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80年代中戏之国际交流与教学设备

(2011-04-13 06:20:43)
标签:

留学生

外国专家

出访

新剧场

图书舘

出版物

分类: 中戏往事

《中戏简史》连载9

        文摘——摘自1988年版《中国高等院校简史集》之《中央戏剧学院》(赵健执笔)

 

    国际交流的不断加强

    近10年来,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学院与国外戏剧界、艺术教育界的友好往来日益活跃,国际交流空前增多。

    首先,接受外国留学生和向国外派出留学生人数迅速增加。近10年来,接受了来自18个国家的约120名学习各种专业的学生。这个数字是学院“文革”前接受留学生总人数的3倍。

“文革”前,学院曾接受过7个国家的留学生44人。学院接受外国留学生总人数累计已达24个国家共约160人左右。

 

    学院派员出国留学或访问考察,“文革”前只有派往苏联和民主德国的7、8人次。近年来学院派往日本、苏联、法国、英国、美国、朝鲜、瑞典、荷兰、澳大利亚、联邦德国、挪威等11个国家的留学生和访问学者近30人。这有利于开阔视野、广征博采,对丰富教学,更新知识起着积极作用。

外国戏剧专家来院讲学和办班授课日渐频繁。日本著名戏剧家千田是也、日本剧作家水上勉、法国勒考克喜剧学校校长勒考克、奥地利哑剧专家莫尔肖、联邦德国科隆大学教授博克、日本大学教授松原刚等人都曾来院讲学。

英籍华人戏剧家周采芹于1981年应邀来院在表演系授课近半年,较系统地介绍了西方近年来训练演员的方法;英国戏剧家白瑞女士和肯先生又应邀于1984年暑期办短期班,采用英国戏剧学校教学方法,向中国学员教授台词、形体表演艺术基础课程;

同期,另3位英国服装设计与制作专家开办剪裁班,向中国同行介绍制作英国古典剧装和现代时装方面的技艺;

美国戏剧活动家怀特先生和美国著名华裔舞台美术家李名觉先生,于1985年来院排演和设计由黄宗江根据《安娜.克里斯蒂》改编的《安娣》。日本桐棚学园教授石泽秀二先生于1986年春应邀来院为表演系学生排演了日本现代派剧作《水中都市》。

 

       教学设备的不断充实

    1979年前后,学院几项重点教学设施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它们是实验小剧场、图书馆楼、留学生宿舍楼。

    实验小剧场规模适中而设备完善。安装有可转动与升降的机械舞台;舞台高空备有多道电动吊杆;剧场灯光和舞台音响、监控等设备也较先进。前台观众席坡形,设有固定座位915个。

新的教学设备较为突出的是电教器材。电教室已置有一套完整的电教级电视摄、录、放、编剪音像器材,同时还逐步建立起了一套较为可观的影、视、剧录像资料,并设有录音棚一座。

图书馆有了较大发展,目前藏书30多万册,资料充实。订有中文杂志400余种,外文杂志60多种。是我国戏剧门类藏书丰富的一个图书馆。学报《戏剧学习》于1978年复刊,1986年更名为《戏剧》(季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发表了不少有价值的学术论文及教材,是我国有影响的戏剧理论刊物之一。

   此外,在教辅和后勤设备方面也有一定发展。近10年中,建起宿舍楼数幢,教职工住房问题有所缓解。

 

               对外访问演出的不断增多

         80年代后期,学院出国访问演出也活跃进来。

     1、最早走出国门赴欧洲戏剧古国希腊演出的,是84导演干部进修班于1986年演出由罗锦鳞老师导演的古希腊悲剧《俄狄普斯王》(索福克勒斯著),那是一次古希腊戏剧的小型国际会演,参演诸国的演出以中国演出最完整丶最优秀丶最获好评。

     2、紧接着,86表演干部进修班于1987年赴新加坡访问演出,剧目是时在国内引起轰动的《桑树坪纪亊》(导演为时任院长的徐晓钟老师);另一出剧目是郭沫若历史剧名著《虎符》(导演马惠田老师)。由于中华古文明对于新加坡影响深重,所以当地观众对郭老作品的演出情有独钟。

     3、此期间,部分师生出访交流也有小型演出活动,如84朝鲜班和表85少数同学赴日夲和意大利的访问交流。在意大利,表85学生巩俐被观众誉为东方美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