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协合力游走的村庄

(2011-03-05 08:17:05)
标签:

阿希克

协合力村

维吾尔语

割礼

萨巴依

杂谈

分类: 看南疆喀什和田

协合力游走的村庄
               协合力游走的村庄    沈苇

  

    新疆是我国面积最大的一个省区。在这个占全国面积1/6的土地上,分布着很多村庄。它们或贫穷,或富足,或偏远,或繁华。在众多的村庄里,生活着无数善良、淳朴的人们,他们在大漠深处演绎着属于自己的人生悲喜。他们的故事,就是村庄的故事;村庄的故事,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人类在这片土地上的生存与发展状况……绿洲文明是历史发展的重要内容,一位学者说:新疆引起举世关注的,不是雪峰,是雪峰之下生活的人。不是大漠,是在大漠居住、进出的人。“村庄”的故事,正是“人”的故事。让我们随作者一起,走进那些静谧的村庄,探寻人们的悲喜故事…… ——编者

 

 

我去过协合力村两次。起因是有报道说那里有一个“吉普赛人”村落。村民们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不爱种地,喜欢流浪,游走四方,靠乞讨、卖药草和看手相为生。至少,他们的生活是“吉普赛式”的。他们的村庄,只是漂泊回来后停息和落脚的一个大本营。他们有自己的语言(口语),与维吾尔语有相当大的区别。尤其是乞讨,几乎是每个男性必须经历的,是生命中的必修课。因此,在一些人眼里,这是一个“乞丐村”。

 

协合力游走的村庄

       

传闻与事实有一定出入,但并不太大。传闻只是丢失了现场感和鲜活细节,加进了想象和夸张的成分。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这是我两次去协合力村的原因。所以,我希望我的这篇报告是写实的、记录的,在客观的叙述中让事实本身说话,为这个边远的几乎被遗忘的村庄留下一份“非虚构”文本。

        协合力村位于疏勒县以南47公里的罕南力克镇,距喀什市约60公里。这是一片平坦的原野,盐碱很大,红柳很多,杂草丛生。村庄占地950亩,其中耕地870亩。共有700户人家,1970口人。地少人多,这是协合力村给我的第一印象。新疆农村素以地广人稀著称,人均拥有数十亩耕地是很常见的,而协合力村人均耕地不到半亩,即使在人烟稠密的江南,也是一个缺耕少地的村庄。

 

协合力游走的村庄
2006年,全村人均收入800元。村里的主要农作物是小麦、棉花和玉米。有一些果树,如杏子、桃子、梨,他们把桑树也叫做果树,因为村民们视桑椹为水果。个别人家种有西瓜和甜瓜。有1000只左右的羊,少量的驴、马、牛和家禽。村里有一座小学、三个小商店、一个清真寺和一片麻扎(墓地)。

        村民的一日三餐比较简单,基本是:早餐馕和茶,中饭拉面或汤面,晚饭汤面。为了节约粮食,汤面吃得最多,还有玉米面和玉米糊糊。很少吃大米,也很少做抓饭。关于肉食消费:村里有一名屠夫,每星期宰2到3只羊,在村道口向村民们出售。宰羊的日子像一个节日,常引起很多人围观。羊杂碎煮在一口大铁锅里,给村里的孤寡老人们吃,有时加了卖不掉的羊肉。

 

协合力游走的村庄

       

地少人多是每户人家共有的实际问题,我对其中的3户做了调查:
        村长卡依木?买合穆提,9口人,6亩地。3亩种棉花,一年收入2000元左右。3亩种小麦,基本够9个人一年的口粮。
        割礼师傅艾合买提?沙比尔,15口人,7亩地。家里有4间平房,1头驴,4只羊,5只鸡。他偶尔去附近的村庄做割礼,以补贴家用。现在年龄大了,不愿像年轻时那样走远了。
        在小学对面开商店的买买提?库纳吉,8口人,5亩地。每年产小麦2吨,玉米1吨。家里有1头驴,10只羊,10只鸡。除了小商店的一些收入,买买提?库纳吉在每星期的巴扎日(星期一),到罕南力克镇上去卖牛肉。一次买进一头牛,屠宰后零售,以补贴家用。

        像南疆大多数维吾尔村庄一样,村民们的记忆最多能追溯到伊斯兰教传入塔里木盆地之后。关于这个村庄的起源,老人们说,500多年前有7个波斯人来到罕南力克,看到这里有一条小河,环境不错,可以养人,就住了下来。7个波斯人都是有一技之长的手艺人,5个割礼师傅留了在河的这边,后来吸引了各地来的流浪人,渐渐形成了协合力村(割礼村)。而去了河那边的2个木匠,他们住的地方后来形成了塔依纳甫村(木匠村)。

        现在,两个村的村名用手艺名称保留下来了,而那条小河已干涸,也失去了它的称谓。联想到现在协合力村民口语中的波斯语发音,这个关于村庄起源的传说应该是有可信度的。

 

协合力游走的村庄
协合力村的封闭性不在于它的相对贫穷,而是它从不与别的村庄通婚。在人们的记忆中,从来没有本村的姑娘嫁出去,也没有外面的姑娘嫁进来。但人与人之间的长相有着很大的悬殊性,有的像印欧人种,金发、碧眼、高鼻,有的像典型的蒙古人种,扁脸、黑头发、细眼睛;有的人高马大,有的低矮瘦小;有的白皙,有的黑黄……简直是一个小型的“人种博物馆”。这里的老人和孩子,都长得出奇的漂亮,有很多美髯公和美少女。

 

协合力游走的村庄

       

 这是一个维吾尔族村庄,村民们使用维吾尔语,孩子们在学校学的也是维吾尔语。但村民们相互交谈时使用的是一种外人无法听懂的“混合语”。他们的维吾尔语中混合了波斯语、阿拉伯语和印度语,有时还会蹦出少量的英语单词,譬如割礼的“割”,就借用了英语的“cut”。

        以下是部分日用单词在维吾尔语和协合力口语中的不同发音,括号内为协合力口语:

            吃饭——塔玛克(玛加霍拉勒)
            馕——馕(艾色提)
            茶——恰依(席来)
            桃子——恰不都(帕买克)
            烤肉——喀瓦普(来曼)
            狗——希特(赛里)
            水——苏(奥)
            衣服——克衣姆(普朗)
            眼睛——克孜(恰斯米)
            鼻子——卜伦(海里曼)
            嘴巴——布鲁呢(坦尼)

 

协合力游走的村庄

       

由于地少人多,活人不得不侵占死人的领地。村里的麻扎,10年前占地200多亩,后来一年年缩小,现在只剩下最后的7亩多,大部分坟地变成了耕地。村里清真寺的阿訇胡达拜地?苏莱曼带我去看这片麻扎,它就在清真寺边上。

 

协合力游走的村庄

 

有两户村民正在盖房子,他们的新房紧挨着麻扎,相距只有两三米,房子是直接在麻扎地里建的。在协合力村,由于土地的奇缺,生者与死者同居一处、唇齿相依。

协合力游走的村庄

   

现有的有限耕地养活不了这么多人口,男性成年后(一般是年满16岁之后)不得不外出另谋生计和活路,从而形成了一个职业特殊的“游走群体”。这个群体包括:阿布达尔(割礼师傅)、阿希克(游唱乞讨者)、巴克西姆(占卜者、算命先生)、药贩子、种子推销者。直到今天,他们的人数仍占到全体成年男子的90%以上。游走和漂泊,是协合力男性的成年礼和必修课。一个男人只有过了60岁,才能结束游走生涯,回到村里过稳定日子。一辈子老老实实守着几分薄地,是要遭众人耻笑的。阿希克是真正的漫游者,是有着典型“吉普赛”生活方式的人,

 

协合力游走的村庄

 

一般都是些家徒四壁的独身男子。他们手摇萨巴依,游走,乞讨,歌唱,走过一个又一个绿洲、一座又一座村庄。有的人一辈子就是这样过的。他们在巴扎上旁若无人地乞讨、高唱,常常唱得如痴如醉、满面泪流;有时在麻扎里举行神秘的聚礼,与亡灵对话。严格地说,阿希克不是一种可以谋生的职业,而是代表了一种精神状态:对真主和爱情的痴迷。因此简单地说,阿希克就是“痴迷者”。协合力村被誉为是一个阿希克成堆的地方,但具体有多少阿希克,村民们讳莫如深,他们只告诉我仅不再四处游走的老年阿希克就有几十人。他们都是些孤寡老人,但由于协合力村深入人心的互助精神,他们都得到了较好的赡养。

 

协合力游走的村庄

       

 巴克西姆是占卜者、算命先生,历史上是举行宗教仪式替人治病的巫师,他们的存在,源自原始萨满教信仰。现在,巴克西姆常常和药草贩子是同一身份的人,说明他们将神秘的巫术和朴素的医术结合起来了。协合力村的人有自己的一套“医学理论”:将人分成热性人和凉性人,黑红肤色的人是热性的,白肤色的人是凉性的。他们精通药草的功能和配置。譬如他们有一个配方,就是药茶煮羊肝,可以补血,提高视力。

  协合力村的人不种蔬菜,也很少吃蔬菜,但他们将周边村落的蔬菜种子收集起来,贩卖到别的地方,以赚取差价。这些人也形成了一个小的“游走群体”。他们贩卖的蔬菜种子有大白菜、西红柿、香菜、葫芦、切莲(恰莫菇)等。

 

协合力游走的村庄

       

 当然,协合力村最大的“游走群体”是阿布达尔(割礼师傅),他们占到全村成年男性的70%左右。每年秋冬农闲后,阿布达尔就出门了,有的独自一人上路,有的三五人结伴而行,交通工具是自己的两条腿,条件好一点的人骑毛驴。他们的足迹遍布整个南疆,有的人还远行到北疆。做一个割礼以前是15至20元,现在为50元左右,一直比医院要低好多。对于收入不高的农民来说,请协合力的阿布达尔做割礼,可以节省开支,而且他们的技术又好。

 

协合力游走的村庄

       

割礼是协合力的祖业,也是“支柱产业”。已经“退休”的割礼师傅艾合买提?沙比尔说,男孩子在7岁到9岁做割礼,7岁是最好的。做一个割礼一般要花半小时的时间,父母是不能参加的。割包皮时为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要在他嘴里塞一个熟鸡蛋。动作要快,手法要细,在交谈和逗乐间不知不觉完成。技术出色的割礼师傅可以使小男孩的包皮不出血。用棉花烧成的灰止血、消炎,效果是很好的。割礼后,孩子要卧床休息一星期,吃40个土鸡蛋补身体。一周后,就可以下床和小伙伴们玩了。

        艾合买提?沙比尔是上过几年学的,他的上衣口袋插了两支钢笔,看上去像一个乡村知识分子。他说,人们对待阿布达尔的心态是复杂的,割礼师傅被誉为“男孩子的启蒙老师”,在人们心目中是有地位的。但在实际生活中,很少有人与他们来往,认识他们的人见了会打招呼,但不会与他们在路上一起走。他们是一个孤独的群体,常常被别人视作是“不洁的人”,但没有一个男人的成长过程缺得了他们……

        第二次去协合力村时,村里的屠夫正在村的十字路口宰羊。当然是一只公羊。协合力村的人是不吃母羊的,一方面是公羊的味道比母羊好,另一方面,这个村的羊太少了,母羊要留下来产羔的。

 

协合力游走的村庄

       

宰羊过程像一个重要的仪式,吸引了几十个男人的围观。对于他们来说,这个仪式也是一个小小的节日。羊杂碎洗净后,扔在旁边的一口大铁锅里,煮熟后是给村里的孤寡老人们吃的。这是一个不成文的规矩,是每次宰羊必须做到的,不管是哪家哪户的羊,羊杂碎都是属于这些老人的。慷慨的人还会往锅里多放几块羊肉。

        77岁的老阿希克买合穆提?艾则孜也来了,拄着拐杖,长着一张生动的娃娃脸。他要求我给他拍照片,我给他拍了好几张,当我停下来时,他就抱怨我怎么就不拍了。我问他有没有萨巴依,他说以前有的,有一次喝酒时弄丢了。

 

协合力游走的村庄

       

 买合穆提?艾则孜当过剃头匠,卖过药草,年轻时带着萨巴依游走过整个南疆,有一次甚至到了乌鲁木齐。看到有外人来访,他显得很兴奋,开始围着一锅羊杂碎跳舞。他的萨巴依丢失了,就用拐杖代替乐器,为自己伴奏。他的舞步有点滑稽,但充满了孩子气,引得几十个男人开心大笑。他跳得越来越起劲了,就唱了一首歌,想必是在做阿希克时经常唱的。歌词大意是:“真主啊,垂怜我这个孤独的人,垂怜我这把老骨头吧。你们这些嘻嘻哈哈的人啊,看到了我的白发和皱纹,看不到我的心……”

   编辑插画  龟兹胡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