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印象镇西教育杂谈 |
分类: 人物素描 |
李镇西印象
陈美彬
做教师二十六年,始终认为这是一份不错的职业,它还比较适合我这样相对文静些的人。为了这份职业,我认真研究教材,研究教法,也研究学生,我努力使自己的课生动些、丰富些、实用些,在我看来,学生喜欢、家长认可、教学成绩不差就是成功,何况我还比较会说,比较会写,于是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沉浸在自我陶醉中,我甚至觉得自己算得上是个优秀的教育工作者。直到有一天我知道并且认识了李镇西先生,我的思想才渐渐受到触动,并且越来越感到自己是那样的肤浅,那样的渺小,那样的目光短浅,那样的亟待提升。
最早知道李镇西的名字是在十五年前的教育报刊上,最早与李镇西互动是在朱永新先生创办的新教育在线网站上,最早亲见李镇西是在2003年春天。那一次李镇西应邀与教育部袁振国司长等人来翔宇讲学,宝中体育馆座无虚席,我和众多同行怀着对大师虔诚和景仰的心情,当然也带着许许多多的疑惑坐在听众席上。李镇西西装革履登上讲台,他的演讲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意义,看得出事先做了非常精心的准备,他的思想、真诚和激情赢得了与会者一阵阵热烈的掌声,也使我油然而生敬重之情。
从此,在教学之余,在写些小资情调的散文之余,我开始真正关注起李镇西,关注其人其事其见解其忧虑其宏图大志,也开始读一点教育类著作。李镇西著作总有30本之多,好象每一本都很畅销,我当然不可能一一卒读,有时只是随便翻翻,但每翻一次总有一些收获。我发现李镇西的思想最集中的一点就是“爱和民主”—— 爱不等于教育的全部,但教育不能没有爱。爱不是迁就学生,不是溺爱,是关爱,是对“人性”的关怀。爱心在流淌,民主搞基建。李镇西的“爱和民主”不仅写在书上,更重要的是落实在他当教师、做校长的点点滴滴的言行之中,正因为如此,李镇西被誉为“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
李镇西与翔宇卢志文总校长最为投缘,自然对翔宇也颇为关注。2010年11月20日是翔宇旗下宝应实验初级中学建校10周年庆典,李镇西欣然接受邀请,作为特邀嘉宾和兄弟学校代表出席我校庆典并发表讲话,下午他还友情做了一场《教师的人文关怀》的报告。当晚,作为东道主,翔宇在天元大酒店设宴答谢,我叨陪末座。据说李镇西很少出席宴会,更不饮酒,但这一次是个例外。宴会结束后不久,新教育实验研究院的陈连林主任邀请我一起夜访李镇西。我们敲开他下塌的酒店5015房间,李镇西刚刚沐浴完毕,平和亲切的笑容,稀疏的有些散乱的头发,穿一件宽松的睡袍,穿一双拖鞋,朴实得就像邻家大哥。他热情地将我们迎进里面在圆桌边坐下,我发现桌上摊放着好几本书,有教育类也有哲学类,旁边床头柜上,一本《读者》静静地躺在那里。我们的谈话持续了一个多小时,话题有教育,有时事,还有生活,我原以李镇西钻研教育,是个“书虫”,想不到他的谈吐是那样的风趣机智,知识是那样的包罗万象,视野是那样的辽远开阔,于是从心底越加佩服起来。
今年元旦,我在新浪开了博客,写些散文评论、教育随笔,共同的爱好使我有幸与李镇西成为了好友。李镇西是国内知名教育专家,基础教育界最顶尖人物,而我只是个普通的教师,我并不奢望他关注我,可令我感到兴奋的是李镇西常常光顾我的博客,并且几次发来纸条鼓励我,这给了我莫大的精神力量。李镇西是极勤勉的,据说,为了写博客他几乎每天清晨4点钟到校,远远的把车停在校门外,开了车灯,熟练地打开随身电脑,蜷曲在车里写日志。他不在家里写,怕打扰妻子睡眠,他不进校门,是怕影响了门卫休息。无论多忙,他每天都写,他想用写博引领老师们写作,从而让每个教师通过写作也能拥有一份和他一样的幸福。如果说20年前如此勤勉可以理解,但功成名就后仍玩命工作就实在让人佩服之至了。李镇西的勤奋和执着鼓励着我,关心和期待支撑着我,我坚持了下来,并将一如既往地写下去。感谢你——镇西大哥!
我与李镇西交往虽然还不深,但印象中李镇西就是这样一个勤勉、务实、谦和,而又才华横逸、胸怀教育理想的人。这样的人脚踏实地,而又仰望星空,不正是当今中国教育界最需要的脊梁吗?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