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巴扎上的“安集延”人

(2013-11-18 15:27:29)
标签:

家园

祖辈

感觉

伽师县

丝绸

分类: 新疆游记与杂谈

巴扎上的“安集延”人

 

 

巴扎上的“安集延”人

 

   又一个安江买里。看来,这个地名并非个例。

  5月初,我在吐鲁番听闻当地有个安江买里村;想起两年前,在喀什地区叶城县采访,那里有个安江买里社区。

  “安江”即今乌兹别克斯坦安集延市的变音,“买里”在维吾尔语中是“村、小聚落”之意,在南疆从安集延迁徙而来的人的聚居区被称为“安江买里”。

  两地都叫“安江”,这种巧合令我好奇,引发探寻的冲动。一查竟发现,喀什地区伽师县有安江买里村和安江艾日克村(“艾日克”即维吾尔语“渠”),和田地区有个安江巴格村(“巴格”维吾尔语意为“花园”),鄯善县的科克亚古堡,当地人称其“安集延城”,而喀什市著名的“香港巴扎”,本名叫安江巴扎。

  这一个个称作安江的地方,大都聚居着乌孜别克族人,记者探访安江的过程,也串起了许多关于

  安集延的记忆。

 巴扎上的“安集延”人

 

身着民族服饰的乌孜别克族男孩。

 

  “安集延”探源

  安集延,英文为Andijan,古称安都康,位于今乌兹别克斯坦费尔干纳盆地东南部。安集延坐落在古河道沉积层上,堪称中亚富庶之地。它很早就成为著名的贸易集散地,公元9世纪时已驰名中亚,在古丝绸之路上曾风光一时。

  在中国明代,安集延是新疆通往撒马尔罕(今乌兹别克斯坦第二大城市)的重要中转站。这里也是帖木儿大帝的孙子巴布尔的出生地。巴布尔20岁时,离开安集延南下阿富汗,并从那里发迹,建立了莫卧儿王朝(1526年~1857年)。

  这个中亚的大巴扎,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成为东西方交流的主要枢纽。当时,新疆人将来自中亚的商人,统称为“安集延人”。在那一时期,萌生了一场新疆考古热潮,斯坦因、斯文﹒赫定、勒柯克、伯希和等人从欧洲进入新疆时,有条清晰的路径:经莫斯科、安集延、奥什(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再到喀什噶尔。斯坦因在新疆攫取的海量文物,也是先由马匹驮运到安集延,再装上火车,一路直达欧洲。

  当时,安集延是中亚大铁路的最东端终点站。这也意味着,想进入新疆的人们,在此要换乘交通工具,需骑马翻越帕米尔高原。

  第一任英国驻喀什噶尔总领事马继业的夫人凯瑟琳﹒马嘎特尼,在她的《外交官夫人回忆录》中记述,“我可从来没有乘坐过与这一趟由撒马尔罕到安集延的列车同样的列车,这趟旅行可是有意思极了。机车想什么时候出故障,故障就来了,列车也就停下来。旅客们从车厢跳了下去,采摘野花,在田野里漫步;机车一声尖叫,由铁路钢轨做成的钟一响,我们又都磕磕碰碰地奔回各自车厢。”

  安集延是凯瑟琳进入新疆的重要中转点,乘邮车到奥什,她要自己骑马,经受高原反应的折磨,颠簸近10天才能到达喀什噶尔,来到其尼瓦克———她美丽的中国花园中。自此,她在喀什噶尔生活了17年,养育了3个孩子。在这些生活片段中,由撒马尔罕到安集延的列车之旅成为她心中深刻的记忆。

 

 

巴扎上的“安集延”人

  

追赶巴扎的人

  久远岁月中,每个安集延人似乎都善于经商,他们的步履随着商队一路东行,来到了新疆。由此,新疆各族人民泛称其“安集延人”。这个名称沿用到民国时期。据《乌孜别克族简史(修订本)》介绍,1934年,盛世才政府召开了“新疆第二次民众大会”,确定了安集延人的正式族名为“乌孜别克”。目前,乌孜别克族主要分布在乌鲁木齐、伊宁、木垒、奇台、塔城和喀什、和田等地。

  我认识一位居住在叶城县年过八旬的乌孜别克族老人努尔敦﹒阿尔图克,他说:“巴扎在哪里,我们就赶到哪里。”老人说他的故乡在现乌兹别克斯坦的安集延,3岁时随追赶巴扎的父母来到新疆。像努尔敦﹒阿尔图克老人的父辈一样,几个世纪来,安集延人的足迹遍布新疆,渐渐融入了新疆多民族的大家庭。新疆多元化的日常生活中,也留下了他们的印记。

  在南疆巴扎上,偶尔会见到一种“缸子抓饭”,有点似“缸子肉”的做法。一溜子白瓷缸子码放在炉子上,缸子里有羊肉、胡萝卜、洋葱等做抓饭的原料,加入少量水,一直在炉火上慢慢熬着。待客人坐下,点单时才添入大米,一盏茶的功夫,喷香的抓饭就连缸子端到食客跟前了。

  这种简捷的抓饭做法,也许正是跟安集延人追逐巴扎的生活方式相关。条件艰苦的途中,他们身上背着食材,随地生火,顷刻抓饭便烹制而成。而一缸子的量,恰恰符合他们生活节俭不浪费的原则。

  除了美食,安集延的影响还渗透到服饰中。和田地区和田县,有个叫安江墩的小村,那里出产的黑白艾德莱斯绸久负盛名。这种黑白明暗对比的艾德莱斯,在民间被称为“安集延艾德莱斯”。这种艾德莱斯绸色调雅致,如那星空般明净,受到了中老年妇女的青睐。

  由于和田也是古丝路上的重镇,历史上从安集延来此经商者众多。当地传说,那明丽的黑白图案,是安集延人带来的。历史上,安集延的养蚕业兴盛,出产各种美丽的丝绸。这种黑白图案传入和田后,再由当地人做了略微改进,便成了安集延艾德莱斯。至今,和田还有不少人在自己名字后边缀以“安江”,表明祖辈是由安集延来的。

  在南疆和东疆,不少地方的巴扎都叫“安江巴扎”。喀什的“香港巴扎”久负盛名,鲜有人知道它的本名———安江巴扎。其位于艾提尕尔清真寺旁边的安江热斯特路上,入口正对着艾提尕尔广场。据当地人介绍,建国前这里曾是最繁华的商业大街,名为“北大街”,老百姓习惯称“安江市场”。

  据考证,这个巴扎形成于清朝,当时中亚安集延的许多商人,越过帕米尔高原来到喀什,集中在这一带经商,逐步形成了繁华的集市。现如今,因其繁华、商品丰富,人们风趣地称其“香港巴扎”。


 

巴扎上的“安集延”人

乌孜别克族民居。

 

  今日安集延人

  如今,乌孜别克族还保留着许多传统风俗。叶城县的努尔敦老人家中,客厅很别致,窗台上摆了一溜儿搪瓷花盘子,沙发正对着的墙上全部覆盖着木雕,上面开着小窗和门扉,还镶嵌着镜子,如同浓缩了一个宫殿的侧影,显得富丽堂皇。大炕的格兰姆(地毯)一侧摆着女主人的刺绣枕头,上面的花卉娇艳欲滴,空气中似乎也飘散着花香。

  偏屋,一面墙上有两个短木架子,上面放置着精美的陶瓷碗碟。另一面墙被纱幔遮蔽,正当我细细打量时,从纱幔后的“墙里”竟走出一个人。看我有点受惊,她微笑地做起自我介绍。她叫阿伊西努尔,是老人最小的儿媳。她从“墙里”出来的那个地方叫“美热普”,指在卧室墙内凿出的凹洞,里面放置着一摞子被褥。“美热普”是乌孜别克族特有的家居布局。

  努尔敦老人介绍,各家会量力而行,按生活条件和主人喜好来置办家中的陈设。有钱人大可以摆放金盘银碗,昭示富足;普通百姓家摆铁盘瓷碗,也不显寒酸。请客时,可以取下使用,客人亦能感受到主人那份浓情,之后碗碟再放上木架作观赏之用。

  “请客时,我们还有个礼行。如果宴会上有剩饭,到席的妇女们一定要按人数分配好,再端回各家(男人则绝对不可)。如果哪个女人不愿意带走剩饭,则表示对主人不敬。”

  老人说,乌孜别克族生性快乐,喜欢歌唱舞蹈。女子出嫁时,娘家人要唱“礼干”,即送新娘歌,歌词是一首美丽的诗,内容有到了新家的各种礼仪,如何管理一个家的各种方式。

  “新娘的亚利亚尔(亲人)唱得很美,也很有意义,唱得新娘热泪盈眶。如今,叶城的乌孜别克族中已没有人会唱了,它(礼干)有可能就这样失传了。”老人自语着,接着顿了一顿,似在回味曾经生活的过往。

 

巴扎上的“安集延”人

  

后记

  安集延,一个小小的地名,我们不难循迹其历史发展的脉络。安集延人,曾把“追着巴扎走”当做是一种宿命。是他们,让陌生城市间的沟通加深了;也是他们,让各地百姓的生活丰富起来。当努尔敦老人遥望远方,眼睛里总有亮光在闪烁。20年前,他曾去过安集延一次,探望留在那里的哥哥,第二年哥哥去世了。哥哥一走,他感觉那遥远的故乡变得模糊,追赶巴扎的生活成了最老的记忆,而新疆已经成为他真正的温暖家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