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新红楼的新音乐
(2011-04-07 08:33:26)
标签:
转载 |
当代的影视剧配乐大多分属于两种风格:一是纯背景式的,完全依据剧情做“看图说话”式编配,烘托气氛,但不显山露水。观众往往意识不到音乐的存在,但是情绪却随之起伏。多数战争、动作、悬疑片都属于这类。第二类是“作品”式的。这里说的作品,不包括主题歌,以及现成的音乐作品,而是原创的、专为影视作品而做的音乐。这类影视配乐由于形式完整、个性鲜明,因此可以脱离影视作品而被单独欣赏,比如《魂断蓝桥》、《辛德勒的名单》、《时光倒流七十年》、《爱情的故事》、《南京大屠杀》、《玉观音》、《围城》等等,其中的配乐不仅是优秀的音乐作品,而且往往比影视作品本身的艺术生命力更长。
现在北京电视台播放新版《红楼》已近尾声,我以补课的心态每集必看。在表演风格方面,与许多红学迷的看法不同,和老版相比,我倒是更能接受新版的整体风格。可能当初对于老版红楼梦并没有入迷,所以没有先入为主的定式,我觉得新版的人物无论化妆、造型、表演都更自然些。而老版可能“戏更足”,但是化妆造型戏曲化、表演风格舞台化的倾向明显。与《西游记》不同,《红楼梦》中绝大多数章回描写的是现实中的情境和人物,因此表演的生活化、亲切感一些也许更好。
而在配乐方面,我一开始也被那种玄乎诡异的风格“顶”住了。如此“先锋”的配乐手法比《橘子红了》更甚,而竟敢用在《红楼梦》这样的传统经典作品中,胆子不小。但是转念一想:老版红楼的配乐风格雅俗共赏,至今传唱不衰,已经把传统的路子走到了极致。而新版的导演和音乐编辑如果不另辟蹊径,总归超越不了前人,做了窝囊废也还是要挨骂。所以这种宁对千夫指,不循前人辙的勇气倒是可嘉。一集一集地看下去,我倒是越来越喜欢,或者说适应了剧中的配乐。它既不属于“背景式”,也不属于“作品式”,因为它有的时候挺抢戏,但又不太可能做成原声大碟单听。我想新版《红楼》的音乐编辑和作曲,在创作时可能想突出“梦”和“戏”这两个关键点:一个是潜意识,一个是超现实。加之全剧的视觉表现手法就趋于雕琢和唯美,配乐风格显得玄奥和矫情也就很正常了。只是在具体手法上,显得有些“专业”:对于没接触过近当代先锋音乐的绝大多数电视观众,他们对于“音乐”的认知范畴就是旋律;对“人声”的理解还是美声、民族、通俗、原生态“唱法”的分类定式,对于打击乐独奏、“自由人声”等等概念还很陌生,因此会有“闹鬼”、“叫春”的类比感受也非常正常。但是对于不拿经典当圣物的人而言,《红楼梦》原著中何尝少了闹鬼和叫春,文学名著又何尝有“正确”与“错误”的理解方式?
如今收视率是硬道理。因此无论是恶评如潮还是批判观摩,只要有人看就是胜利。尤其是电视剧,能够引起如此广泛和深入的争议,倒是升华了娱乐的境界,走向艺术的争鸣了。记得当年有一部描写汉朝皇帝的电视剧,竟然反复用瓦格纳《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神界的黄昏》中的葬礼音乐做配乐,如此敷衍省力且驴唇不对马嘴也没见有谁提出异议。因为除了专业音乐工作者,一般观众根本听不出来这是什么作品。如此看来,新版《红楼》的配乐者还是让观众“听懂”了,所以才有了这样那样的非议。但是无论是褒是贬,只要看了,就为收视率做贡献了。
201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