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让学生喜欢阅读,懂得阅读,享受阅读(该文获江苏省教育教学论文二等奖)
标签:
博主旧作教学论文阅读指导教育 |
分类: 教学随笔 |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界定“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的基本特点。”而阅读教学担负着构筑学生“精神家园”、建塑学生“个性人格”、净化学生“灵魂世界”的重大使命,它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犹如一缕春风吹遍了校园,自此,学校开始提倡阅读——设立了图书阅览室,班级办起了图书角,各种读书汇报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了;家长开始重视阅读——书店里常常闪动着他们帮孩子选书的身影,父母和孩子灯下同坐一张桌子读书的情景屡见不鲜;教师开始强化阅读——语文课堂上呈现出扑朔迷离、气象万千、轰轰烈烈的阅读场面,但面对负载着多姿多彩的深厚思想和文明精神的作品,我们常常弃其汁而嚼其渣,抛其神而得其形,常常疏离作者情感世界,无视作品的整体意象,常常徘徊于情感之外,搜求于枝叶之间,于是阅读便在貌似精细、貌似扎实、貌似热闹中进行着,于是乎,我们的学生背了很多句子,却食不知其味;读了很多的书,却未尝体验到一种发自内心的感动,阅读和阅读教学并没有起到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应有的作用。走进课堂,我们经常会看到许多老师只是要求学生读书——合作——交流,至于如何“读书——合作——交流”,则缺乏科学合理的指导,这样的课堂看起来确实很精彩,但实际上“少慢差费”、虚无缥缈,那么,语文阅读教学究竟应该怎样减少这种无效现象,提高它的有效性、科学性和针对性呢?
(一)
语文教学最重要的载体是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最重要的任务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文本是语文教育最重要的资源,我们应该充分开发它、挖掘它、利用它。挖掘、利用它的语言资源,对学生进行字词教学和语感训练;挖掘、利用它的思想内容,对学生进行理想、情操、人生观、价值观等思想熏陶和情感陶冶;挖掘、利用它的文学文化资源,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挖掘、利用它的表达和篇章的资源,训练学生传达思想、表达情感以及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和探究性学习(或语文综合性学习)……当然,文本不同、时间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教师要善于根据文本特点和师生实际,有选择地挖掘和利用文本中的教育教学资源,突出对学生文学文化的熏陶和人文情怀的培养。
自渎课文《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奇特、想象丰富的散文,其最大价值就在于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与山中的“朋友们”进行逐一倾诉、交谈,充满童心童趣,营造出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为此,教师可以借助文本,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品味,理解比喻、拟人等表现手法的运用,将对学生进行人文情怀熏陶,培养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作为本课教学的重要目标。我在教学时是这样处理的:运用多种方式感情朗读课文,让学生围绕这样一个探究性问题“文章所写的都是景物,为什么不说山中观景而说山中访友?”开展讨论,深刻地领悟作者对大自然的真情和深情,这是第一个层面;第二个层面我设置了“在这些大自然众多的朋友中,你最喜欢谁?我们从它们身上得到哪些启示?”,组织学生交流、探讨,从而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第三个层面是思路拓展,“假如你是某一景物,实际上景物已经成了你的朋友,请你扮演某一种角色(比如游人)来进行介绍”,这里把学生和自然万物融为一体,使课文的主题得到了升华。三个层面“用心说友”——“用心赞友”——“用心交友”,培养了学生热爱自然、投身自然的崇高情怀,也使文本价值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
(二)选择多种阅读方式,提高学生阅读效率
如果阅读方式单一,势必会造成课堂上的心理疲劳,使学生恹恹欲睡,教师只有善于根据教学需要不断变换阅读方式,才能使学生产生新奇感,产生继续阅读的欲望,从而提高课堂阅读教学的效率。阅读方式从不同角度可以分为不同类别,如从声音的角度可以分为朗读和默读;从速度的角度可以分为速读和慢度;从精细的角度可以分为精读和浏览;从感官的角度可以分为听读和视读;从辅助手段的角度可以分为配音朗读和清读;从个体与群体的角度可以分为个读和齐读;从解读文本的角度则可以分为对话阅读、探究阅读和体验阅读……阅读方式和时机的选择要服从并服务于学生的有效阅读,要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以及文本解读的实际情况而确定,不能盲目地随意选择,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解读文本的效率,从而提高学生阅读效率。
比如教学《甜甜的泥土》这样蕴涵深刻、文质兼美的课文,就可以运用多种阅读方式,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我在教学时,首先是组织听读,让学生听录音,看画面,感知小说情节的发展;接着布置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理解作者是怎样按照“送糖”“尝糖”“埋糖”“挖糖”和“融糖”的思路组织全文、安排结构的;然后采用指名朗读、齐读、分角色朗读、教师范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之中,体会课文的立意、情感和语言。多种阅读方式的运用,使课堂充满琅琅书声,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氛围,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对文本的解读非常深刻、独特,有效阅读在这堂课得到了明显体现。
(三)调动各种评价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课堂教学评价非常重要,运用得好,可以促进和改善学生的语文学习,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反之则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降低课堂阅读教学的实效。评价首先要以鼓励、鞭策为主,关注学生的态度,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发展变化;其次,应将多种评价方式结合起来,从教师这个角度来讲,可以用热情的语言进行赞美、激励,也可以用欣赏的眼神进行鼓励、肯定,还可以用诸如鼓掌、翘起大拇指等动作表示由衷的赞赏。除了教师的直接评价外,还应充分调动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调动同学、学习小组进行相互评价,以此来激活课堂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从而达到和实现有效教学之目的。
在教学贾平凹的《月迹》时,我将多种评价方式结合起来,激活了课堂氛围,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比如,在学生自读课文,感受到了作者所要抒发的情感后,我让学生谈谈自己阅读的感觉,学生自我评价道:“没有读出感情,没有把作者的童心童真童趣读出来。”然后,我又让学生再次体会后,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最后让他们谈谈与先前的朗读相比较在表情达意上的进步。这种自我评价,实际上是在引导学生深入地进入文本,让文本语言逐步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实在是一举两得、事半功倍。除此之外,我还引导学生进行相互评价,让学生从他人的评价中得到新的感悟。而老师的鼓励性、激励性评价更是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像“读得不错,流利、有感情”、“有自己的感悟”、“再深入思考一下,你的答案会更精彩”这些语言始终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之中,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另外,根据文本特点、学生实际和教师自身特长来适当选取、巧妙地运用诸如故设悬念,引而不发,巧设铺垫,“插科打诨”,激将引思,思辨疑惑,“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等教学技巧,也能让课堂充满情趣,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保证。
(四) 营造和谐阅读环境,关注学生身心健康
语文阅读教学要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要遵循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充分调动学生和教师各方面的积极因素,从而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但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开展离不开一个和谐的阅读大环境。当今的语文教学面对自由开放的网络世界、五彩缤纷的报刊杂志、光怪陆离的音像制品,“生活处处有语文”,机遇与挑战并存。为此,营造一个和谐的,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语文阅读大环境就成了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课题。如果我们的学校、老师都不规避当前面对的挑战,自觉承担起应尽的责任,经常对学生加以引导、教育;如果我们的媒体多一些真诚和坦白,社会多一些文明和规范;如果我们每一个公民都来关注学生的阅读,关注他们的未来发展,自觉抵制有害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黄色、暴力书刊和音像制品,就一定会共同营造出一个和谐的大语文环境。有了这样和谐的阅读环境,学生的身心健康就得到了保证。而作为学生阅读指导的重要承担者——语文教师不仅要充分运用好现有课程资源,准确把握好教科书,还应科学地、积极地、创造性地使用好包括网络、杂志、音像在内的课外教材,不断丰富它的文化内涵,让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有机地衔接起来,让充满人性之美、洋溢人文意趣的阅读,成为学生的渴求,成为他们为之忘情的精神享受。
当代著名学者余秋雨说过:“只有书籍能把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你,能把一切高贵的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使你驰骋古今,经天纬地。”语文是有生命的,阅读更是充满灵性的。没有阅读的人生是苍白的人生,是缺乏个性的人生,也是暗淡无光的人生。所以,老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喜欢阅读,学会阅读,享受阅读,从而步入一个澄明清朗、芳香怡人的理想境界。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