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南麓的“阿布达里”人

标签:
人中伊斯兰能力阿布达阿富汗 |
分类: 看南疆喀什和田 |
阿布达里人传统的谋生方式
割除男孩包皮,是大多数阿布达里男性谋生的手段。他们认为操持这一行业有两个原因,一是先知穆罕默德的“逊奈提”,二是为了谋生。割除男孩包皮是穆斯林的标志之一,一般在男孩5~7岁间。维吾尔男孩割除包皮一般由阿布达里人胜任,即使是在今天,虽然医院外科可以承担这一工作,但是在广大农村地区依然依靠传统的方法割除包皮。施行割除包皮手术的最佳时间是在春秋,和田地区的阿布达里人多选择在每年的1-4月份,喀什地区的英吉沙、莎车、麦盖提、叶城、泽普等县亦如此,伽师、疏勒、疏附、岳普湖、巴楚等地的阿布达里人则选择在秋季。阿布达里人在出外从事这一职业时,一般带上7岁以上的儿子同行,言传身教,以使他们掌握这一技能。
“怪地不怪天”是阿布达里人的人生哲学。在长达数个世纪的封闭生存状态下,又受到周邻的排挤,阿布达里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最典型的表现形式是他们对生活充满信心,乡土观念淡薄,认为生命的珍贵超越乡土观念,忌讳自杀。若对居地不满,阿布达里人就在门前埋下高粱杆或以骆驼刺围成栅栏,随即弃乡而去,也有部分阿布达里人返回故里。他们的部落观念很强,季节性出外谋生,他们中的长老对外保密,凝聚力很强,长老掌控一切,厌烦束缚。一旦有外人进入他们的聚落,阿布达里人就会迅速躲藏起来。所以此类聚落,村长必须是阿布达里人,否则就无法开展工作。
阿布达里人比较服从长老的意愿,大小事宜都请教长老,婚丧嫁娶、出门远行以及与陌生人的关系交涉等,必须征得长老同意;得罪长老,将遭众人谴责;与外人交往注意保密,不征得长老同意不能与外人通报情况;忌揭短,对人格尊严集体维护,尤其是对污蔑阿布达里人的言行公开集体抗议;不善耕作,也不喜欢这个行业;邻里相助之风盛行;对外人不管不问,若陌生人到帕依那普,阿布达里人在不明其来意之前漠视对方,小孩们惊讶地对陌生人说:“哎!奇克来!”(wai
qirkey,意为“你这个傻瓜,来此何干?”)
饮食习惯方面,阿布达里人与当地维吾尔人无差异,和田阿布达里人特别喜欢吃羊杂碎,当地有谚云:塔米格里人不看肉架的肉,而看羊皮里的杂碎。据他们解释,这是由于过去阿布达里人贫困,吃不起羊肉而以杂碎替代补充营养,况且,他们游动的职业也需要好的身体,他们认为,杂碎是补充其营养的理想食品,进餐时忌讳男女同餐,女人回避至厨房用餐。食品种类与当地人没有区别。
阿布达里人的婚礼习俗独特,不与当地人通婚,理由是女儿嫁到别处,不论幸福与否,当地人的某些语言会伤害她们的感情。例如,当地人在驱赶诸如鸡、猫、狗时会有意无意地说:去,你这个要饭的鸡(猫、狗)!诸如此类的口头禅,会使这个女孩认为这是在骂她(因为当地人蔑称阿布达里人是乞丐),由此家庭纠纷增多。本人认为这只是问题的一面,主要的考虑可能是保持群体血统的纯洁性。
从前,阿布达里人男女结婚前,必须由长老为女孩把脉,以确定她是否忠贞或婚后能否生育,若确定她不够忠贞或无生育的能力,那将是奇耻大辱。他们的生育观念很强。
阿布达里人的丧葬习俗是按照伊斯兰传统进行的。与当地人不同的是,和田的阿布达里人在按照伊斯兰教规清洗完尸体后,男子由其父亲、女子由其母亲再察看一遍尸体后,方可下葬,一个月之内陌生男子不得入此屋。
阿布达里人在服饰方面有自己的特色:
男子多着长“切克曼”(袷袢或短大衣),出外打工谋生时,喜戴“库拉”(高帽)、撒里瓦吐玛克(长毛皮帽子),穿条纹状“切克曼”(袷袢),衣料为特制土布,撒里瓦吐玛克帽檐较其他帽檐宽。
女着长裙,外穿大衣,戴长花头巾。
过去,男子喜留长发、多须,年青人亦如此;现在,情况已经有所改变。随着时代变化,其服饰亦开始与时俱进,年青人中也开始流行现代服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