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温宿国”的巴扎天

(2014-04-17 22:31:30)
标签:

居民区

鞋子

意为

迹象

花絮

分类: 魅力龟兹是我家

“温宿国”的巴扎天

 

“温宿国”的巴扎天

 

      初春阴霾的天气笼罩着整个温宿城,微风不停的摇曳着杨树枝上新生的花絮,有些花絮打的旋儿,从空中调皮的飘落,就像古城街上玩耍的孩子。
      古城街位于县城东部,南北走向,长约800米,宽约28米,因这条街道形成的时间很早,当地维吾尔老人称它为“阔纳协海尔”,意为古城。
      整条街静静地伏卧在地筑与砖瓦交错的房屋中间。如果不是缘于寻找古城的迹象,我也许一生都不能走进这条街。它的安静和古朴造就了几乎无游人涉足的命运。当我刚刚拿出照像机时,几个孩子奔跑过来,很自然的摆出姿势等着拍照。
看着眼前这条静谧的街道,很难想象出它曾经的繁荣。
      那天,给我当向导的是一位热心的退休老人,他叫王玉琦,曾经在温宿工作过。他告诉我,历史上的温宿是天山南部一个极负盛名的商品集散地,南来北往的商贾使这里的贸易频繁而繁忙。也许就是这个原因,使它在汉代以来至清朝成为“温宿国”和“姑墨国”疆域的政治经济中心。

 

“温宿国”的巴扎天
     据王玉琦老人回忆,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这条街还是温宿城的主要街道,每到星期四的“巴扎天”,人们就会从四面八方赶来。有钱的人骑马、骑驴或赶着马车、驴车来,没钱人只能步行。几十公里的路对于他们来说并不算遥远,因为赶巴扎就像过节似的,凑热闹的人总是比做买卖的人多,许多摆摊的妇女,把自己打扮的很美,成为这条街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王老还给我讲了一个笑话:那时,比较穷的农民有一双毡靴就很荣耀,赶巴扎时才会穿,他们在路途中担心沙石把毡靴磨破,就用绳子把两只毡靴绑在一起挂在肩上,光着脚赶路。快到巴扎时他们才会找一条小渠,把脚洗干净后再套上毡靴进城。
     这个巴扎的规模很大,经营的种类也很多,还以商品分类为帽子巴扎、布料巴扎、银匠巴扎、鞋子巴扎……
      最令人称奇的是,这条街道南面还有“劳动力市场”,每当农闲的时候,家里比较贫穷的男劳力就拿着坎土曼集中蹲在街两旁等待着富人的雇用。他们或静坐或闲聊,看见赶着马车的来人,他们便会蜂拥上去,极力的推销自己。
     清《西域图志》中这样描述温宿老巴扎:“内地商民,外籍贸易,鳞集星萃,街市纷纭,每逢八(巴)扎会期,摩肩洒泮汗货如雾拥。”至于这个巴扎更久远的景象,只能推断和想象了。
     如今,温宿城镇建设飞速发展,街道不断扩展,市场更加繁荣,古城街已是县城边郊的居民区了。

 

“温宿国”的巴扎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