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出入茶舘三代人  一杯一盏叹兴亡

(2011-07-07 08:44:54)
标签:

于是之

蓝天野

郑榕

撒钱葬旧日

放歌迎新天

分类: 中国话剧表演艺术史话

 表演艺术史话15()

  新时期优秀表演例析之三: 北京人艺(1979__1989时期的)演员群体

《茶馆》的导表演艺术()

 

剧中的主要人物王利发、常四爷、秦仲义————这三个多年相交的朋友,也都是跨三个时代、历五十余年。三位演员的表演都是:时代气息浓,地方风味足,感觉准确,关系恰当,语言与动作的选择丰富而有效,人物演得性格鲜明,活灵活现。

蓝天野演的秦仲义,在第一幕出现时,风流倜傥,满怀抱负,待人处事有点傲气,也有点豪气,还带点刻薄气,说话走路都禁不住流露着一脑子的“实业救国”……待到五十年后,几经碰壁而变成了一个发白、髯长、身弯、行艰、语噤的策杖老者,演员准确地表现了人物老来看透世道、落魄失意的神态。

郑榕演的常四爷,着力性格刻化,把人物刚正不阿、见义勇为、忧国忧民、自食其力……等等方面都体现得恰倒好处。第一幕里他讽时事、骂洋人、予言“大清国要亡了”!在说到一碗烂肉面周济乡妇的时候,他提高了嗓门叫了一声李三,略略一顿,说出那句慷慨相助的话,此刻他别有滋味在心头,义气中又加一番感情。语言都是从性格化人物的心底涌出的,活脱脱一个晚清时代有正义感的爱国者。等到第二幕出现时,演员让观众看到常四爷虽已不是血气方刚但仍锐气不减,坐了几年班房也没能改变他的为人,虽然落到以种菜为业,也没封住他的嘴,他还那么重义气、讲交情,敢说敢为。第三幕三个老人重逢的时候,他到老还见侠骨柔肠,但终究已入暮年了,郑榕鲜明准确的演活了这个人物。他拖着长调说话,因为他在感极思深地总结人生;听别人说话,他连哼带哈的呼应,既风趣又辛酸,与朋友共,产生心声的共鸣。

演员把话剧的话认真当作艺术语言对待,绝不脱口而出,而是心生立言、言之有物,对角色的台词进行了认真而精雕细琢的创造。

于是之同志扮演主要角色王利发,这位造诣极深的演员,准确、生动地表现了人物漫长而曲折、艰辛的一生。第一幕,他二十多岁,继父业当了茶馆的掌柜,开始应付、周旋、逢迎的生活。他每天接触各种各样的茶客和其他进出茶馆的人。

世道不好,生意难作,事事需要周到、机灵和殷勤,演员把握角色这种心理状态,非常自如地生活在规定情境之中。他使用语言非常有分寸,具体展现出对不同对象的不同态度,在不同态度的展现中见性格。形体造型是细经推敲、非常考究的:站相谦恭,步态殷勤,礼貌周至。

年轻时,你看他走路多么轻快敏捷,两只手臂下垂时总略略侧抬,那手式是经过选择与雕琢的;拇指与食指经常相距二寸,总像握着什么或抓着什么……那是揭茶碗盖、提壶沏水和抓茶叶而形成的习惯吧?给人以突出印象。你再看五十年后,在装烟袋、抓烟叶时,还是那么像抓茶叶似地抓着。他精选这种能表现职业特征的习惯动作,很有利于塑造人物性格。

画龙点睛,在细微处见精髓,于是之同志在创造中很重视这一点的。他演《龙须沟》里的程疯子、《名优之死》里的左宝魁、《丹心谱》里的丁文中,一举手、一投足,都有依据,并都为人物性格服务,绝不盲目随意。他的表演艺术是精于创造、广征博采、每戏求新、独成风格的。他的表演中既有斯坦尼,也有梅兰芳,还有其他人,更有他自己的独创。譬如对于中国戏曲传统表演艺术的人物塑造和四功五法,他都揣摩借鉴,着眼于领悟精神,化其所有,丰富自己的创造。

他演戏,在深入角色进行体验的同时,无论形体或台词,都有鲜明的表现力。在《茶馆》一剧的表演中,他就是既有形体表现力又有语言表现力,而且语言与形体动作又能相互配合、相互呼应。心情不同,动作任务不同,台词的念法也就不同;年龄有别、时代有别、规定情境有别(总是发展变化着的),语气、语调、语式也就有别,甚至连呼吸、吐字也是有别的。

第一幕,他说起话来,流利顺畅,使人感到是气守丹田、周身健旺;

第二幕可就气血欠畅、中焦常阻了;

第三幕,气促语艰,则使人大有天癸将竭之感。 语言是思维的直接再现。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于是之的台词处理,就反映了这种语言与感情互为表里、因果的关系。这位舞台艺术语言家,在台上是字字句句都见真情实感的。

第一幕,让人听得出他(王利发)的抱负大而守业难;

第二幕,让人听得出他的心计多而时日艰;

第三幕则是“王掌柜委屈多……一样半死半活着”了!当他说到想办法给孩子做碗热汤面时……声音并不大,一字字,却如闻心血滴哒,真是催人泪下。

于是之在《茶馆》一剧中成功塑造了王掌柜五十多年经历中的活生生的精神生活,在完成这个典型性格收笔之时的表演,是最精彩、最深刻之处,即三个老人重逢茶馆、撒纸钱、唱葬歌、为时代送葬也为自己送葬的戏。他们悲而无泪、笑而非乐,自嘲般、戏谑般回顾了生活,总结了人生,剖析了世事……他们一起此呼彼应地共唱了一曲意味深长、苦涩辛酸、寓言般的三重唱后分手了!空荡荡的、行将垮台的茶馆里只剩下了王利发独自一人……他目光呆滞、步履艰难地绕着桌椅,向旧社会作无言的诀别。他用那只抓惯了茶叶、揭惯了碗盖的左手抓着纸钱,一把把扔向空中,纸钱像一群白蛾在空中翻飞,人像游魂在室内走动,他终于解下腰带,觅寻着适于悬梁之处蹒跚而去……

他走了!屋里更冷寂了,更幽暗了,但门外的无际光明却骤升而巨亮……一幅无台词、无人物在场的画面展现许久;在葬送旧时代的葬歌将煞之时,代之而起的是响彻四外的解放歌声……

 

闭幕了……观众还在沉思中。

感谢北京人艺的艺术家们通力合作演出的一台精彩好戏,它使我们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也使我们得到美好的艺术享受,同时使我们获得了一部学习戏剧舞台艺术的完整精深的珍贵教材。

 

 

           (原载《文艺研究》 1979422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