的摄影机有些致使演员分神儿,便将机器架在房门外,隔着门缝儿拍摄,使演员无所顾忌专神至志地演好了这场戏。日后丛姗也成为了驾驭镜头的能手。可见,熟悉镜头、掌握镜头功能、善于借助镜头进行表演创造是何等重要!演员要通过认知、实践、技术掌握、磨合,尽快熟悉镜头和获取镜头感。
电视录相机镜头,在处理人物、时空、情境、节奏等方面具有极大灵活性和高效能。艺术语汇与手段极为丰富。演员要善于发挥镜头前的适应能力并力争利用与扩大镜头效能。
要适应镜头,获得良好镜头感,掌握对不同镜头的分寸是重要的一环。在远、中、近景中的表演应有分寸上的差别,一般说:远景,形体动作可以大些;中景就要相应收缩,但为了加强表现力和画面的动势,可以考虑手势选择、角度变动、某些细节的刻划;近景,则要保持画面的稳定性,动作不可大,重点在面部表情,传神之官的眼睛可以发挥开掘心灵深蕴的重效;特写,或动或静,则更要注重细部刻划了。这只是一般规律,有时也有相反的特殊要求,这要具体分析对待。
对于推、拉、移、摇等镜头的运用,演员也要努力适应,对有的处理尽量不要去意识,对有的处理如设移动道、仰俯升降变化等录法,则要加以配合。有时还难免需要进行多次练习掌握。但,无论有多少变化、限定与安排,演员于实录时都不可陷入事务性,需要的是始终置身在自己角色的规定情境之中。
5、语言处理与后期弥补。
前面提到过“听其言、观其行、知其人”的道理,这番道理也很能说明语言在以塑造鲜明人物形象为目标的表演艺术中的重要作用。演员在电视剧中创造角色,理当对全部台词进行精心雕琢。电视剧从分镜头录制到最后合成,是积小为大、零存整取的。象一挂念珠在串起来之前要选好每一颗珠子一样,演员在录制每一个镜头时要对每一个镜头进行周详的艺术处理,其中语言处理自是重点之一。语言也是行动的组成部分,要追求语言的动作性。演员说台词时,要将对情境的感受、内心的欲求、行动的意向、语言的潜意……都充分表达出来,力求做到言必有旨、言必由衷、言之有物、言之有情。要重视语言的力量,用语言去斗争,去调解,去劝诱、防范、打击、督促、逼迫、激发、警告……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另有一句名言:“用语言去杀人!”意在强调语言在表演中的效力。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三气周瑜的情节,诸葛亮的语言将周瑜折腾得死去活来……从这个故事也可想见语言的力量。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另有一句名言:“剧作家创作了剧本中写出来的台词,演员则要创造剧本没有写出来的台词。”演员要在创造没有写出的台词和使用语言、运用语言技巧方面下功夫。
电视剧近景多,屏幕上出现的人物,特别是面部,常是近在观众眼前,这对于在电视剧表演中如何说话也提出了特殊要求。最主要的是,要说得真实、自然,接近生活,要有分寸感。其中也包括了口型问题,不可因内容上需要夸张而造成说话时面部表情与口型的过火,那样会损坏形象。如是同期录音,要多加注意;如是后期录音,录相时可以在内心充实、语言含义清楚的前题下对面部表情与口型作适度控制,待后期录音时再将语言应有的鲜明、强烈程度加以补充与调整。
影视表演常被喻为“遗憾的艺术”,即停机以后很难象舞台剧那样还可在前场演出基础上听取了意见或产生了新的创造想法时再作适当修改加工,电视、电影录摄完毕便一次定板,除非不惜工本或特别需要便无法修改加工。为了减少一些“遗憾”,在录制完毕的后期录音时还有一次机会,演员可以从新全盘处理语言,通过它对某些镜头中的表现不足加以调整改善。
祝愿有志者,不断认识规律、掌握技巧、加强修养,通过
顽强的艺术劳动,获取成功!
1983年撰写、发表于《北京文艺》
2002\2007年修订于广东东莞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