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成长的声音 |
平从挪威来,下了飞机没有倒时差,从杨浦区奔到徐家汇,看我的意外之伤。感动得是涕零啊涕零。
不过不过居然居心叵测送给我巧克力让我增肥。。
后几天,QQ结束了使馆的奔忙,我也恢复得大体能见人了,三个女人游走上海吃喝玩乐饮酒作诗,晚上十点亦不尽兴。本叫嚣说泡吧,后来因着平的装束过于北欧化,迷糊的装束过于土著化,只得改道去唱歌。
发现还是土气一点的杨浦区好,经典老歌比较多,不像上次在徐家汇,翻翻歌本竟然没有自己认识的艺人。翻到了刘若英,大为开怀,大有宁可错唱一千,绝不放过一个的架式。
也许是久不接触这种灯红酒绿声色犬马的东西,发现自己一歌更比一歌不靠谱,调调南辕北辙,不知道是跑去了威尼斯还是佛罗伦斯。虽朋友相聚本也图个开心热闹,但是自己总是觉得哪里不太对。记得在上海戏剧学院29岁升到副教授的津说过,无论啥,只要和表演搭的东西,就要去表达感情。唱歌理应该是去表达感情,难道我去唱歌的时候,灌入倾注的感情不够?
刚好第二天,在家里看电视,碰巧遇到刘若英演唱会,蓦然发现,她本人去唱的那些成名情歌,原就是平和淡然。如果说每首歌都是个爱情故事,那么她讲故事的口气情绪,就像第三者,而不是当事人。虽然歌词里,唱歌的人就是主角,讲故事的人是当事人。在她的声音里,没有生离死别爱恨情仇。
因为,她的歌的情绪,本从来是一种混合,都是在唱“后来”的感觉。既然是“后来”,那么何必爱恨呢?何必沉溺不能自拔?那歌声本来的颜色就应该是碧海蓝天的颜色啊。虽然并不一定明朗,但是,却要“开通”,因为所要表达的,正是想得开通。
记得这个MSN上的blog第一篇写得是自己对刘若英的喜欢。倒也不是说最最喜欢的歌手是刘若英,只是当时正在放那首《原来你也在这里》。然而却在写blog的时候,指尖敲击的文字和她清凄寂寞的钢琴声一起汩汩流出,蓦然发现,那种文字的感觉竟莫名和刘若英的歌有些暗合的气息,原来心里也有口和她奶茶气质相合的井,才发现原来,一直一直喜欢她。
也许一味痴情掏心挖肺的情歌并不可爱,懂得暴风骤雨轰轰烈烈,也懂得云淡风轻微笑离开的才会更有味道。或,也许,人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