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吃水不忘挖井人
新疆农牧区饮水工程惠及四分之三人口
8月26日,和田县布扎克乡布扎克村75岁村民伊德里斯巴坎·萨伊木打开自家院里的自来水龙头,一股清水喷涌而出。老人告诉记者:“自从1995年村里通了自来水,我们就不再喝涝坝水了。今年,村西的最后一个涝坝也被填平种上了庄稼。”由于长期喝高氟低碘的涝坝水,老人在45岁时患上了“大脖子病”。“现在好了,自从喝上了自来水,村里再也没有人得这个病了。”伊德里斯巴坎欣喜地说。
15年前,新疆农牧区饮水工程建设高潮就是从伊德里斯巴坎所在的和田县掀起的。1994年8月26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的李瑞环来到和田视察,看到多数农民仍在饮用蓄着河水雨水的涝坝水时,心情极为沉重,指出“和田穷在水上,病也在水上”。返回北京后,李瑞环向党中央、国务院作了汇报,并率先为和田县打井改水工程捐款两万元。当年10月,全疆范围的农牧区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拉开了帷幕。1995年10月1日,改水工作试点县和田县改水工程竣工,清冽甘甜、卫生清洁的幸福水流进千家万户,人畜同饮涝坝水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一时间,全疆农村牧区座座机井耸立,根根水管相通,各族群众用手捧起清澈的自来水,由衷地说出:“饮水思源,牢记党恩。”
新疆属干旱地区,农牧区人口居住分散。饮水工程实施前,广大农牧民主要饮用河水、渠水、涝坝水,还有一些地区吃水非常困难,需要人挑畜运。饮水问题威胁着群众的身体健康,影响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解放后这个问题一直受到国家和自治区的高度重视。早在1987年,新疆就打响了南疆三地州农村改水战役。随着农牧区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形式的改进和饮水安全标准的提高,这项声势浩大的“德政”工程由水利部门牵头,先后分五个阶段在全疆各地大力推进。截至目前,全区农村改水工程累计完成投资42.66亿元,建成水厂2742座,打机井3393眼,建水塔1021座、调蓄水池1624座,铺设管道87028公里,预计到今年底,可使871万农村人口达到饮水安全和基本安全,占全区农牧区人口总数的74%。
农牧区饮水工程建成后,受益区广大农牧民在家门口喝上了符合国家卫生标准的自来水,有效地减少了各种介水传染病和水致地方病的发生和流行,提高了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精河县实施农牧区饮水工程后,全县7岁至16岁青少年氟斑牙患病率从1994年的25.6%下降为2008年2.2%,各类肠道性传染病2008年发病率比1996年下降84%。农牧民不仅身体健康得到了保障,还用“两减一增”概括了农村饮水工程带来的综合效益:一是减少找水取水费用,二是减少介水疾病的医疗费用,三是劳动力从外出找水取水的困境中解放出来,外出务工增加了收入。
“吃水不忘挖井人。”在布扎克村的饮水思源纪念馆留言簿上,记者看到许多群众感慨万千地写下这句话。在纪念馆旁,当年修建的第一座水塔依然矗立,虽然它已不再发挥作用,但当地老百姓说:“那永远是一座为百姓谋幸福的丰碑。”
纪洲
艾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