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拉木罕住在哪里
吐鲁番西三百六
“阿拉木罕什么样?身材不肥也不瘦,她的眉毛像弯月,她的腰身像棉柳,她的小嘴很多情啊,眼睛能使你发抖。”这首脍炙人口的维吾尔族民歌已唱响了半个多世纪。这位阿拉木罕就是王洛宾歌里的阿拉木罕,她到底是一位什么样的人呢?
阿拉木罕是一位维吾尔族姑娘的名字,歌曲中人们交口称赞阿拉木罕长得漂亮。唱出小伙子对姑娘的爱慕和赞美。这是一种分节歌形式的歌曲,旋律简洁短小,反复时配以新词。演唱时一问一答,边歌边舞,音乐欢快轻松,情绪十分热烈。此歌曲常被作为艺术歌曲或改编为无伴奏合唱曲在音乐会上演唱,深受中外听众的欢迎。
2006年6月,乌斯曼·依不拉音给哈密广播电视报记者关丽、高子剑讲述了阿拉木罕曾远嫁哈密的故事,该报以《阿拉木罕传奇》为题进行了报道。得到此线索后,曾是新疆军区某部原政委的刘书环异常兴奋,事隔一年他专程来到哈密,经过实地考察后证实民歌《阿拉木罕》的发源地就在哈密。刘书环以往只知道有阿拉木罕这个真实人物,但一直找不到其行踪。从一些刊物杂志和史志上,他得知阿拉木罕有可能就在哈密陶家宫乡东栏杆村。于是,他就和哈密市史志办的王林,张仁干通过寻找和实地考察,老人们的回忆、言谈、歌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这个刘书环,有新疆文化艺术研究会副会长、五所疆内外大学客座教授、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理事、乌鲁木齐市民间艺术家协会副主席等众多头衔,但他自己惟独对“王洛宾学研究专家”情有独钟。研究王洛宾先生的民歌和生平二十余年,编撰出版了20余本专著,举办策划了多次纪念活动。

哈密市陶家宫乡,是古丝绸之路进入哈密绿洲后的有名驿站——东阑干村。阑干在维吾尔语里即是“驿站”之意。王洛宾曾到过哈密几次,或许没有想到他笔下的阿拉木罕就在这里生活过。否则,定会大吃一惊。村里的老人说,阿拉木罕中等个,瘦瘦的,很漂亮,爱唱爱跳,还很能干。她是南疆库车人。南疆的口音和吐鲁番、哈密差异明显,女人喜欢穿小坎肩长裙,戴毛边花帽,耳边喜欢插一枝花,和东疆很不一样。
1844年秋收结束,回王伯锡尔特地找到乌斯满·伊不拉英的爷爷霍加木尼牙孜·佐尔敦,让他和其他艺人在回王府一起演绎青苗麦西来甫。歌声徜徉在空气里,伯锡尔的心情也很好。霍加木尼牙孜趁机向伯锡尔请求去镇迪(乌鲁木齐),伯锡尔颇感意外。霍加木尼牙孜解释说,东阑干几个过路的客商说镇迪来了个库车的姑娘,人长得像天山上的雪莲一样美丽,歌唱得像百灵鸟一样动听。她在二道桥摆下擂台,谁要能和她对上歌,她就嫁给谁,所以自己想去试试。这是霍加木尼牙孜第一次出远门,经过二堡、三堡、柳树泉、了墩、一碗泉、七角井进入鄯善、吐鲁番,一连十八天,终于赶到了二道桥。到二道桥的时候,霍加木尼牙孜编了一首歌,就是现在广为传唱的《阿拉木罕》的调子,但歌词是即兴编的,“为了寻找阿拉木罕,一走就是十八天,为了见到阿拉木罕,走破草鞋真可怜⋯⋯”这首曲子可能在南北疆都流行,只是在个别音调上有区别,歌词也可能没有完全一样的版本。或许霍加木尼牙孜对此曲耳熟能详,联想到自己的辛苦奔波,随口就把自己的心事唱出来了。此后,这首歌便被南北疆的客商们所传唱,据传,这就是民歌《阿拉木罕》的最早版本。王洛宾大师作为传歌人,对天山南北的各民族歌曲的旋律非常熟悉,他的重新编曲或是编词也都是可能的。
霍加木尼牙孜和阿拉木罕对歌对了三天三夜,堪称棋逢对手。就这样,漂亮的阿拉木罕跟着霍加木尼牙孜回到了哈密。阿拉木罕在东阑干一住六年,然后离开了哈密,不知所终。“她来了以后,城里的巴依(地主)经常请她去唱歌,她的日子平静不了,烦了,就劝霍加木尼牙孜走,但是两个孩子都还小,还要顾家,没办法,在她的一再坚持下就让她离开了。走的时候,霍加木尼牙孜一直送她到了墩,就是回王最西边的领地,还为她唱了一首歌:我才得到的爱情,就要这样分离,你的离去使我终生难忘;口中喊出阿拉木罕的名字,声音是如此的凄美,久久回荡在遥远的天空⋯⋯”从此,阿拉木罕如黄鹤一去不复返,惟独剩下白云悠悠。阿拉木罕嫁给霍加木尼牙孜后没有生育过,霍加木尼牙孜就让自己的两个儿子叫阿拉木罕,以表纪念。哥哥叫阿拉木罕·司马义,小弟弟叫阿拉木罕·木沙。
曾供职于哈密地区文化局的张国权先生在1985年收集整理了《哈密木卡姆》,于1987年出版,并获得了1987年全国图书一等奖。他说,有关阿拉木罕的歌,也在民间的木卡姆中发现了。《哈密木卡姆》的记载如下:“我叫一声阿拉木罕。声音传自麦西(今哈密回城乡)。听她的声音我心满意足。但愿爱情之火永不熄灭!不知道她的人都说,阿拉木罕是什么样?樱桃小嘴细柳腰,大眼睛弯月眉。看到她的人都知道,她的嘴比樱桃还要红,她的腰比柳还要细,她的眼睛能勾走你的魂。”
|
吐鲁番西三百六
文 / 胡世健
我们的车子向吐鲁番驶去。
吐鲁番有两个极大的反差——热与绿。随行的驾驶员介绍说:最热的时候,气温可高达摄氏四十多度,人在户外,想赶紧找一个阴凉或有风的地方躲起来。热烫的风几乎快要把人燃烧起来。
那绿哩?进入吐鲁番,你就会发现构成这块绿色的是葡萄和杨树,它们生机勃勃,在酷热的阳光中泛出生命浓密的生机。在酷热和干旱的沙漠腹地,给人一种意外的惊喜。
行之不久,火焰山突然出现在我们眼前。
它整个山体通红如铁。那山上的一撮撮小土堆,一处处小褶皱,其形状和颜色,就像是一朵朵的火苗,感觉到还在边烧边往上蹿呢,那种动感,那种继续烧着、舔着的动感。
大朵的火苗,小朵的火苗,遍布山体,你神情恍惚,它就干脆是一堆冲天大火,感到了火舌的烧燎,于是不由自主退下来,这真是一个应该产生神话的地方。传说,当年的美猴王大闹天宫,一脚踢翻了太上老君炼丹的八卦炉。那炉火正着得旺呢,有几块炭火就从天而降。落到地面时,还在烧着,孙悟空急了,借来芭蕉扇,几下扇灭了大火。火是灭了,而火的姿态却保留了下来,冷却了这座红体之山,人称火焰山。
这神话当然是属于中原文化了。在当地的维吾尔民间,流传着另一种神话:
天山深处有一条恶龙,专吃童男童女,为害一方。为除暴安民,一位哈拉和卓,领命前去降伏恶龙。经过一番惊心动魄的人龙大战,恶龙带伤而走,鲜血染透一座山脉后,死了。留下的这座山,当地人叫它红山,也称火焰山。
绿是吐鲁番的一块巨大的披巾,它显眼耀目,围在吐鲁番盆地的肩头,使这块盆地显得妖媚动人,颇有几分生机。
这片绿洲同时也是一部历史的大书——西域王国,丝绸南道重镇,中西文化,多种语言、宗教更迭等等,都被融进了这部大书中,时间的隐形之手慢慢地将其一页页翻开,使之脱落尽灰尘,将最生动的部分呈现在我们面前。交河故城和高昌故城是两个保存得非常完整的王国遗址,它们分别是西域三十之国中的车师国和高昌国。走在这两个王国的遗址中,犹如走在时光隧道中,一步迈出去似乎跨出了一两千年,让人疑惑一下子踏在了汉唐。
吐屿沟、坎儿井、苏公塔、火焰山、千佛洞等等,像环环相扣的历史链条,紧紧围绕吐鲁番形成一圈,让人觉得它是一个异域的历史之城,走近它,要放慢脚步,让自己的心灵去碰撞它神秘的大门,才可进入。在每一个地方停留一次,都会有精神上的洗礼和升华。火焰山平地而起,犹如从地底深处突然窜起了冲天的火焰。吐屿沟是一个神秘而又自足的世界,七圣人麻扎的传说和其在新疆有“小麦加”地位的神奇魅力,都能够一次次传递出虔诚的宗教气息,让人的心灵为之所动。
维吾尔人在这块土地上聚居生存,到处弥漫着浓郁的民族风情。维吾尔族是一个善于从生活中寻找快乐的民族,不论是在城市还是乡村,到处可见演唱木卡姆的场面。在葡萄架下或庭院之中,他们为生活中的快乐唱歌跳舞,喜悦的神情溢于言表。
“吐鲁番的葡萄熟了,阿拉尔汗的心儿醉了”,以及“阿拉木罕住在哪里,吐鲁番西三百六”,听着这些动人的歌,一个人的内心便似乎留下了一个地方的影子。
与吐鲁番对话,是人之大福!
|

阿拉木罕什么样身段不肥也不瘦
阿拉木罕什么样身段不肥也不瘦
她的眉毛像弯月 她的腰身像绵柳
她的小嘴很多情 眼睛能使你发抖
阿拉木罕什么样身段不肥也不瘦
阿拉木罕什么样身段不肥也不瘦

阿拉木罕住在哪里吐鲁番西三百六
阿拉木罕住在哪里吐鲁番西三百六
为她黑夜没喝水为她白天常咳嗽
为她冒着风和雪为她鞋底常跑透
阿拉木罕住在哪里吐鲁番西三百六
阿拉木罕住在哪里吐鲁番西三百六
阿拉木罕什么样身段不肥也不瘦
阿拉木罕什么样身段不肥也不瘦
她的眉毛像弯月她的腰身像绵柳
她的小嘴很多情眼睛能使你发抖

阿拉木罕什么样身段不肥也不瘦
阿拉木罕什么样身段不肥也不瘦
阿拉木罕住在哪里吐鲁番西三百六
阿拉木罕住在哪里吐鲁番西三百六
为她黑夜没喝水为她白天常咳嗽
为她冒着风和雪为她鞋底常跑透
阿拉木罕住在哪里吐鲁番西三百六
阿拉木罕住在哪里吐鲁番西三百六
阿拉木罕住在哪里吐鲁番西三百六
编辑插画
龟兹胡人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