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戏首届教师节与发展新阶段

(2011-04-15 00:10:02)
标签:

教师节

35周年院庆

校友会

新阶段

简要总结

杂谈

分类: 中戏往事

《中戏简史》连载10

        文摘——摘自1988年版《中国高等院校简史集》之《中央戏剧学院》(赵健执笔)

 庆祝中央戏剧学院建院35周年曁首届教师节

   1985年9月,举行了庆祝中央戏剧学院建院35周年曁首届教师节活动。在连续三天的各项活动中,参加的来宾、全国各地返校校友和全院师生员工达2000多人。这次院庆的主旨是“缅怀继承、改革建树、发展提高、团结奋斗”。在丁扬忠副院长主持的大会上,徐晓钟院长就上题作了发言。强调继往开来,把教学科研水平提到一个新的高度,为培养品学兼优并富有创造精神的戏剧人才而努力。

   在这次院庆活动中,举办了院史资料展览,还举行了教学汇报演出,展示了教学改革方面的新成果。同时还正式成立了中央戏剧学院校友会及国立剧专校友分会。

 

新的发展阶段

   1987年初,学院对教学和科研做了简要的总结,对学院的发展进行了回顾.中央戏剧学院历来在中国戏剧历史及理论,基本技能的训练等方面,基础是相当扎实的,这已成为戏剧学院的学术上和教学上的优势.经过多年教学实践,戏剧文学、导演、表演、舞台美术4个系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行之有效的教学体系和方法。低年级着重打好各专业基本功,同时强调对生活的观察与体验。如表演系一年级教学进行的生活观察小品练习,形体、台词综合训练,对培养学生的素质和技能起了良好的作用。舞台美术系各专业十分强调绘画基本功,这为学生的专业发展创造了条件。戏剧文学系重在对学生的知识层面的开拓,把古今中外的戏剧作品、史论和写作作为贯穿始终的课程,培养学生的理论分析能力和剧本创作能力。导演系要求学生具有较广博的艺术修养,较高的思想水平,独立从事舞台艺术创作的能力。4个系高年级都强调抓好毕业创作论文、设计和演出,巩固学习成果,提高创作能力,发挥创作个性,保证培养规格。戏剧学院历届培养了一批有成就有影响的剧作家、理论家、学者、导演、演员和舞台美术家。他们是:理论、创作:祝肇年、杨兰春、谭霈生、丁扬忠、晏学、王树元、刘树纲、康洪兴、肖复兴、杨利民、刘庆元、陆星儿、乔雪竹、朱小平、张辛欣、何冀平、谢洪。

   导演:阿甲、李紫贵、欧阳山尊、徐晓钟、陈顒、张孚琛、张仁里、马惠田、罗锦鳞、郦子柏、林兆华、文兴字、 史蜀君、史启发、周寰、吴天明、陈坪。

   舞剧编导:舒巧、蒋祖惠

   演员:田华、于兰、石维坚、林连昆、方掬芬、郑振瑶、王景愚、王铁成、金乃千、简肇强、严顺开、李法曾、刘法鲁、许忠全、李保田、瞿弦和、闪增红、任冶湘、丛珊、姜文、徐松子、岳红、吕丽萍、巩俐。

   舞台美术:李畅、田文、王韧、邢大伦、马运洪、张霖、刘安毕、刘元声、王培森、沈尧定、苗培如。

    (2011年新加注:以上名单,为当届院领导人所定)

   1986年,经过文化部专家会议的初评,后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定,中国戏剧历史及理论,外国戏剧历史及理论,导演学等几方面获得了博士学位授予权,孙家琇、廖可兑、何安之、祝肇年、徐晓钟5位教授被批准为博士研究生导师。学院在教学层次上逐步上升。1987年谭霈生教授荣获“文化部首批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廖可兑教授专著《西欧戏剧史》获国家教委颁发的优秀教材奖。学术交流活动方面越来越受到国际学术界和戏剧教育界的重视。1986年夏,教学剧目《俄狄浦斯王》应邀参加国际希腊戏剧节,受到很高赞誉。中央戏剧学院与近10个国家的戏剧学院建立了联系,互派学者访问,交流经验或讲学。

   近年来,学院不断发展变化,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师资队伍有所发展;职工的生活及学院的教学物质条件亦有所改善。可以说,已经掌握了戏剧教育的规律,能较好地兼收并蓄,博采众长,辨别真伪,消化吸收,以我为主,融汇创造,使学院的教学基本上适应了新时代的需要。进年来,学院经历了历史上最活跃、兴旺的时期之一,并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面对着四化建设对高质量人才的需要,面对戏剧创作及理论的新情况,戏剧学院今后的任务是,在教学科研中体现知识结构的三个组合部分,即坚持现实主义基础,在更高的层次上研究、学习我国传统艺术的美学原则、并且有分析地吸收世界现代戏剧的一切有价值的成果,使教学科研更上一层楼。在教职员工及学生中间深入开展思想工作,树立“团结、勤奋、严肃、活泼、创造”的优良校风。在这几年教学及管理体制改革的经验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和新学科的建设,把中央戏剧学院办得更加朝气蓬勃,为发展繁荣祖国的戏剧事业作出更多的贡献。

                                     编写组:  赵 健(执笔)

                                               丁扬忠

                                                

                 ( 载入1988年版《中国高等艺术院校简史集》一书)

                                             

                         1988年版《中戏简史》连载至此。再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