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的意义
(2012-10-21 14:09:27)
标签:
教育杂谈 |
每次到期末的时候,大大小小的考试就开始充斥着课堂。不管是语数外,还是政史地都开始了最后的冲刺。昨天,我伴着动听的上课铃声踏进教室的大门,为了给学生进行地理期末考试时就听见学生们的一片抱怨声:“啊,又要考试啊!今天都已近考了3门了。”“老师,让我们休息一下吧。”“老师,我们要用电子书包!!”听到学生们这么说的时候,我想起了我在学生时代的一句广为流传的名言:“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年少时的我说这些话的时候更多的一种抱怨,一种情绪上的发泄:考试制度的害死人啊。而现在成为了一名教师之后,对待考试却少了抱怨,而多了一份理性的思考:我们不应该批判考试制度,而应该批判的是我们对待考试的态度。
考试作为一种实现教育目的的手段,它有存在的合理性。毕竟,那些批判考试的人没有提出一种能够比考试更公平,更合理的制度来对学生进行选拔与评价。其实对于学生来说,把考试分数看的很重没有什么不好,至少通过考试可以把自己的能力表现出来,而且可以让教师把自己的教育重心全部置于学生的学习之上。可是现在的情况不再是“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而渐渐演变成为了“分分分,老师的命根。”
其实这样的变化不难理解,而且有它的合理性。学校为了检验教师平时的教学能力,考察教师的教学业绩的时候,不可能对教师的专业水平、课堂教学甚至教育理念进行评价,因为这些要么是内化于教师的思维方式中,很难测量,要么是需要花很长的时间才能够观察出变化。但是考试成绩确是实实在在、外在的一种表现,它很容易观察与评价。于是,衡量一个教师的专业水平往往就与学生的成绩联系在一起了。这时,学生不再是一个个个性鲜活的独立存在,而成为教师为了提高考试成绩的工具。此时,考分就彻底变成了教师的“命根”,成为了教师评优、职称的砝码了。
基于这样的分析,对于下面的现象我们也就见怪不怪了:有些教师在天蒙蒙亮时就出门,披星戴月时才离开学校;有些教师会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额外进行“加班”只为提高学生的成绩,有些教师不断地占用学生的课余休息时间只为让学生多背几个单词,多默几句古诗。每每看到这些情景时,我真的不晓得应该是为教师的勤奋而喝彩还是应该为教师的“操劳”而心酸。
我讲这些并不是想让教师彻底不在乎学生的成绩,也不是想改变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方式。我只是想强调一下这个早已被我们异化了的考试作用:考试不是我们的目的,而是我们的一种评价教育目标的手段。手段应该是服务于目的的!
其实,对于成绩,它代表的只是数字学上的含义,不代表其他。我们现在对分数赋予的含义太大了。当我们看到的学生考试成绩时,不要只关注着分数的高低,而更多的应该是横向的比较:与学生自己以前的分数进行比较。只有成绩进步的时候才是对教师教学水平的肯定,因为这说明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在提高;而当学生的考试成绩下降时,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而不应该责怪学生的无知。
当我们把考试作为一种观察学生成长过程的手段时,考试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成长,为了学生的发展,当我们把考试作为一种衡量学生成长过程的目的时,在学生眼里教师会显得功利了一些,在教师眼里学生也就成为了谋取自身利益的工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