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彩的产业
五彩的新疆
借助独特的气候和资源优势,新疆近年来大力培育红黄绿白黑“五彩经济”,集中、倾斜式的发展战略,使一大批特色产业乘势壮大,显示出强劲发展势头,逐渐成为惠民增收的新渠道。
“红色产业”屡破“绿色壁垒”
以往终日与羊群为伴的哈萨克族老人阿合买提江,如今放下了皮鞭。在走出深山后,这个昔日逐水草而居的牧人已变成种番茄的好手。阿合买提江居住的玛纳斯县西凉户村几乎家家户户都种番茄,正是依靠这种经济作物,西凉户村成为新疆北部最富有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之一。
今年年初,当地一家番茄加工企业继续与西凉户村签订了番茄的收购订单。企业不仅统一提供种子,还向村里派出了技术人员。厂家的要求具体到了从播种到采收,运输的每个环节。
位于天山北坡地带的西凉户村海拔1000多米,炽热的阳光和洁净的空气使这里成为世界最适宜种植番茄的区域之一。“企业怎么要求,那我们就必须照着做。”阿合买提江解释道,“用我的番茄做成的产品要卖到欧洲去,不按要求做,会丢中国的脸!”
正是在中国企业近乎苛刻的要求下,新疆数万农民才种出了世界上品质最好的番茄。
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新疆番茄酱产品逐渐打开国际市场,并开始与国外企业争锋。部分企业的成功引来仿效者,当地番茄加工企业数量一度增加到50多家。每到番茄交售季节,嗷嗷待哺的企业不得不四处寻找原料。尽管一些企业与农户签订番茄收购合同时明确规定,如番茄农药超标或使用违禁农药,企业将拒绝收购,但这很难保证一些农户在遭拒后不会转而交售给别的企业。

忽视质量的后果是灾难性的。新疆出产的番茄酱在国外“绿色壁垒”前频频碰壁,一度使中国番茄产业面临整体“下课”的危局,种植番茄的农民收入因此受到很大影响。
一系列的后果给中国企业和农民敲响了警钟,迫使他们审视自身存在的问题,使曾经“失宠”国际市场的新疆番茄品质重新得到国外消费者的认可。据世界番茄组织统计,从2007年开始,中国番茄酱去年出口份额已占到世界贸易量的30%,其中新疆的出口量已超过世界贸易总量的四分之一。
“点沙成金”让“死亡之海”变“希望之海”
十几年前,由于抵挡不住肆虐的风沙,阿不都拉一家不得不背井离乡;而如今,通过人工种植红柳大芸,阿不都拉和村民们不但收回了被黄沙侵占的家园,还从中淘出了“金子”。曾经被视为“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因“沙产业”的崛起,逐渐变为当地农民致富增收的“希望之海”。
阿不都拉是新疆于田县奥依托格拉克乡农民,他所在的阿甫塔甫勒克库勒村处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漫漫风沙无休止地侵袭着这片绿洲,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阿甫塔甫勒克库勒村被迫多次搬迁。
为阻遏风沙对于干旱贫困地区的侵害,新疆不断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植树造林,崛起的绿色长龙逐渐锁住肆虐风沙。然而,当地居民贫困的问题仍没有得到解决。

正当阿不都拉等村民们开始想办法寻求新的发展之际,新疆荒漠产业攻关项目也取得重大进展,苜蓿,大芸,枸杞,甘草等沙生植物的人工种植技术已经成熟,其中大芸人工接种技术获得国家专利,麻黄、罗布麻、干草、贝母、芳香油等其他的特色药用植物的药用价值也逐渐为人所重视,众多企业也从漫漫黄沙中发现了商机。
俗称“大芸”的名贵中药材肉苁蓉寄生在红柳根部,两年即可成材获利。8年前,作为“中国大芸之乡”于田县,引进了几家大芸加工企业,建立起了“大芸人工生产基地”。仅仅3年的时间,阿不都拉通过红柳育苗就挣了6万多元,成了全村第一个万元户。如今,于田县在沙漠中种植红柳的规模已经超过4万亩,10万维吾尔族农民因此脱贫。
更让阿不都拉和村民们高兴的是,通过广种红柳,开始大面积收复被沙漠吞噬的耕地。原先被风沙夺去的家园变成了一望无际的红柳林,阿不都拉和邻居们先后搬回了久违的家园。
其实,在新疆从“沙里淘金”的远不止阿不都拉和他的乡亲。作为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最大、分布最广、危害最严重的省区,新疆除了大力治理沙化土地,还积极引导沙区各族人民开拓沙产业脱贫致富,各地沙产业的兴起,对摸索出一条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兼得的可持续发展新路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绿色“大果园”悄然改变塔里木盆地“小气候”

以干旱著称的新疆塔里木盆地,如今已形成上千万亩规模的特色林果业,不仅让当地各族群众的“钱袋子”鼓了起来,连片的“绿色果园”,如今正在悄然改变塔里木盆地绿洲原有干燥的区域气候。
新疆林业部门统计,特色林果已在当地农村经济发展中确立了支柱地位,截至2009年初,新疆林果总面积已达到1450万亩,全区农民人均林果收入超过500元,实现改善环境与农民增收的双赢。
伴随着林果面积增加,当地农民正从快速发展的林果业中获得越来越多的实惠。2008年新疆果品总产值达到128亿元,主产区农民人均林果纯收入750元,全区农民人均林果收入500元。与此同时,新疆果品贮藏保鲜与加工能力也在不断增强,果品贮藏保鲜和加工企业超过153家,已拥有176万吨年贮藏加工能力。
目前环塔里木盆地和土哈(吐鲁番和哈密)盆地、伊犁河谷、天山北坡特色林果基地已形成了以红枣、核桃、杏、香梨和苹果等果品为主的林果主产区,其中,南疆环塔里木盆地已建成1194万亩各类特色果园,成为阻挡风沙、改善绿洲小气候的重要生态屏障。
位于沙漠边缘的叶城县以前每逢五月、八月常常沙尘蔽日。自从大面积种植特色林果后,当地风沙比以前明显减少,空气明显变得湿润起来。随着绿洲面积增加,当地气候变得冬暖夏凉,跟人们记忆中干燥少雨的气候特征已有很大变化。
2007年,新疆南部绿洲沙尘暴发生期间,降尘强度比上年明显减弱。专家分析认为,这与新疆特色林果面积增加密不可分。
“软棉花”不断增强“硬实力”
产量持续增长的新疆棉花,2008年在种植面积,总产量,平均亩产等7项指标上已连续16年位居全国首位。借助天山南北庞大的棉花产量,我国迅速成为世界最大的产棉国,而这一“白色经济”也凭借不断增强的硬实力,改写着中国棉花生产版图。

由于运用了先进的种植和管理技术,新疆棉花平均单产比全国平均数高出一倍,几年来不断涌现出大批亩产皮棉超过200公斤的高产典型。大面积推广喷灌,滴灌等农业高效节水技术,在这个亚洲最干旱的内陆地区,绿洲边缘,河流两岸,昔日芦苇丛生的荒凉之地,如今已变成大片棉田。
而棉花不仅是新疆数百万各族农民稳定的收入来源,也为我国中西部农民创造大量就业机会,在新疆摘拾棉花的百万农民,每年即可获得超过10亿元人民币的收入。
2008年新疆棉花产量接近300万吨,超过美国棉花总产量的一半,出产的棉花拥有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品质优势,为新疆棉花赢得了国际声誉。新疆每年出产的棉花八成以上运往沿海纺织工业发达的地区销售,支撑着中国工业用棉的三分天下,许多国内纺织企业都把品质优良的新疆棉作为“细粮”使用,再配以其他地区出产的棉花制成各种纺织品。
新疆棉花庞大的产量也为中国棉花在国际市场上争取了一定的话语权,影响着世界棉花价格的涨落起伏,在生产和收购环节的任何一点消息,都会在国内外期货和现货价格上表现出相应的波澜。
正是凭借着不断增强的“硬实力”,在新疆经济格局中处于重要地位的“白色经济”不断改写着中国棉花生产的版图。与此同时,东部大型棉纺企业也纷纷“落户”天山南北,使得棉花生产重心继续西移的态势日趋明显。
“油气开发”难了樵夫安了绿洲
由于已很少有人买阿不都拉·艾尔肯的柴禾,这个昔日樵夫和柴贩的生意越来越难做了。去年年底,产自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天然气开始输往和田地区洛浦县,结束了当地居民延续上千年烧柴,烧煤的习惯。至此,在位于新疆南部塔里木盆地的42个城市中,已有半数以上的城市接通了天然气。
塔克拉玛干沙漠周边的绿洲是中国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区域,也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之一,当地农牧民的收入远远落后于新疆其他地区。由于缺乏煤炭资源,在塔里木盆地南部,一吨煤的价格甚至高达500多元人民币,相当于当地一个农民年收入的四分之一。千余年来,当地居民烧水做饭一直选择砍伐胡杨和红柳等沙漠植被。

2002年9月,中国政府投资4亿元,由塔里木油田建设重点扶贫工程-和田河气田供气工程,帮助和田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两年后,和田地区首批4000户居民率先用上优质清洁的天然气。
由于当地居民享受着全国最低的天然气市场价格,每户居民年均开支仅三五百元,烧柴取暖做饭的家庭越来越少,减少了当地居民对荒漠林的砍伐,保护了当地脆弱的绿洲植被。
我国政府“气化”南疆的计划是从10年前开始实施的。目前,国家已累计投入超过10亿元,用于开发这些气田和相关管线,气站的建设,仅2008年就投入7800万元。而随着当地天然气资源勘探开发的加快,新疆南部天然气用户正在以每月上千户的规模增长,目前已超过了25万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