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里坤农家的烤饼
巴里坤人外出總少不了帶一摞 餅子,或許是基于這個習慣吧,記者在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采訪結束後,巴里坤縣黨委宣傳部的同志特意準備了幾個 餅子,讓記者帶在路上吃。
餅子?奇怪, 是 ,餅子是餅子,巴里坤人怎麼會稱 餅子呢?經過采訪,記者才明白其中的原委。
新疆的漢文化研究者一般認為,巴里坤縣是新疆漢民族文化的源頭之一。如果你有興趣打听一下生活在這里的漢族人的籍貫,你會發現這里絕大多數漢族居民的籍貫就是巴里坤。而巴里坤的 餅子正是在這種深厚的漢民族文化基礎上,形成的帶有典型的新疆漢民族文化特征的大眾食品之一。
實際上, 餅子只是巴里坤人對本地小麥粉制作面食的一種統稱罷了。 餅子大致包括以下幾個品種︰酥餅,鍋盔餅,干糧(一種饅頭形的烤餅),甜餅,香豆餅,葫蘆干糧,蒸餅等。
幾乎所有的巴里坤縣漢族婦女都能制作一手花樣繁多,美味可口的 餅子。近年來,由于城市里的人多數住進了樓房,加之生活節奏變快,巴里坤縣的上班族,平常日子已經很少做 餅子了。于是,制作 餅子的家庭作坊得到迅速發展。

唐艷霞家就是其中的大戶之一。唐艷霞今年40歲,她家建有一座很大的土制烤爐,正常情況,她家每天烤制各種 餅子需要面粉50公斤。唐艷霞告訴記者,她一般都是前一天晚上和好面,第二天凌晨4點開始烤,9點以後,她就推著封閉的食品車到市場上賣 餅子了,而她的先生則要在家烤到中午,有時候得烤一天,才能滿足市場的需要。

巴里坤 餅子之所以能夠做出特色,除了漢民族對面食的研究之外,記者以為很大的原因在于,當地人對 餅子這一特色品牌的自覺保護意識。唐艷霞說,不同的 餅子需要不同的料,對制作 餅子的主料,如︰巴里坤菜子油、香豆子、姜黃、紅曲、當地黑菜子等,任何人也不會摻假的。也正是在這個前提下,巴里坤的 餅子才烤出了名堂,成了地方品牌之一。

與多數烤制 餅子不同的是這里還有一種最具特色的蒸餅。巴里坤的蒸餅一般直徑在50厘米左右,厚度約10厘米上下,既可以切成塊賣,也可以整張銷售。一個大蒸餅僅16元,價錢不貴,當然,最好的還是蒸餅的味道。
通過了解,記者得知蒸餅的制作方法大致是這樣的︰先將小面團 成片狀,然後,涂抹上菜子油等,卷成長條狀盤在蒸籠里,待蒸籠里盤滿這樣的條狀面後,再 一張薄薄的大面餅,蓋在頂層,即可開火蒸面了。

蒸餅出籠時,從表面上看是一個巨大的白面餅,但是,切開之後,里面卻大有文章,一層層浸著油色的花樣,肯定讓你垂涎欲滴。除蒸餅之外,記者發現巴里坤縣還有一種巨大的饅頭也很有特色,或許是因為這種饅頭個頭太大的原因,當地人吃大饅頭時要將其切成片狀才端上桌。大饅頭不需要添加任何輔料,食之,讓人不禁回憶起二十余年前,家里用酵頭發面蒸出的饅頭香味。
如果你有機會去巴里坤縣,肯定會被這里的 餅子迷住。

这样的大门、院落、屋顶、陈设,熟悉又亲切。小时候的一首童谣,一直在心中回响:人家盖的好房子,我们盖的矮房子;矮了矮,娶媳妇,人家娶的好媳妇,我们娶的麻媳妇;麻了麻,会炖茶,擀的面,一根线,舀在碗里团团转,撑得爷爷翻白眼------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