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辽宁人艺进京演出<高山下的花环>

(2011-07-20 18:29:24)
标签:

辽艺

高山下的花环

陈颖

辛薇

宋国锋

分类: 中国话剧表演艺术史话

表演艺术史话19   八十年代话剧演出及演员的表演之

演员陈颕丶辛薇丶王文治丶宋国锋与辽艺《高山下的花环》

1983年初春时节,最早在首都舞台上绽开的一丛话剧演出艺术的报春之花,是辽宁人民艺术剧院成功改编并以出色的表、导演艺术成果赢得广大观众欢迎的《高山下的花环》。

这出戏,改编演出的难度很大。因为,原著小说早已深入人心,作品里的人物己经在读者想象中跃然成形。那么,舞台改编演出的再度艺术创造能否在观众中唤起新鲜感,产生感染力,迸发出舞台艺术形象的特殊火花……这就成为成败的关键:它以强烈的时代精神、浓重的感染力、饱满的英雄主义气概、分明的是非观念、生动的艺术形象征服观众,并且能够在观众中唤起二度创造的艺术新鲜感,激起真挚通心的共鸣,而久演不衰(据了解,辽艺演出该剧迄今为止己逾二百多场仍很上座)。

从戏剧本身特有的艺术规律出发结构剧本,在塑造人物时强调地重视“戏剧化”,是改编演出的突出优点。当此剧完整的舞台艺术形象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时候,我们感到它己从散文、小说的格局中脱颖出来,以独特的姿态成为纯粹的“戏剧”。进行演出组织与统筹全剧艺术体现的导演者刘家荣等,经通盘构思和完整演出艺术处理,使这一曲革命英雄主义的颂歌演奏得那等铿锵、激越而又和谐。赖以构成全曲的每一个乐章、音节——各个演员的具体表演艺术创造,又是那等鲜明、生动而又质朴。我们不妨回味一下演出留给我们至今难以淡忘的几个剧中人物形象及其扮演者的表演创造。

首先是赵蒙生、梁三喜、靳开来这三个角色。

演员刘文治扮演赵蒙生,他把这个出身将门的青年指挥员,从依仗官高位显的家长而侥幸调转、又因形势突变而被迫上阵,继而在紧急关头几乎临阵脱逃,直到在血与火的考验中,在新时期最可爱的人——那些真正的、名副其实的革命战士们于关键时刻表现出的英雄气概、崇高品德、光辉业绩的影响、感召下,终于思想升华、灵魂净化、转变成长的丰富的层次、线索,较为清晰地于舞台上予以展现,从而塑造了人物矛盾的、发展的、辩证的而又是令人信服的鲜明形象。这个人物的思想逻辑、思想斗争、思想的发展转变与成长。这就要求演员在舞台上,在角色发展变化着的规定情境中,有具体、准确的思想内容和建立连续不断的思想线。刘文治的表演是完成了这些要求的,使观众能够随着演出的进行感受和揣摩到他的思绪、心声。演员在处理思维、语言、行动的关系方面也很得体。台词能够再现思维,思考又能推动和制约语言、行动,并且始终能在对人物的体验与体现中充满真情实感……因此能演得清楚、生动,有效地串连和带动了全剧清晰的发展线索。

梁三喜是剧中极为感人的主角之一,这是一个优秀连队指挥员的典型。他质朴、纯正、坚定、勇敢,能身先士卒、先人后己,临危不惧、顽强战斗。就是在最危急的关头,他想着的还是争取胜利、完成任务,想着的还是战局的逆顺、战友的安危,唯独没有他自己。他的遗嘱之一是写信给母亲和爱人嘱咐要还清欠债……这在小说中的描写本己感人,而树为舞台形象,通过演员诚挚的体验与鲜明的表达,就更加感人。这段戏,在每场演出时都会催人泪下,使观众透过这个细节而对我们的人民战士肃然起敬。扮演梁三喜的宋国锋是一位青年演员,他以质朴无华和深入体验的表演取胜。连部之夜与新任指导员——赵蒙生相互进行心灵侦察的场面,临战前愤斥赵蒙生的场面,上战场热心帮助、全力支持赵蒙生的场面以及临终遗嘱等场都非常感人。

靳开来是剧中一个十足的性格化人物,而扮演靳开来的郭明真则是个有特点的性格化演员。泼辣、尖锐、坦诚、爽朗……演员与角色较为相近的这些性格色彩,是演员接近角色的极好条件,但单凭它自然还不为创造。演员的创造是要由自我出发走向形象的,一切都要入角色之轨、附角色之体、成角色之形。郭明真较为准确地把握了人物性格,在若干重点戏段中对人物进行了细微的艺术处理。例如,在连部打朴克牌的一场,他以插科打诨的方式冷嘲热讽而又不失身份地刺了一下自己信不过、看不惯的新来的指导员——赵蒙生,动作和语气的选择都很恰当:抽出一张牌来,两眼斜睨,一手将牌重重甩下……在无言的动作里内心充满语言;而在与战友聊天对话时常常弹出弦外之音,语言中又充满动作。又如在谈家乡、说爱人时,诚挚而夸张、大方却略含羞涩,深深的感情用玩笑方式表露……也相当辩证地揭示了寄寓于一个特定性格人物身上的劳动人民本色和作为一个老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待到戏入高潮,靳开来为解救战友饥渴困境而去砍回甘蔗,并因而在触雷后牺牲。演员着力于此情此境中揭示人物的思想境界,使人们通过那个看来冒险以至违反军纪的舞台行为,而看出人物公而忘私、顽强战斗、奋不顾身的英勇精神以及他的机智、果敢和处理问题的灵活性。这个有价值的牺牲,为后来赵蒙生转送军功章、雷军长批评宣传干事并为靳开来追记战功的戏很好地作了铺垫。导演和演员对靳开来牺牲一刻的形象处理,也没有过多去煊染伤势、血迹、痛苦的姿态种种,而是集中于剖露人物的一颗丹心,将烈士的精神颂扬,使之常留人间、激励后人。

这台戏里众多的人物,多由中、青年演员扮演,大家都严肃认真地进行创造,都很好地完成了任务。与此同时,和他们同台演出的几位老演员尤见创造光彩。陈颖扮演雷军长、辛薇扮演吴大姐,可谓一双旗鼓相当的对手、两个鲜明生动的形象。

陈颖扮演雷军长,靠了丰富的部队生活体验垫底。以往在解放战争中、在朝鲜战场上所亲身经历的那些战斗的岁月,目睹的那些英雄指战员们的光辉形象和战争生活场面,加上近年不定期对新时期最可爱的人的重新认识、了解、体验、观察……使他在创造自己的角色时先有了极为丰盛的生活储备。演员应有的政治热情、责任心、使命感又加强了创造的推动力量。当然,演员的种种素质条件、专业技巧,都是不可忽缺的。陈颖在舞台上扮演的这个我军高级指挥员——绰号“雷神爷”的雷军长,使我们感到是活脱脱的,信服程度到了毋庸置疑的地步。演员在舞台上、在角色的规定情境中,通过明确、具体的舞台态度,述诸准确有力的性格化语言和一系列独特精确的舞台行动,确切地处理了与不同对手之间的人物关系,深刻地揭示了舞台事件所含寓的矛盾冲突。他对吴大姐尊敬、爱护、尽可能地顺从,但在大是大非面前,在原则性分岐中却坚定果敢、不循私情,象雷一般地击垮那些置革命利益于不顾的权欲私心。他对赵蒙生有爱护、有期望、有基于革命人道主义的人情味儿和责任心,也有恨铁不成钢的怨愤,他以闪电般的目光和字字千钧的语言透视和剖开了一时成为懦夫者的心灵。他对部队严,对战士亲,对党和祖国充满责任心和庄严感,他对祖国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又充满了悉心相爱的深情。在临战态势下,他面对千军万马发布战斗号令,其心如火炽、语似雷鸣,话音过处,那股热浪燃烧着多少人的心!演员似乎是抓住了一个“雷”字为角色的种子和核心的。但,这雷,在全剧中又是变化着的雷:闷雷、响雷、沉雷、隐隐的雷、炸裂开来的雷!阵前讲话、甩帽子一段戏,就是这种炸开来的雷……这震撼山野、震撼人心的雷声,好不叫人痛快、振奋,这雷声唤起了多少人的战斗激情。然而,这个人物的创造深度,绝不仅在于演员表现出了人物这种雄壮气势和大将风度,而是艺术辩证的其它方面,特别是过细处理人物在沧海横流里思想激情细浪、洪涛的多种层次。雷,不总是在轰鸣,也有低吟的时候,也有宁息下来、转而为扑打着大地的哗哗的雨声的时候。雷军长战后上坟,凭吊烈士,特别是伫立在自己战死的儿子的坟前独自默哀的时候,我们就听到了“雷神爷”那化雷为雨的饮泣声,一声声直扑打进我们的心扉……

陈颖所创造的这个性格鲜明的感人舞台形象,在一九八三年的舞台上,无论是从塑造我军高级指挥员形象的角度,或是表演技巧、演员功力角度,都堪称当年表演艺术创造成果中较为突出的一例。

辛薇创造的吴爽舞台形象,之所以也那样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演员最主要的长处是能把这个人物的思想逻辑、思维方式、在新情况下基于特定身份、地位、经历、关系、处境所持的特定态度与心理状态展现得清清楚楚,让人看后感到合情合理、真实可信。这是一个立于舞台让人们和演出者共同给予善意批评帮助的人物,如何掌握分寸、情通理顺地通过其一系列有逻辑的言行,让人们面对这一典型性格引以为鉴、引发深思……这是演员表演的关键所在。辛薇的创造是准确的,形象是血肉饱满的。演员在人物身份、风度、精神状态以至手势、步态等方面的刻划上也是有根据、有特点、有创造性的。特别是演员有绝好的声音禀赋,在台词方面吐字、运气技巧甚好,在创造角色中有效地发挥了艺术表现力。

剧中扮演师长、扮演玉秀和梁大娘的演员,也都创造了生动感人的形象。

提到梁大娘,使人联想到山东电视台在同年中所录制的三集电视剧《高山下的花环》。在这部电视剧的第三集中,梁大娘的扮演者王玉梅是有突出创造成就的。她的表演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颇为感人的艺术魅力,而且善于运用镜头条件与手段,适应镜头前表演的独特规律,细微地刻画人物。上坟一场的短短几个镜头,演员通过几个有特点的动作选择和表情处理便几笔勾画出了人物。例如双手颤抖着(入画)捧起梁三喜坟头上的土;脸上(近景)竭力控制着悲痛,嘴角抽动、头部略晃,扑籁籁涌出热泪……使我们面对荧光屏上所展现的那个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典型行为,一下就感受到了这位革命妈妈虽高度控制也难遮隐的无限激情和扪到了那颗炽热的丹心。

有人认为,一部成功作品的问世,往往会引起一连串的改编演出,这往往会导致“一窝蜂”。的确如此,但对这个问题要从两方面看。如这种“一窝蜂”,相互之间是大同小异、质量低下,无甚创造……这当然是不足取法的,是名副其实的“一窝蜂”。但,如是相互之间各有特色,对台媲美,显示了一种质量的竞赛,这倒是好事。辽宁人艺的舞台剧、山东电视台的电视剧以及不久即将问世的上影厂的宽银幕彩色片《高山下的花环》,我以为同属这一题材在思想、艺术质量上打擂台的好戏。

笔者之所以用较多笔墨,对《高山下的花环》一剧,特别是对辽宁人艺的演出进行分析,实在因为这一演出具有某种典范意义。我们从这一演出中,看到了革命戏剧的战斗传统,看到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生命力,也看到了以生活为源泉,以政治责任心和革命热情为动力进行演出艺术创造的重要意义;当然,我们同时也看到了表、导演艺术技巧、功力的重要作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