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我可爱幸福的一家
我可爱幸福的一家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8,479
  • 关注人气:1,21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胡人说胡商

(2014-01-17 22:17:25)
标签:

杂谈

小花

生活习惯

纠纷

职务

分类: 新疆游记与杂谈
胡人说胡商

 

胡人说胡商

 

    隋唐时期,国力强盛,与中亚、西亚的交往发展迅速,中外交流达到了顶峰。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活跃着一类特殊的承担中外物质交流和文化传播的使者——外来胡商。胡商一般来自中亚及西亚诸国,东方世界丰厚的利益吸引着他们离开故土,通过丝绸之路,历尽千辛万苦来华经商。
  唐政府设置专门的机构管理胡商,规范他们的交易活动,给予他们充分的活动自由,有利于他们的经商活动。但是一些地方官员利用职务之便盘剥胡商,阻碍了中外交易。另外唐政府也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条文来保障胡商的权利,如对胡商遗产处理的条例等。少数胡商在中土的不法行为引起了胡汉之间的商业纠纷,一般都能得到秉公处理。
  胡商在中土从事各种商业活动,主要有珠宝业、信贷业、香料业、餐饮业及医药业等。胡商本国丰富的宝物资源背景促成了胡人喜好珠宝和善于鉴别、经营珠宝的习俗。安史之乱后,由于丝路受阻,一些胡商滞留中土,不能再从事国际贩卖行业,他们凭借雄厚的财力,在唐代经营信贷业务。唐朝社会对外来香料的需求量很大,刺激了胡商从事香料转运业的激情。胡商从事餐饮业,极具特色的胡人酒店中有招揽客人的胡姬,她们能歌善舞、风情万种,引得唐代士人竞相光顾。有的胡商从事药材贸易,其中不乏作伪者。

 

胡人说胡商


  胡商遇盗

 

    胡商与政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些胡商伺机利用资产跻身唐朝上层社会,他们巴结唐代的统治者以寻求其经济活动的保障。
  胡商发挥其经商天赋在中土扎根,有的甚至娶妻生子长期居住不再归国。他们在华生活,保持其原有的特色,并将其饮食、服饰、乐舞、风俗、宗教等传播到中土。特别是在国际性大都市长安,胡汉杂居,胡风大盛,胡商的生活方式、文化风尚逐渐影响到社会各阶层。从胡食的流行到胡服、胡帽之常见,再到宫廷、民间盛行的胡乐与胡舞以及三夷教在中土的广泛传播,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胡商来华求利的经商活动。胡商经常以胡僧的形象周游中土,其间原因颇多。

 

胡人说胡商

  

     胡商在华进行珠宝交易,他们神奇的识宝能力引起唐人的关注,唐代笔记小说中有不少胡商识宝故事。根据识宝故事中宝物的来源,可将源自中土的宝物故事分为四大类:“不意获宝型”故事反映出唐人自豪、自大的心态;“修道/遇仙得宝型”故事的背景是唐代道教的发展,道教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阶层和文化的各个层面;“逢龙/蛇得宝型”故事反映了这一时期民间普遍存在对龙的信仰和善恶报应的观念;“体内取宝型”故事反映了唐人对身体的某些观念,如体中异物与其生命息息相关:取自人体的珠宝也有死活之别。这实际上是古代人天人合一、物我一体观念的表现。源自国外的识宝故事可概括为“寻归国宝型”,此类故事反映了唐人和胡商不同的珠宝观念。
  胡商识宝的方式充满了神奇的色彩。其主要方式是望气,它是建立在中国人元气观念基础上的方术之一,这种方术后被吸纳到道教中。唐人笔记小说中胡商望气识宝的故事其实是作者将望气术附会到胡商身上。它反映了唐代民间方术的盛行。胡商识宝故事也反映了胡商诚实守信、童叟不欺的商业伦理观念。

 

胡人说胡商 
  六朝文献表明:汉人因胡人特殊的体貌特征、生活习惯等而排斥他们,甚至轻视胡人的生命。隋唐时期,随着外来胡人的增多及民族融合程度提高,人们逐渐增强了对外来胡人的认同感。由于中国古代重农抑商观念的影响,加之胡人是异类的观念始终存在,胡商在中土的社会地位不高。唐人对胡商的观念存在矛盾性,一方面羡慕胡商的财富,另一方面妒忌、歧视胡商。
  胡商往返经商的过程实际上是物质传输和文化传播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双向的,既有胡文化的输入,也有汉文化的输出。胡商是中外交流的活的纽带。

 

胡人说胡商


    新疆,古称西域,是世界闻名的商道,几千年来,来往的商贾用他们英雄的胆识和超凡的智慧,成就了中华民族的玉石崇拜、绘就了丝绸之路的无尽繁华。
   西域自古乱世荒蛮,商人能够在这样恶劣的地方穿行成功,其背后的故事无疑是具有国际性看点。
     维吾尔族历史上有很多的成功商人,他们天性机敏幽默风趣,善于沟通,有很好的商业意识。以维吾尔商人为题材的影视作品还是空缺,如何表现智慧、勤劳的维吾尔商人,也是新时期,表现和谐的一个重要内容。
 

胡人说胡商
      在且末的托胡拉克庄园,深藏着这样一个胡商的故事。 
      且末是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天边小镇,因其地处遥远,完好的保存了原生态的乡土文化。 
      座落在县城边的冰糖房子(后人叫:托呼拉克庄园),是一百多年前,且末富商尼亚孜多克为其第三房太太修建的。当时其庄园占地150亩。因为墙面是用冰糖和鸡蛋清粉刷的,所以当地人叫他冰糖房子。因为尼亚孜祖籍和田人,且常年经商,走南闯北,了解中亚多种文化,特请乌兹别克人设计师为其设计。所以,冰糖房子的建筑风格融入了多种文化。既采用了和田地区阿伊旺塞莱伊,又采用了喀什地区精美的花雕,工匠都是从喀什和田地区请来的,所以冰糖房子的建筑既可观赏性与设计科学性为一体,远近十分闻名。

 

胡人说胡商 
      尼亚孜常年行走和田至敦煌,东贩玉石,西贩茶丝为主,是当时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商。当时有80峰骆驼,上白头毛驴运送货物,十分壮观。周边的商人都到他这里批发货物,历经坎坷。但因其会多国语言,具有超人的胆识与智慧游刃有余的往来各种商人中间,因其讲诚信会经营,宽容随和机敏,沿途的人都很喜欢他。同时他也结识了多民族的朋友。 
     1936年,国民党在且末兴建了机场,即现在的飞机场,并在此驻扎了一个团。同年,在这里修建了且末的第一所学校,且末因此打开了对外交流的大门,有了文化的信息。

 

胡人说胡商     

     1938年,应盛世才之邀赴迪化,尼亚孜率13峰满载财宝的骆驼,七名护卫前往迪化,行至若羌一代遇土匪,遭杀害。一年后,他的家人发现了他的尸骨。随着家室的败落,尼亚孜的庄园被国民党征用。 
     以后的数十年,尼亚孜的庄园历经风雨变故,解放后被政府征用,做过学校、库房、合作社食堂、弹药库房等等。 
      尼亚孜另外两处庄园可惜在文革期间被烧毁。据当地百姓讲,第二房的庄园是最豪华壮观的,正值尼亚孜的生意鼎盛时期。修建第三房时,尼亚孜的产业已经走下坡路。但是,如此庞大的庄园墙面粉刷下来要用多少鸡蛋?据说,当时交送鸡蛋的百姓排成了长队,很是壮观!
 胡人说胡商
      尼亚孜的孙女还健在,但是已经不愿意讲任何家族的事了,文革期间,他的后人被轮番游斗暴打,以至于现再问起家族史,他们都吓得哆嗦。
 胡人说胡商
      在且末的克拉克村,至今居住着一户专做帽子的于田人。肉孜汗肉孜今年58岁,自幼跟父母学制作帽子,已经做了50年的帽子。也是巴州境内唯一一个会做于田小帽的匠人,据她讲,她家已经几代人在这里做帽子了,祖上是尼亚孜老爷从于田请来且末的。她也是巴州现在唯一的能够做小花帽的匠人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