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戎10
舞台上顿成泽国
演职员纷纷落水
建国初期,是演出团体最多、演出场次最多、看戏观众也最多的时期。这事实很可能是中国的一个历史之最。但那时剧场很少,多数演出都是在露天舞台或在广场临时搭台进行。
当时,笔者所在的文工队住于四川金堂县的家珍公园里。住地是一所学校,经常演出的广场舞台就在公园的中心。从住地到广场舞台约半里路,中间有条小河,河上有座精致的木桥。那桥约宽二米,长七、八米,桥两侧都有木质护栏(务请注意桥两旁有护栏,伸手可及)。
盛夏某夜,我们在广场露天舞台演出话剧《红旗歌》,观众主要是解放军指战员和城乡居民,密密麻麻坐了好几千人。那时舞台照明主要是汽灯,也没有麦克风,全靠演员大声说台词,演出秩序到也一片井然,观众大都能看得见、听得清。特别是部队观众又格外遵守看戏纪律。那天戏演到半截,突然疾风骤至、大雨滂沱!刹那间,老乡们纷纷退出广场、回家躲雨去了;部队却纹丝不动地原地坐着看戏,任风吹雨浇,周围已是一片汪洋……部队领导发现雨越下越大、不可能停止,便发了“各单位带回!”的命令。不几分钟,部队便撤退一空,只剩下舞台上的几十号人冒雨拆台。台上那些着了色的景片此刻已被雨水冲刷得恢复原色,用纸糊的景片则全成了空架子,服装、道具也都是湿淋淋的了!……
在撤回住地的路上,都怪那位“带头羊”同志,在漆黑中右手抱着锣鼓、左手去摸桥栏……总算摸到了,可那不是左边、而是右边的桥栏!前面不是桥身、而是河面!他迈步前行,噗通落入河中。后面紧跟着的同志们也相继纷纷落水……
雷雨声淹没了一切动静,落水者们也曾惊呼怪叫,但谁也不曾听见。待到挑汽灯的同志赶来登上桥面,才发现他们有的抱着鼓,有的抓着景片,有的举着道具在泅水和争取救援。于是,一场打捞落水同志的战斗在汽灯光下、风雨之中迅速展开了。
(这个小段儿曾为“岁月淘佥”和“偷闲一乐”系列文章之一发表于90
年代的北京戏剧电影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