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教育理论(不断完善中)

标签:
教育 |
积极教育内涵:
教育者通过积极而非消极的方式处理教育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即,教育者看到教育问题中的积极方面,避免或消除消极方面,或变消极为积极,从而使学生因为感知到学习与生活中积极,为人格的塑造、个性的培养提供保证。
积极教育并不是不把学习放在重要位置,学习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并不是全部!
积极教育理论基础:
积极教育的内容:
基于以上的思考,我将积极教育分成了四个方面,准备在今后的四年中进行实施:
http://s2/middle/717fa20ctcb3b46fcd811&690
|
其中:自律是基础,自信是重点,自我是特点,自强是目的。
自律是基础。主要指的是能自己要求自己,变被动为主动,自觉遵守班级的相关要求与制度。这其中就涉及到习惯教育这一内容。很多事情的成败是由习惯所决定的,因此,如果说目标是四年后能够进入一个好的高中,那么自律肯定是重要的基础。
自信是重点。自信是一种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墨子》中的“君子进不败其志,内疚其情,虽杂庸民,终无怨心,彼有自信者也”也说明了古人所认可的君子就是应该有一种自信的积极状态。
自我是特点。自我不是指为我独尊、自私自利的骄横心理,而是值得是能独立判断事物,一句自己的性格特点,能个性化地解读事物,认识世界。
自强是目的。不管是自律、自信还是自我,其最终的落脚点应该是能够在四年之中达到自己的要求,完成自己的目的,体验到成功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