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幸参与“新疆伊宁界梁子整合区煤炭补充勘查”项目,负责1:2.5万地质填图工作,工作区为伊宁市北部15公里的界梁子地区,地貌为伊犁河谷二级台地,面积近100平方公里,地下蕴含煤炭资源量47亿多吨。煤系地层零散出露,圈定各类地质观测点近1400个。

工作区内“红色”石头随处可见,这就是火烧岩。是煤层受构造运动作用出露地表与空气接触,经氧化作用,使其骤热增温,引起自燃,对煤层顶底岩层熔融烧变、烘烤侵染形成,颜色呈灰白、浅黄、浅红、棕红、砖红色,部分呈褐、黑褐色熔融状,致密、坚硬、气孔发育,厚度一般1米至500米,几十米的厚度最为常见,层状夹于煤系地层中,呈层状、带状分布,原岩岩性包括了煤、炭质泥岩至砾岩,多个粒级的沉积岩。

著名的“火龙洞”就与火烧岩伴生在一起。火烧岩形成的早期,煤开始自燃,释放的热量到达地表,有时热量超过100℃,煤自燃不熄,地面有高热量的释放,火龙洞就生生不息,直至煤自然停止,火烧结束,火龙洞也就终结了。但是火烧过程往往是循环且非常缓慢,煤一般都有固定的“发火”期,冬季“火龙”大都在“冬眠”,一般冬季过后的4~10月是“发火”期,火势旺盛。煤自燃的时间长达数年之久,伊宁地区火烧历史在150年以上。

首次接触火龙洞,实属偶然。在填图过程中,无意间走到了一片浅红色山腰处,突感阵阵热浪从脚底袭来,犹如站在热锅上,并且伴随着低沉的火苗涌动的声响,恰似“火龙”的低吟,顿时紧张起来,不明究竟为何物,甚至产生了恐惧感,进而匆匆离开现场。走到山底简易公路上,看到火龙洞路标,才发现和期盼已久的火龙洞的第一次见面竟然是一次不完美的邂逅,而且如此狼狈。就这样被火龙洞神秘的气魄深深的震撼,以至于在后面的工作过程中,逢火龙洞必去膜拜,几乎对区内大大小小的、开发的及未开发的火龙洞了如指掌。
所谓火龙洞并不是天然的“大洞穴”,自然状态下就是一片高地温的区域。煤自燃释放的热气,从缝隙中溢出,蒸汽内含有大量硫磺,水晶,白矾等多种矿物质,能治疗多种疾病,当地群众把这些地方叫做火龙洞。在可以开发的区域,人们为了方便有效地利用地热资源,在地面人为的开发一个直径十几到几十厘米的洞穴,让地下的的热量通过井筒集中释放到地面,再配以相关的设施,如整修道路、建造房屋、配备相关服务设施,供人们使用。在未开发的区域,人们更多的是直接铺一张毛毯,躺在高地温的地方,随身携带一个水壶,一边喝水一边享受天然的“干蒸桑拿”。
据悉,人们相信通过高温的蒸烤来加快全身血液循环的同时,毒素也通过汗液排出体外,蒸汽中的矿物质进入体内,能治愈疾病。巴彦岱火龙洞医院,就是利用自然地热资源治疗疾病的一处地热医院了,到这里治病的多半是由风寒引起的诸如风湿、类风湿、关节炎、高血压等疾病的病人,大多数都能获得满意的疗效。
项目野外填图时间正处煤层自燃火势的旺季,可以看到来此处治病、保健休闲或是旅游的人络绎不绝。因为本地区维族、哈萨族居多,因此到此处来的人几乎都是维族和哈萨族。当然也不乏年轻人的身影,他们带来了肉食,目的主要是享受烧烤带来的乐趣。

煤层自燃造就的地质地貌及生态景观,我国古典名著《西游记》中就有记载。“火焰山遥八百程,火光大地有名声”,这是唐僧师徒四人见到火焰山的描述,恰如我们今天见到的火烧岩地貌。其实,在我国西域的新疆,像火焰山这样的处所何止一处。据资料披露,新疆88个煤产地中,有火区42个,面积约150平方公里,烧失煤炭资源约38亿吨。

如今煤层自燃带来的不仅仅是奇妙的地质景观和供人们使用的地热资源,更多的是扮演着地质灾害这一角色,吞噬着煤炭资源,破坏着自然环境,危害着煤炭工人的生命安全。国家也一直在致力于研究地下煤火的防火、灭火技术,成效显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