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龟兹 消失的绿洲古国 《四》

(2011-02-22 04:44:56)
标签:

赛乃姆

龟兹

维吾尔

舞蹈

克孜

杂谈

分类: 魅力龟兹是我家

龟兹 <wbr>消失的绿洲古国 <wbr>《四》

 

               绘制在舍利盒上的苏幕遮乐舞

  库车县龟兹博物馆,所藏宝贝甚丰,每一件藏品背后都有一个古老而神秘的故事。这足以证明古龟兹国在它存在的1000年里,历经风雨,也曾达到繁荣昌盛的顶峰。这些藏品中,有一张照片特别吸引人的眼球,图上别无他物,只有一个类似游牧民族的圆形毡房,毡房整体色调呈暗红色,上面绘有男女老少,有的吹拉弹奏乐器,有的正在欢跳舞蹈,一派欢乐的气氛。我不禁疑惑起来,为什么这只是一幅照片?它的实物是什么?现今又在哪里?这个文物又出自什么年代呢?

    舍利盒上

    图案祈祷五谷丰登龟兹 <wbr>消失的绿洲古国 <wbr>《四》

    针对我的疑问,陪同我采访的库车县文物保护管理局尹秋玲介绍说,这是出土自苏巴什佛寺遗址的彩绘木舍利盒,上面的图案是放大后复原的,表现了当年古龟兹国人们,在进行祈福仪式时所跳的一种舞蹈,曲名叫做苏幕遮,当时人们习惯在这种仪式上戴各种面具。如今,这个舍利盒存放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文物出自库车,却流落他国,还有那独特的假面舞蹈,都让我对这无法得见真容的舍利盒产生了一份难解的情绪。舍利盒上的绘画超越了图案本身的历史,它像一种神秘的召唤,期待我们穿越漫长时光的尘埃,来解读它的真意所在。

    舍利盒一般是用来盛放高僧的舍利和骨灰的葬具,所以这个舍利盒才会在苏巴什佛寺遗址中被发现。只不过,发现这个舍利盒的,不是我们中国人。尹秋玲告诉我,在1903年,日本大谷光瑞探险队的渡边哲信和崛贤雄两人,来到库车苏巴什佛寺遗址,挖掘到了这个舍利盒后欣喜若狂,视之为大发现,很快将舍利盒带回了日本。这个舍利盒高31.3厘米,直径37.3厘米,盒盖顶部有一环,下面绘有四个怀中抱有乐器的裸体童子,中间以相对飞鸟为间隔,他们不是普通的童子,因为他们的身后都有一对翅膀,仿佛随时把美妙的音乐传播到人间。盒身上绘有照片中看到的狂欢舞蹈,原来这是一组由21人组成的形象生动的乐舞图。盒内仅存骨灰,并没有人们想象中珍贵的舍利,所以这个舍利盒虽是古物,却并没有得到人们太多的重视。龟兹 <wbr>消失的绿洲古国 <wbr>《四》

    一直到上世纪50年代,有人突然发现这个舍利盒在表面颜色层后,还有绘画的痕迹,这才剥去表面颜料。原来盒体外贴敷一层粗麻布,再用白色打底,然后施色,画的外面还涂有一层透明材料,制作十分精巧。所有表面颜料剥落后,舍利盒上的乐舞图案才终于得见天日,再加上欢跳的人们脸上戴有面具,又让人们多了几分猜想。一时之间,舍利盒进入了学者和专家的视线,成为研究龟兹古国流传至中原的龟兹乐舞的重要文物。

    通过照片,就足以让我们想象当时人们狂欢的场面。整个毡房画面由乐队场面和歌舞场面组成,乐队由8位乐师组成最前方由两个抬着大鼓的男孩和擂鼓的鼓手作先行者,后面依次是竖箜篌、凤首琵琶、排萧、铜角等乐器的演奏者。这和我们现在某些盛大庆典仪式上的乐队,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仿佛时间过了几千年之久,改变的只不过是乐器的形式,一些传统的内涵,却在一代代的流传中保留了下来。紧随着乐队的是一个戴着猴面长尾的老者,他手持长棍仰面向天,似在无声地祈求着灾祸远离人们,来年五谷丰登,三个男童则围在他的身边,个个击掌相和,以壮老者祈祷之声势。歌舞场面则最为壮观,一对男女舞者手持舞旄欢跳在最前面,后面依次是三对男女舞者依次扮演成披方布的武士,着铠甲的将军。在最后面,则是一名手挂长棍的戴马面的舞者。全部舞者好像都陶醉在了这天籁般的音乐里,虽然他们个个戴着面具,却牵手两两相对,个个衣带飞扬,舞得灵动尽兴。欣赏着舍利盒上的图画,好像我们每个人也都置身于这样的舞蹈狂欢之中。

 苏幕遮中

    歌舞盼望百姓安康

 

 龟兹 <wbr>消失的绿洲古国 <wbr>《四》

出土彩绘木舍利盒的苏巴什佛寺遗址。

    可是,古龟兹国的人们为何会戴着面具呢?在追本溯源之时,通过尹秋玲介绍,我翻阅众多史料后得知,有学者对这个歌舞狂欢场面上的舞姿和面具分析,得出了歌舞场面表现的有可能是《苏幕遮》。据史料载,突厥语苏幕遮为皮囊之意,是当时人们以动物皮熟制,并且在上面抹上油脂,所以也称为油囊,是西域游牧民族用以盛水或奶的工具。现在一些草原上的哈萨克族牧民家里,仍有这种很原始的皮囊在使用。

    唐朝时出生在疏勒国的僧人慧琳所写的《一切经音义》里说,苏幕遮为西戎胡语,后为西域舞曲。这个舞曲本就出自古龟兹国,当地的人们在每年的农历7月初,有的戴着动物面具,有的戴着鬼神面具,有的将水泼向行人,有的模仿鬼神拿着绳索玩捉人游戏。这个全民欢腾的场面,一直要持续7天,这个源于民间的最古老的舞蹈形式,本身就是一种祈祷习俗,祈祷上天降福于民,驱罗刹恶鬼,消一切灾难,这在古龟兹时称为乞寒。

新疆社会科学院的专家仲高曾专门写了文章《乞寒习俗与苏幕遮》,里面进一步深化了苏幕遮在其字面意思背后,又延伸至面具的作用。因为油囊后来渐渐演化为油帽,又可戴在头上成为面具。其时西域面具最早来源于原始狩猎生产和狩猎巫术,因为当时人们普遍信萨满教,所以面具成了沟通人神,祛病除邪、祈福消灾的道具。

龟兹 <wbr>消失的绿洲古国 <wbr>《四》
  而乞寒是西域古代民族的普通习俗,有最广泛的流传基础,当地渴求平安丰收的老百姓将它完全民间化。唐朝张好的《苏摩遮》,最能阐述当时当地人们的心情,其中一首是这样说的:“寒气宜人最可怜,故将寒水散庭前。惟愿圣君无限寿,长取新年续旧年。”可一般乞寒时节都为冬季寒气袭人时分,而龟兹国的乞寒场面在农历7月初,这是由于此时为夏秋两季交替时节,干旱病灾极易发生,所以人们在这时乞寒泼水,假面狂欢。
  张好还有一句诗云:“油囊取得天河水。”正说明了人们在歌舞时用油囊盛水泼水的场面。所以这乞寒和乞水几乎是相关联的,泼水的场面,则说明人们期望生活中的用水富足,农田里更是水源充足,这样才能丰收在望。除了天上的雨水外,由于生活在天山、昆仑山下,人们也以苏幕遮狂欢的形式,祈求大量的山水能从山上而来,灌溉农田,滋润绿洲。

    通过这些古今学者的研究和论述,这歌舞的狂欢就是人们用于祈祷的一种方式,用库车县文物保护管理局尹秋玲的话来说,这是一场苏幕遮大会。而为什么这种纯民间古老的习俗,被绘于佛家的舍利盒之上,成为一个新的谜题。尹秋玲又一次为我找到了答案,这来自民间人们以为的鬼神和佛教中的鬼神,虽说法不同,但本质上却没有太大差别,所以民间信仰和佛教信仰在时间的长河流转中,在没有直接利益冲突时,便神奇契合了,所以苏幕遮乐舞场面最后被绘制在了舍利盒上。

   龟兹 <wbr>消失的绿洲古国 <wbr>《四》 后来苏幕遮的歌舞狂欢越发盛名,甚至流传到了中原地区,并且很快在皇室掀起“泼寒胡舞”的风潮,后来和中原文化相融合,成就了新的歌舞。而苏幕遮,从最初的油囊,演化至面具,再至一场歌舞的狂欢,后来成为西域传入唐朝的教坊曲,最终在人们记忆中最深刻的莫过于一个词牌名。或许我们无法精准的知道,苏幕遮为何从乞寒时的歌舞狂欢,最终成为词牌名,但是无论哪个年代,人们的祈祷和祝福却是不会变的,祝愿祖国昌盛,百姓安康


  这是绍吾尔舞蹈艺术中的一种代表性歌舞形式,在维吾
尔人民中流传很广,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龟兹 <wbr>消失的绿洲古国 <wbr>《四》    “赛乃姆”这个名词是源自阿拉伯文。阿拉伯文意为“神
象”,后来用指美丽姑娘曲名字。“赛乃姆”原来叫“赛兰
木”(sairam).是指地名。据默罕默镕·喀什噶尔著的《突原
语大辞典》和《伊斯兰百科全书》记载,在今奇木肯待
(Qimkent)东面有一座城,叫伊斯菲加普(isfijab和aI—madinat
aI—ba5b)即“白城”,也就是“赛兰木”。这带的居民在公元
十六世纪时移居到南疆一带,从此,“赛兰木”专指这一批中
亚移民。后来渐渐用来称呼南疆一带的民间舞蹈。随着伊斯
兰教的遍及,新疆各地开始普遍使用“赛乃姆”这个术语,逐
渐形成丁维吾尔民间的一种持定的歌舞形式名称。由于“赛
乃姆”原来沿用于女性之名,因此,作为“赛乃姆”这种歌
舞内容基本上是以歌唱爱情为主的。
    “赛乃姆”这种舞蹈,在全疆各地都有。如;喀什赛乃姆、
和因赛乃姆、阿因什赛乃姆、多朗赛乃姆、叶城赛乃姆、库
车赛乃姆、阿克苏赛乃姆、库尔勒赛乃姆、哈密赛乃姆、伊
犁赛乃姆等。这样总括起来共有十种赛乃姆。这十种赛乃姆,
虽然内容上有所不同,但就节奏上来讲,基本上是一致的。
    “赛乃姆”这种舞蹈形式是维吾尔舞蹈艺术中最有代表性
的一种舞蹈。其舞蹈的语汇相当丰富,基本上概括了各种技
巧。在赛乃姆中,头、肩、手腕、腰、小腿部分的技巧运用龟兹 <wbr>消失的绿洲古国 <wbr>《四》
的较多。在组合动作中经常出现“拍掌”、“耸肩”、“弹指”、
“绕碗”、“院脚”以及“移颈”等。由于这些动作的有机配合,


显示了赛乃姆舞蹈的风格持点。
    “赛乃姆”这个舞蹈名称最早是见载于公元十六世纪,当
时,正是维吾尔木卡姻音乐的规范时期。从此,赛乃姆就成
为木卡姆音乐中的“琼拉克曼”的一个组成部分,然而也经
常以其独立的形式广泛流传。那么是否可以说,赛乃姆这个
舞蹈是在十六世纪才形成的呢?显然不是。赛乃姆舞蹈的产
生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阶段的。它的组合发展也不可能就是
在十六世纪以后才产生。店人杜佑在《通典》中叙述唐代西
域乐舞时说:“皆初声颇复闲缓,度曲转急燥……或踊或跃,
乍动乍息,跃脚弹指,撼头弄目,情发于中,不能自止。n“
It,击其节也。情发于中,手舞足蹈,挎者因其声以节舞。龟
兹伎人弹指为歌舞之节,亦柠之意也。”
    仕佑的这些描述,在南疆库车、拜城的壁画中可以找到
形象的资料:如在拜城克孜尔干佛洞69窟中,画有一女子
象,双手在胸前交叉,头部梢歪,恰是“撼头”中的一个特

龟兹 <wbr>消失的绿洲古国 <wbr>《四》写*
    在拜城克孜尔干伤洞69窟左中处有摩纶太子本生故事,
其上中善支本生故事中在一园困内画一女子双眼斜视,含情
脉脉,颇如“曾波犹佳人”的描绘。在同窟中,彼耶王本生
故事中画有一女子站立,上身棵,左手叉腰,眼睛正斜下视,
其神态如同“商游思之情意今,注光波于核弹”的捞述。在
拜城克孜尔干佛洞第J7窟左映子本生右下鸽本生故事中,
画有一女子坐着,左手心向上举着.双眼斜视,如同“善睐
唯盯”的持写,这些都是“弄目”的神态。
    在拜城克孜尔千佛洞17窟端正王本生故事中,右边画
一女子,右手作托举状,脖翱左手弯曲部分系纱巾飘带,双
脚又立,是一“挠脚”状。在拜城克孜尔干沸洞175窟中有
一舞狮女作比丘因,画有一棵身赤足女子,手臂脖上系一黑
飘带。右脚尖直立,左脚勾起,左手指起,目下视, 

是舞蹈
中的一个跳跃的动作。
在克孜尔189窟供养菩萨图中,画一女子盘坐,右手作
“弹指”状;在59窟供养人中画两男子站立,穿枪拌,左边
男子右手作“弹指”动作,在178窟供养人中也有男子双舶
盘坐,双手作“弹指”状;在Bo窟供养菩萨图中也有右手
“弹指”的动作。


至于“汗”,在克孜尔干佛洞80窟供养菩萨中画有四个
菩萨,左方右方和上方三个正在拍手;在175窟舞狮女作比
立固中一男子盘腿而坐双手柏节伴奏舞蹈,这些都是“汗”的
动作。
    以上《通典》和龟兹壁画中的“撼头、弄目、院脚、弹
指”这些动作在赛乃姆舞蹈中已成为基本的语汇,经常可以
看到。“撼头”(维吾尔人民苏作“伯乐依提西D)就是常见的
一种“移颈”动作;“弄目”(维吾尔人民称作“库西它希那

龟兹 <wbr>消失的绿洲古国 <wbr>《四》
西”)就是一种眼神的运用,“践脚”(维否尔人民称作“塔搬
克那鲁西”)是指双脚尖直立的动作;“弹指”(维吾尔人民称
作巴拉玛克乞克西”)是手指的运用。
    “挎”(维百尔人民称作“恰瓦克乞力希”)就是鼓掌之义,
“以体击节”就是拍手。在赛乃姆舞蹈中往往就是群众拍手唱
合以伴舞蹈。“或踊或跃”就是唐代新疆《胡因舞》中的基本
动作,现在维吾尔舞蹈中的“跳、跃”就是来自龟兹舞蹈中
的“踊、跃”。至于“乍动乍息”,现在维吾尔舞蹈中的急速
旋转和骤然停立的亮相就是继承了这个传统。
    通过以上杜佑的记载和龟兹壁画中的形象资料,很清楚
地说明;“赛乃姆”这种舞蹈是继承了唐代新疆舞蹈的许多语
江。如果追溯得更远的话,还可以与三国时代流行的一种
“拍弹”舞相联系。
    《三国志》中载:“邯郸淳博学有才,太祖遣诣植。时天
暑热.植呼常从,取水自澡。讫,付粉,逆科头,拍袒胡舞.
五椎锻,跳丸、击剑……。”这里“拍袒”即为“胡舞”,自
当为西域舞蹈。
    又据《太平广记》(卷10 4)引《卢氏杂说》(唐、卢言
搜)载:“歌曲之妙,其来久矣2天和中,乐有米嘉荣、何蝴,
近有陈不嫌、不嫌子竞奴。二十年来,绝不闻善唱,盛以拍
弹行于世。”这里“柏弹”即“泊但”的不同音译。米召荣、
何以都是西域艺人,更证明其舞是新疆舞蹈。
    再据苏钨《杜p杂编3载:“可及善转喉舌于天子前.弄
眼、作头脑、连声著词、唱曲、须央间、变态百出,不休。是
时京城不调少年相效,渭之‘拍弹”,。由此可知,“拍弹”舞龟兹 <wbr>消失的绿洲古国 <wbr>《四》
中有“弄眼”、“作头脑”、“著词”、“唱曲”、“变态百出”等
姿态。
    “弄眼”、“作头脑”不就是杜佑描述龟兹舞蹈中的“弄
目”、“憾头”吗?“著词”、“唱曲”不就是龟兹舞蹈中的“咏
酞蹈舞”吗?这充分说明,唐代新疆舞蹈继承T汉魏时的传
统,而这些舞蹈又在现今赛乃姆舞蹈中得到了继承。
    综上可知,赛乃姆舞蹈中的许多舞蹈语汇早在汉魏时就
已形成,唐代龟兹舞蹈中已累见不鲜。而此时,阿拉伯人还
处在原始的贝都因人的蒙昧时期呢2赛乃奶舞蹈怎么会是源
自阿拉伯呢2因此我们说:赛乃姆这种舞蹈是维吾尔人民在
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其舞蹈是继承了汉唐新疆舞蹈
的语汇,历史相当悠久。不能仅仅从赛乃姆这个名词来日何
拉伯语,就认为维吾尔音乐舞蹈与阿拉伯国家相同.更不能
认为维吾尔人民的音乐舞蹈是源自阿拉伯。龟兹 <wbr>消失的绿洲古国 <wbr>《四》
    编辑 插画    龟兹胡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