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卜生名作<培尔.金特>在中国的演出
(2011-08-13 11:40:15)
标签:
易卜生三一律培剧独特性风格统一和谐 |
分类: 中国话剧表演艺术史话 |
表演艺术史话30
一台演出中,在着力刻画人物性格独特性的同时,处理全剧的体裁、风格、节奏、气氛方面的精确性,最能反映导演艺术水平。《樱桃时节》的演出是颇可说明问题的。在这方面,另一个有说服力的例证就是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演出的、由徐晓钟和白轼本、徐敏导演的易卜生的剧作《培·金特》。
易卜生的风格、样式是什么?多年来不知为何曾流行过下列几个等式:
易卜生=典型的现实主义戏剧;
易卜生=写实手法;
易卜生=三一律;
易卜生=镜箱舞台……
如果这些等式能够成立,那么它只能为易卜生的个别剧作作注脚,如《娜拉》。将其概括,是否为:“易卜生的(批判)现实主义的剧作《娜拉》,循三一律结构,取写实手法,‘这一个戏’于镜箱式舞台上演出最为相宜。” ……那么是否由这一个戏及这一个戏习用的演出形式就可以构成“易卜生式”?易卜生的其它剧作呢?《培尔·金特》一剧的演出就帮助我们认识了“‘另一个’易卜生”,从而使我们有根据去怀疑和推翻上述不确切的片面性等式。
《培尔·金特》一剧的结构、手法、体裁风格是非常复杂的。它的基调是现实主义,但又有象征手法、寓言格调,甚至可以从中追溯出现代派、意识流……许多“时髦”东西的先期表现。从戏剧体裁角度看,它有哲理性悲剧、讽刺喜剧、性格喜剧、闹剧等多种因素。剧中,现实与幻境结合、情节与意向间离、跳荡性与稳定性呼应、人与妖共处、正常与反常互易、实感与诗意并存……总之相当纷繁错综。
导演二度艺术创造的难点就在于如何于纷繁错综里求和谐、求统一,又如何从纷繁错综里求得和谐统一的艺术格调与演出形象中深刻提示作品的内涵旨趣。正如该剧导演所说的“只有牢牢地把握住统一的体裁风格特色,找到全剧总的处理原则,才能充分发挥这一剧本的艺术优势,才能驾驭这个“万花筒”式的‘狂想曲’,把很难把在一个系统里的种种风格因素,把一个‘不符合舞台特点’的剧本搬上舞台,把它统一成一个完整的舞台演出。”在对于体裁风格处理的这种总的意图下,除了确定统一于诗的逻辑、强调凝炼集中、创造生活幻觉与破除生活幻觉兼用、北欧特色与中国风味相融等导演创造的美学原则,在具体的艺术处理方面,采取了几项有效的抉择:布景方面,取抒情色彩与庄重感结合的调子,场景尽量加强时空的假定性、场面调度的灵活性并力求便于演员的表演;运用转台,加大空间的活力与效能,给演员的表演增加致密程度与丰厚性,给演员表演以更大驰骋天地;安排歌队取代启闭幕,以情调明朗、节奏鲜明、具有北欧风味的轻歌漫舞,置于全剧幕间;既显贯串之功,又奏间离之效;而那支动听的挪威舞曲为主调的伴奏音乐反复出现、一以贯之,再加上舞台美术景物图形,色彩光调的呼应协调,便如一条引线将散陈的金玉珠翠串而为链。这条链,也将主角培尔的心理冲突探索人生的贯穿行动串结起来,将剧本的内涵,关于人生、自我、精神等方面的要素,从往往看去不合逻辑的境况中拔出,得以情通理顺地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