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洞房

标签:
空姆宾客小吃第三次妇女 |
分类: 新疆游记与杂谈 |
婚礼第一天早晨,在女方家举行"尼卡"(证婚)仪式,由阿訇诵经,询问新郎新娘是否愿意结为夫妻,之后请新郎新娘吃用盐水浸泡过的馕,意寓为"同甘共苦,永结良缘"之意。仪式结束后,新郎回家做迎亲的准备。
这天新郎和新娘两家同时在各自的家里设宴招待来宾。下午,穿戴一新的新郎,在亲友的簇拥下去女方家迎娶新娘,一路上迎亲的小伙子们打起手鼓、吹着唢呐、弹着热瓦甫兴高采烈地唱歌迎新娘歌",整个迎亲队伍充满着欢乐的气氛。
新娘被接走前,新娘的父亲为女儿祝福,新娘与家人哭别。这时小伙子们唱着"劝导歌":"莫哭泣,姑娘莫哭泣,这会儿你该是大喜,你和雄鹰般的小伙子结为伉俪 ……"簇拥着新娘新郎坐上披红扎彩的迎亲车离家而去,
沿途乡亲可以拦住迎亲队伍,迎亲队伍要送礼物给拦路者:当新琅来到婆家门口时,新郎的家人为新娘铺上了红色的"帕炎达孜"(一块长布),新郎新娘侧走过,女宾们便扑上去抢那块布,又撒又扯。你抢我夺,扭作一团,场面甚是热闹,大家都力争抢到一块作为吉祥之物留作纪念,
进屋后,青年男女唱歌跳舞进行揭面纱仪式。其中一人乘跳舞之机冷不丁将面纱揭去,然后客人们入席吃喜宴。晚上举行麦西来甫,大家尽情地唱歌跳舞,尽情欢乐,婚后第二天早晨,新娘、新郎在伴郎、伴娘陪同下,分别去给岳父母、公婆行礼问安。婚后一周之内,双方家里都举着其尔拉克",彼此宴请亲友。现在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维吾尔族婚礼增添了不少符合时代精神的新内容。
出嫁前全家男女老幼均为新娘祝福、祈祷。
乡亲们翩翩起舞,整个吐峪沟好像一片欢乐的海洋。阿不里米提家大宴宾客,但并未去接新娘。原来,婚礼的头一天是见不到新娘的,男女双方均在家与各自的亲朋好友欢歌劲舞以示喜庆。
此地盛行陪送丰厚的嫁妆,多则可达两三万元。
出嫁前新娘的嫂子要用餐巾包三个馕在新娘的头顶上绕圈,以祝贺新娘婚后生活平安、幸福,日子富足。然后再将此馕布施于人。
吐峪沟还盛行主人家迎客时端上盐水和馕,让进门的客人吃盐水蘸馕,以示向新人祝福的习俗。
迎亲的队伍吃饱喝足,要将新娘接走了。不同于新疆其它地区的是,这里的人并不拦阻迎亲队伍要小费等,而是在自家门前的路口上摆上干果、茶水、小吃等,并拉上一块彩布让迎亲的人休息片刻,唱歌跳舞。彩布则送新郎。于是,一路上新郎可以收到几十条彩布。
新娘一下车就踏在地毯上,由男方邻里四个壮汉抬入洞房。
婆婆将一枚金戒指送到新娘面前,然后在乐曲声中翩翩起舞。
婆婆每跳完一曲,就上前揭一回新娘的盖头。总共要跳三曲、揭三次盖头。前两次,揭开的盖头均被伴娘轻轻放下,至第三次,婆婆才总算将新娘的面纱揭开,使之一展芳容,让大家一睹庐山真面目。
婆婆亲手给儿媳戴上戒指,新娘亲热地叫一声“阿帕”(妈妈),表示一种新生活的开始。揭面纱的风俗各地略有不同,有的是伴娘揭,有的是嫂子揭。
为增添喜庆氛围,与婚礼仪式同步进行的“婚礼麦西来甫”歌舞娱乐活动是绝对不可或缺的。而富裕人家为把“婚礼麦西来甫”推向高潮,往往邀请当地著名的民间艺人跳起诙谐、欢快的“那孜儿空姆”舞助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