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酷豆学院例如:宝宝妈妈育儿幼教 |
分类: 育儿指南 |
http://s7/bmiddle/7180e9cbga6d5467be0f6&690
一般在孩子三岁左右的时候,很多细心的家长会发现,这个时候孩子们会进入一个“攀爬敏感期”,他们对环境的热爱与否的因素之一,就看这个环境中过是否有可攀爬的对象,并且对攀爬有着不可抑制的狂热。
在家中,除了正常放置的各种家具柜子之外,被家长堆起来的被子,衣物,甚至是书籍,都可能会成为孩子攀爬的对象。遗憾的是,当我们辛苦整理好的东西被孩子的攀爬破坏了秩序,当我们看着孩子爬到比他们身高高出一倍的柜子上的时候,试问:有几个家长淡定的站在一边,保护并且鼓励孩子继续?大多数家长的反应是斥责,禁止,强迫离开,甚至以“体罚”的形式让孩子“长记性”。
在户外,一些高低杠,攀岩的绳网等本来设置在儿童领域就是用来攀爬的。“不要爬,脏。”“别去,危险。”大人的紧张要么让孩子让他们更加觉得那里的好玩儿和刺激,要么迫使孩子压抑自己攀爬的欲望。有时也因为孩子的叛逆或者不遵守妈妈的禁止令造成亲子关系中的一种紧张甚至是僵持。这些做法已经在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但是事实上并不合宜。
其实,在孩子的每一个发展阶段,都会有一些特定的表现。这些表现有时候让大人匪夷所思甚至抓狂,但是这些特定的表现,正反应孩子进入了一个发展的“敏感期”。所谓敏感期,是指特定能力和行为发展的最佳时期,在这个时期个体对形成这些能力和行为的环境影响特别敏感。比如,语言的敏感期,感统训练的敏感期等等。
那么当我们看到这些特定表现的时候,马上要意识到孩子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育发展阶段,这个时候,家长的正确做法是:引导,鼓励,保护。孩子的特定行为的确在某些时候带有破坏性,但是我们要引导而不是禁止——引导他在一个规则内发展他的特定行为,在一个框架内表现自己,这也是给孩子逐渐建立纪律的概念;而鼓励,是在当下的敏感期中,让孩子尽可能的发育发展此时正敏感的部分——或许你并不知道他在发展哪一种能力;保护,是对孩子所有活动中应当保证的一个前提。
回到前文中的问题,如果一个孩子进入了攀爬的敏感期,合宜的做法应该是:教孩子去认知什么东西可以爬,什么不可以。在家中开辟一个空间允许他攀爬,其他的空间可以管教,但是这个空间是属于他的。户外的树,栏杆,专门为攀爬设置的各种设施,在允许的范围内,都可以鼓励孩子尝试。但不管是在室内还是户外,他的攀爬一定要在你的可控范围内,不需要让孩子察觉你是在保护他,但是他必须在你可以掌控的范围内,使得孩子一旦有意外状况发生,家长可以第一时间采取保护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