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田 原生态的"曲棍球"
来到和田地区的于田县,县文体局的吴安臣局长告诉我,当地维吾尔族农民有一种用棍打的球,不仅白天可以打,晚上也可以打。我问:“晚上怎么打,有灯光吗?”他说:“不用灯光,晚上是用火球打,亮得很!”为了一睹为快,我们来到了先拜巴扎镇。镇附近的一块平地上,已有30多人在等我们,走近一看几乎全是老头。他们手里都拿着一根弯曲的棍,这种棍有粗有细,长约80厘米,直径有5-6厘米,下部有些弯曲,维吾尔语把这种木棍叫“琼玛克”。

92岁的“姚勒瓦斯”
阿布杜拉·买提尼亚孜是这个球队中年纪最小的一个,也50岁出头了,是他们的队长。我问队长:“年轻人为什么不来打球?”他笑了笑说:“这是我们小时候玩的游戏,现在没有人玩了,许多年轻人还不会玩。另外年轻人还忙着干农活和其他事情,也没有工夫来玩。”
这时,一位白胡子老人对我开了腔:“琼玛克是我们这里传统的游戏,我们很小的时候就玩过,后来这项活动渐渐被人们遗忘了,今天听说你们要来看,所以我们集合起来给你们表演一下。”

说话的是队员中年纪最大的,今年92岁,名字叫买买提·西里甫。虽说已90高龄,但他身体硬朗,根本看不出是90岁的老人。
接着,买买提又风趣地介绍旁边的一位队员:“他叫买买提明·艾依提,今年81岁,是我们的主力队员。”我一看,嗬!这位老将嘴里的牙都不全了。
买买提说:“你不要看我们年纪大,等一会儿你看我们打球,大家就都成了‘姚勒瓦斯(老虎)’!”一席话,把我们都逗笑了。

友谊第一,比赛第二
不一会儿,“姚勒瓦斯”们开始上场了。场地面积和篮球场差不多,地面都是土,20多个队员一上场,连跑带打,尘土飞扬,仿佛在云雾里拼搏,不时有人喊:“提孜,提孜(快,快)!”也有人在叫:“吾尔,吾尔(打,打)!”竞赛十分激烈。
90岁高龄的买买提·西里甫和81岁的买买提明·艾依提赤着脚在人群里跑得飞快,几次都把球抢到自己的棍下,掌握着主动权。不一会儿,81岁的主力把球打入了对方的门里,人们一片欢呼。
他们打的球叫“买尔托甫”,是用线团做的,直径有8-9厘米,用黑、红、绿、白色的棉线缠绕而成,中间塞着碎布块,有一定的弹性,造价又低,真是经济实惠。

球场的面积没有统一的规定,可大可小,参加的人数也没有限制,只要对等就行,通常每队6-8人。双方也有守门员、前锋、后卫等设置。当然也有裁判和比赛规则,如不许用球棍打人、撞人、发生争执要听从裁判的裁决等。
一场比赛结束后,我问队长对优胜者怎样奖励?队长笑了笑说:“谁输了谁请客,喝茶吃馕也行,吃瓜也行,当然宰羊吃肉更好了,不过大家都不会计较,目的就是大家玩得高兴。”
这种原生态的奖励方法,在维吾尔族农村普遍存在,人们不争名利,而在于娱乐,真正做到了“友谊第一,比赛第二”。

“布哈克”点燃夜晚
听说他们晚上还可以打这种球,我又好奇地问队长:“晚上怎么打这种球?”队长说:“晚上打的方法和白天一样,但是球不一样,晚上打的球不是用棉线做的,而是用‘布哈克’做的。”“什么是‘布哈克’?”我接着问。
队长指着我身后树上的一个疙瘩说:“这就是布哈克。”原来,是柳树上生长的一种“瘤”,呈馒头形,木质紧密,非常结实,附近的树上都有,大的直径约20多厘米,小的也有10厘米多,维吾尔语把这种“瘤”称作“布哈克”。
队长接着说:“我们用锯锉把‘布哈克’做成球形,直径约有10-12厘米,要比线团球大一些,然后放在火里烧,等布哈克全部燃烧起来后,就可以打了。刚开始时是火球,打几下,就成了红球,晚上打起来很好看,所以不用灯也可以玩。”我又问:“火球可以燃烧多长时间?”队长说:“布哈克木质紧密,燃烧的时间比一般的木材要长,一般是15分钟到20分钟,等球上的火熄灭了,一场比赛也就结束了。”啊,多么有趣的球赛!

曲棍球有两种,一种是草地曲棍球,另一种是现代曲棍球。中国唐代就流行过步打球的游戏,于田维吾尔族农民的琼玛克就是一种原生态的曲棍球。
县文体局的吴安臣局长告诉我,县里准备把这项游戏列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向上级申报,使这项历史悠久的民间游戏得到有效的保护。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