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表演___"流弊与规范"续

(2011-08-26 19:03:20)
标签:

反对概念化

脸谱化

类型化

简单化

提倡性格化

分类: 中国话剧表演艺术史话

演艺医院----病状:假丶空丶粗丶断丶淡之

空,即空洞,空虚,表现为演员的表演缺少内在性,往往把人物演得流于形式而虚有其表,演员的内心是空虚的,所演出来的人物成为一种躯壳:正面人物概念化,反面人物脸谱化、类型化、简单化……当然这就谈不上人物形象的独特性与性格化,也就谈不上饱满与含蓄,更达不到一种特定性的“这一个”和“就是他(她)”的境界。一种新形式主义的表演现象还存在于话剧舞台上。

表演艺术创造的鲜明形式感和强烈表现力是必须追求的,但不可抛开深入的体验而流于矫伪虚饰的空洞“形式”。有一些演员在舞台上内心生活空虚,表演缺少内心依据,没有内心独白和潜台词,在舞台上当其不说话时在想什么?不清楚!只有临到念台词时才“来劲儿”;不说台词时内心是一种空虚甚至真空状态,专只等着接台词而已。就是在其念台词时,也仅仅是背诵完了事,看不出那种借助语言以再现思维的有机关系,也听不出台词背后的潜意与行动性、目的性。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曾有一句名言说“剧作者创造了台词,演员则要创造台词后面的台词。”意即创造台词是剧作者的任务,而创造内心独白、潜台词则是演员的任务。我们有些演员在舞台上却往往未能完成这种任务,他们在表演中缺少行动线、思想线、感情线……这样三条拧成一股的角色生命线,常常是思想不清、行动不明、情感不准,有时似乎又都有,但时有时无、时隐时现,很多地方是空虚的。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由于内心的空虚,又往往表现为产生不出内心视像,不能从眼睛里反映出所感受到的东西、体验到的东西,也不能通过眼睛把愿望、目的、行动……表达出来。舞台上常常出现那种视而不见、听而未闻、喜怒突发、未卜先知的现象。一些应当说还不错的演员在某些也并不错的剧目的表演,往往是有了大概(人物基调、总态度、主要色彩),但感受和想象很不细致具体。如有一位气质、禀赋、条件都不错的演员,在演出某剧中的重要人物时也颇受观众欢迎与肯定,但恰恰在其取得表演创造成就的同时就反映出了感受具体性方面的显著不足:如在说到大意为“山下他们派人来了,前面是联络官,后面还跟着好多人呐……”的台词时,眼睛里却没有出现所说事物的视觉形象。由于视像不具体、感受不细致,所以这些地方就难免流于空虚。而一个好的演员是应当细致入微地把所感觉到的东西充分表达出来的,是应不懈追求感受准确性和形象具体性的。

又如有一个很好的剧目,其中有的演员有很精彩的表演,前面已经列举过。但在同一剧目中,却有的演员由于在舞台生活中的空虚而使剧目的体裁风格也产生变异。所演的人物本应是思想清楚、行动有机合理、一切皆应是有理有据的,但因正缺少这些,由于空,致使戏剧的体裁感都变了!本来并不是活报剧,却因演员内心空虚、言语跳荡而演得像活报剧。因为活报剧允许想象的随意性,有时可以不尽合理、不连贯、以至突然、怪诞……但演员在正常剧目中的表演不能这样,无论何种题材、体裁都须有理有据,内心充实,首尾贯通。如做不到,就会因表演的空洞而不能服人和感人,就会显得更加虚假!

    造成表演的空洞,既有生活的原因又有方法的原因。只有加强生活体验、积累生活素材,在表演中注意生活依据,并在掌握现实主义的科学演剧方法的同时绝不墨守成规地勇于探索、不断创新。如不创新,就会落套、流俗、空洞以至衰败;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使表演艺术常获能源、延年益寿。在演员们的心中,应该把表演艺术与创新精神等同看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