皈依三宝是离开生死苦海最好的道路
(2022-03-29 18:48:20)
皈依三宝是离开生死苦海最好的道路
净界法师
我们能够知道理体三宝里面的清净本性,那么我们生命,已经产生很大的反转。就好像经典上说的,有人受持三皈依,弥勒初会,在弥勒菩萨三会说法的初会,就能够解脱了。因为你在释迦牟尼佛的时候受三皈依,你就生生世世能够遇到三宝,到了弥勒菩萨的时候,你的善根就成熟。
所以我们看总结,所以皈依三宝,是离开生死苦海的一个最好的道路,也是悟入佛法功德的一个台阶。但是我们一般人来说呢,因为身口意的罪业太重,烦恼粗重,在皈依的时候又产生轻慢,整天打妄想,没有好好的生起恭敬皈依的心,所以虽然皈依,遇到恶因缘就慢慢的,三宝的功德就失掉了。
这个有些人,他受了三皈依以后,他没有忆念三宝,这个心中就没有三宝了。学佛越久,这个心中已经没有佛了,所以他这个退失以后,这个烦恼就完全主导他的内心。所以一个人受了三皈依以后,你要不断的去专心缘此,得名皈依,故感善神随逐护助。
这个专心缘此很重要,我们一般人的生命,是完全活在妄想,但是你学佛人,你也活在妄想,但是你跟别人有什么不同呢,你现在妄想当中多了一道光明,所以你经常会很矛盾,真妄交攻。
那现在你要怎么做呢,你只要做一件事情就好,加强你的光明,因为光明是能够破除黑暗,邪不胜正。其实你不要太在乎,你的烦恼跟妄想,不要太在乎,你加强你的正念比较重要,你不要怕你身体有病,你的体质好,它病自然会退失掉。
我们现在就是缺乏一种抗拒妄想的能力,我们现在没有一种自我调整的能力。所以你为什么要皈依三宝,就是你要加强你的正念,因为你心中没有光明,你就只有黑暗。
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明,佛在世的时候也是舍卫国,也是一个大富长者的儿子,不过这个儿子很特别,大富长者把这个儿子生下来以后,他们家同时从地上涌出一个金色的小象,金象。这个金象,就整天跟着这个小孩子,这个孩子到东边,它就跟到东边,他在西边就跟到西边,它就保护这个小孩。
所以他妈妈就把这个小孩子,取名做象护,就是你经常有这个金象保护,这个小孩慢慢长大了以后,这个象也跟着长大。这个象呢,它有一种特殊的功能,它吃饭也照吃饭,喝水也照喝水,它排出的排泄物大小便,都是百分之百的纯金,这不得了,这只象不但颜色是金色的,排出的也都是黄金,所以这个象护一出生以后,家里就变得很有钱,他有钱到什么程度呢?在经典上说,他连睡觉的床铺,都是珠宝打造成的,到这个份上。
象护他慢慢长大以后,这个有钱人都是跟有钱人在一起玩的,上流社会贵族,他在玩的过程当中呢,他有一天就炫耀了,他说我们家睡觉的地方,通通是珍宝做成的,其他朋友说,你家怎么会这么有钱呢,他说因为我家有一只象,那如是如是,排泄的都是黄金。他在炫耀的过程当中,他的朋友圈,有一个小孩就是阿阇世王。
他那个时候是个太子,他听到以后,因为阿阇世王的贪欲很重,就下定决心等我一天登上了王位,我一定要把这个金象抢过来,他就许下这个邪愿。后来长大以后,阿阇世王他长大以后,他看他爸爸年纪这么大,也不传位给他,他就把他爸爸频婆娑罗王给害死,活活给饿死,他等于是犯了逆罪,就夺取王位。
夺取王位以后他马上就想到,他小时候所发的愿,他就把象护,把他请到家里面来吃饭,他说我们过去好歹是朋友一场。吃完饭以后他就跟象护说,我请你吃饭你要做一点回馈,那这样子好啦,你这个象就留下,你一个人回去好了。那象护没办法了,就一个人回去,但是这个象是福德招感,是不能用抢的。
所以这个象在他回到家的时候,这个象就自动在阿阇世王的宫殿里面消失掉,又回到自己的家里去了。他爸爸就很紧张,这糟糕了,那有杀身之祸,你们得罪了阿阇世王,现在没办法只有一个方法,出家。所以他爸爸就把他送去出家了,出家了,那个大象也跟着出家了。
出家以后这个象护也有善根,他就如法的修学,就证得阿罗汉果了。证得阿罗汉果以后,他出去托钵,这个象就跟他身边托钵,他回来的时候,这象就跟他回来。居士就议论纷纷说,哎呀,这个比丘不简单,后面跟着一个金色的象。
就像我们现在一样,整天就带着几台游览车来到寺庙,不是来请教佛法,来看金象的。这样子这个居士经常来到这个寺庙来看金象,就干扰其他比丘的修学,就不寂静了。比丘把这个事报告佛陀,我们都受到干扰了。佛陀就把象护找来说:你现在也证得阿罗汉果了,你这个象是你过去修习善业所感的人天的福报,你现在有涅槃的功德,不需要这种人天福报,你有摩尼宝珠了,你不需要吃糖果了。
象护说:我也不喜欢它跟我身边,但我没办法,佛陀说:你跟它说三遍,说我生已尽,梵行已立,至今以后更不需汝,我不需要你了,他说三遍。说三遍以后金象就消失掉了,消失掉以后有比丘就问佛陀,说这个象护,他为什么有这个因缘,能够得到这个金象,得到这么大的福报,又出家,又成就阿罗汉果呢。
他说过去在迦叶佛时代,有一个居士,这个居士在共修的时候绕佛,绕到那个当来下生的释迦牟尼佛,诸位知道贤劫千佛,要来到人世间之前,都是乘六牙白象来投胎的,就是在迦叶佛的时候,就预先把释迦牟尼佛即将投胎的像就供起来。
这个居士在绕佛的过程当中,看到这个释迦牟尼佛的佛像跟他所乘坐的六牙白象,已经剥落了,不庄严了,他就发心请这个水泥工,把它给重新修整,又把它打上一层薄薄的金片,打完以后他就发愿,愿我生生世世得到富贵这第一个,第二个愿我有一天能够成就菩提,他发了两个愿。所以他在来生当中就成就了象护的功德,一方面他又遇到佛法,能够出家成就阿罗汉果。
诸位要知道,这个皈依是要发愿的,我们很多人都只有信心,不对啊,是要发愿。你们要受过五戒,或者受过菩萨戒就知道了,所有的戒体都是在三皈依的时候发愿,面对整个三宝的境界,誓断一切恶,无恶不断,誓修一切善,无善不修,誓度一切众生,无一众生而不度化,你要发愿的。
皈依三宝的意义就是,你希望总有一天,你成就三宝一样的功德,所以我们皈依佛,诸位我们佛弟子跟外道,诶,不要说外道,那就不恭敬,跟其他宗教不一样,其他宗教皈依他们的上帝,他们的神,你没有人敢说,我有一天跟上帝一样,没有人敢这样讲。
只有佛陀可以,所以我们皈依佛,除了我们对于恭敬礼拜以外,很重要,你要发愿总有一天跟佛一样,你要有这个咒愿力。因为你今天面对的,是一个三宝的真实功德,你所发的愿,你生命就有一种力量来引导你了。除了你造恶的力量,另外有一个正面的力量,来牵引你了,你冥冥当中,当你造了恶业以后,你就觉得你心不安,因为有一个力量不同意,这个就是你生命的改变。
以前我们造恶是理所当然,这个最糟糕了,造恶把它当作理所当然,你这个业力特别坚固,我们现在造恶感到弟子心不安,这个是非常好,因为表示说你的心中两种力量,一种是邪恶的力量,第二个是光明的力量。
所以我们不断的亲近三宝,表面上我们是在供养三宝,其实你是在栽培你内心的力量,你是借相修心,你的内心产生一个理体三宝,而且如果你能够发愿,那这个力量更大了。所以我们现在的内心,充满了妄想跟业力,但是没关系,你要加强你的光明。
在菩萨戒上说受了菩萨戒的人,你每一天都要至少拜一拜佛,至少称念一句三宝的功德,赞叹,口业的赞叹,第三个,赞叹僧宝,就是你每天都要跟三宝见过一面,你的三宝要在你的心中走一趟,因为这个三宝一旦离开你的心中,你就完了,因为他是我们的心中的皈依,是我们改变生命改造生命的一个依靠。
所以这个地方就说明,这是了生脱死的唯一方法,因为我们自己已经没办法改变自己了。所以我们在整个修学当中,先依止事相三宝,然后再创造内心的理体三宝,最后我们从理体三宝当中,开始产生灭恶生善而转凡成圣,是这个意思。
------
用佛法的道理跟自己沟通
净界法师 2014/10/22
用佛法的道理跟自己沟通
我们一般人追求名闻利养,你怎么把生命的方向调正呢?这不是勉强说:“我现在开始要走向正了。”没有用了!你要有一种智慧的观照,从佛法来说,修行要自我沟通。
你要跟自己沟通,你一定有盲点,为什么佛法是觉,所谓佛者觉也,因为觉悟是一切善法的根本,你觉悟了,你自然造善;他不觉悟,你打他也没有用。所以,当你的心充满邪恶的念头时,你自暴自弃也没有用,你怎么办呢?你跟自己沟通,先说服自己,你说,世间上人追求快乐可以理解,人性本来就喜欢快乐嘛,连蚂蚁也希望快乐,但是,我有需要追求五欲的快乐吗?五欲的快乐是有过失的!
你追求今生的快乐,有无常败坏的过失——诸欲求时苦,得时多怖畏,失时还忧恼,一切无乐时。你追求的过程很辛苦,得到的时候,虽有短暂快感,随后便担忧不长久,弟子心不安。失掉的时候,你又开始抱怨,整个过程根本没有真正的快乐。所以五欲快乐是有过失的,佛陀说,比如刀上的蜂蜜,不足一餐之美而有割舌之患。你喜欢刀锋上的蜂蜜,你舔蜂蜜,虽然有甜蜜的感受,但是你的舌头被割伤了,我们一个人喜欢吃蜂蜜可以理解,但是你不一定要吃刀上的蜂蜜啊,你可以吃瓶子里的蜂蜜啊,你可以追求善道呀,极乐世界也是无有众苦,但受诸乐,圣道乐没有过失嘛,你可以把你的欲望转到求生极乐世界嘛。
佛法是用来转烦恼。小乘人喜欢用断,把恶念断了,菩提心善念也断了;大乘佛法用疏导的方法,如同水会让黄河泛滥,但也能通过疏导,来灌溉良田。因此,念头没有错,它被一种错觉误导,就会造杀盗淫恶业,你不要责怪自己,而要把念头引导过来,用智慧跟自己沟通,把思想疏导过来就好了。
修行一定要用智慧引导,你用强迫都不会持久的。有些人不用智慧,只是一味地持戒,他只知道不可以造恶,却不知道为什么不能造恶,强压式的修行没有用,因为你内心还是想造恶啊,你只是因为环境不允许,不敢造恶而已,但是你的思想没有改变,本质没有改变,你要修到你不想造恶,这才是重点!
如果你还停留在你不敢造恶,你的水平就不高,出世间的解脱都没你的份了,因为你没有形成定性,内心并没有善种子,如同没有葡萄的种子,怎么种出葡萄,你必须用佛法的道理跟自己沟通,转识成智,转成我真的不想造恶了,因为造恶没有任何意义!我造恶的目的是什么?我不就想追求快乐吗?但这样追求快乐的方式值得吗?你得到这个快乐付出惨重的代价,来生到地狱去,值得吗?
其实我们到极乐世界去,也可以享受快乐啊!这种快乐是圣道的快乐。当你有一个错误思想,不要责怪自己,坐下来,泡一杯咖啡,好好跟自己沟通,对自己把道理说明白,你用现在的你来说服过去的你,你要跟自己沟通,因为过去的你留下很多思想。
如果一个人内心当中有很多正面的思考,要感谢过去的你;但也留下很多负面的思考,你要调整这些负面的思考,用佛法的道理跟自己沟通,这叫转识成智,它是可以转,但是你不能强压。有些人他是用强压式修行,就一直诃责自己:你看你什么事都干不好,你这个人就是不行!到最后这个人会没有用了,没有用了,他恶事不做,善事也做不了,他很可能走入愤世嫉俗的厌离心态,他极度厌离,刺激他,他就走上阿罗汉的地步上去了。所以,你要与自己的心沟通,不要诃责它。
净界法师
我们能够知道理体三宝里面的清净本性,那么我们生命,已经产生很大的反转。就好像经典上说的,有人受持三皈依,弥勒初会,在弥勒菩萨三会说法的初会,就能够解脱了。因为你在释迦牟尼佛的时候受三皈依,你就生生世世能够遇到三宝,到了弥勒菩萨的时候,你的善根就成熟。
所以我们看总结,所以皈依三宝,是离开生死苦海的一个最好的道路,也是悟入佛法功德的一个台阶。但是我们一般人来说呢,因为身口意的罪业太重,烦恼粗重,在皈依的时候又产生轻慢,整天打妄想,没有好好的生起恭敬皈依的心,所以虽然皈依,遇到恶因缘就慢慢的,三宝的功德就失掉了。
这个有些人,他受了三皈依以后,他没有忆念三宝,这个心中就没有三宝了。学佛越久,这个心中已经没有佛了,所以他这个退失以后,这个烦恼就完全主导他的内心。所以一个人受了三皈依以后,你要不断的去专心缘此,得名皈依,故感善神随逐护助。
这个专心缘此很重要,我们一般人的生命,是完全活在妄想,但是你学佛人,你也活在妄想,但是你跟别人有什么不同呢,你现在妄想当中多了一道光明,所以你经常会很矛盾,真妄交攻。
那现在你要怎么做呢,你只要做一件事情就好,加强你的光明,因为光明是能够破除黑暗,邪不胜正。其实你不要太在乎,你的烦恼跟妄想,不要太在乎,你加强你的正念比较重要,你不要怕你身体有病,你的体质好,它病自然会退失掉。
我们现在就是缺乏一种抗拒妄想的能力,我们现在没有一种自我调整的能力。所以你为什么要皈依三宝,就是你要加强你的正念,因为你心中没有光明,你就只有黑暗。
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明,佛在世的时候也是舍卫国,也是一个大富长者的儿子,不过这个儿子很特别,大富长者把这个儿子生下来以后,他们家同时从地上涌出一个金色的小象,金象。这个金象,就整天跟着这个小孩子,这个孩子到东边,它就跟到东边,他在西边就跟到西边,它就保护这个小孩。
所以他妈妈就把这个小孩子,取名做象护,就是你经常有这个金象保护,这个小孩慢慢长大了以后,这个象也跟着长大。这个象呢,它有一种特殊的功能,它吃饭也照吃饭,喝水也照喝水,它排出的排泄物大小便,都是百分之百的纯金,这不得了,这只象不但颜色是金色的,排出的也都是黄金,所以这个象护一出生以后,家里就变得很有钱,他有钱到什么程度呢?在经典上说,他连睡觉的床铺,都是珠宝打造成的,到这个份上。
象护他慢慢长大以后,这个有钱人都是跟有钱人在一起玩的,上流社会贵族,他在玩的过程当中呢,他有一天就炫耀了,他说我们家睡觉的地方,通通是珍宝做成的,其他朋友说,你家怎么会这么有钱呢,他说因为我家有一只象,那如是如是,排泄的都是黄金。他在炫耀的过程当中,他的朋友圈,有一个小孩就是阿阇世王。
他那个时候是个太子,他听到以后,因为阿阇世王的贪欲很重,就下定决心等我一天登上了王位,我一定要把这个金象抢过来,他就许下这个邪愿。后来长大以后,阿阇世王他长大以后,他看他爸爸年纪这么大,也不传位给他,他就把他爸爸频婆娑罗王给害死,活活给饿死,他等于是犯了逆罪,就夺取王位。
夺取王位以后他马上就想到,他小时候所发的愿,他就把象护,把他请到家里面来吃饭,他说我们过去好歹是朋友一场。吃完饭以后他就跟象护说,我请你吃饭你要做一点回馈,那这样子好啦,你这个象就留下,你一个人回去好了。那象护没办法了,就一个人回去,但是这个象是福德招感,是不能用抢的。
所以这个象在他回到家的时候,这个象就自动在阿阇世王的宫殿里面消失掉,又回到自己的家里去了。他爸爸就很紧张,这糟糕了,那有杀身之祸,你们得罪了阿阇世王,现在没办法只有一个方法,出家。所以他爸爸就把他送去出家了,出家了,那个大象也跟着出家了。
出家以后这个象护也有善根,他就如法的修学,就证得阿罗汉果了。证得阿罗汉果以后,他出去托钵,这个象就跟他身边托钵,他回来的时候,这象就跟他回来。居士就议论纷纷说,哎呀,这个比丘不简单,后面跟着一个金色的象。
就像我们现在一样,整天就带着几台游览车来到寺庙,不是来请教佛法,来看金象的。这样子这个居士经常来到这个寺庙来看金象,就干扰其他比丘的修学,就不寂静了。比丘把这个事报告佛陀,我们都受到干扰了。佛陀就把象护找来说:你现在也证得阿罗汉果了,你这个象是你过去修习善业所感的人天的福报,你现在有涅槃的功德,不需要这种人天福报,你有摩尼宝珠了,你不需要吃糖果了。
象护说:我也不喜欢它跟我身边,但我没办法,佛陀说:你跟它说三遍,说我生已尽,梵行已立,至今以后更不需汝,我不需要你了,他说三遍。说三遍以后金象就消失掉了,消失掉以后有比丘就问佛陀,说这个象护,他为什么有这个因缘,能够得到这个金象,得到这么大的福报,又出家,又成就阿罗汉果呢。
他说过去在迦叶佛时代,有一个居士,这个居士在共修的时候绕佛,绕到那个当来下生的释迦牟尼佛,诸位知道贤劫千佛,要来到人世间之前,都是乘六牙白象来投胎的,就是在迦叶佛的时候,就预先把释迦牟尼佛即将投胎的像就供起来。
这个居士在绕佛的过程当中,看到这个释迦牟尼佛的佛像跟他所乘坐的六牙白象,已经剥落了,不庄严了,他就发心请这个水泥工,把它给重新修整,又把它打上一层薄薄的金片,打完以后他就发愿,愿我生生世世得到富贵这第一个,第二个愿我有一天能够成就菩提,他发了两个愿。所以他在来生当中就成就了象护的功德,一方面他又遇到佛法,能够出家成就阿罗汉果。
诸位要知道,这个皈依是要发愿的,我们很多人都只有信心,不对啊,是要发愿。你们要受过五戒,或者受过菩萨戒就知道了,所有的戒体都是在三皈依的时候发愿,面对整个三宝的境界,誓断一切恶,无恶不断,誓修一切善,无善不修,誓度一切众生,无一众生而不度化,你要发愿的。
皈依三宝的意义就是,你希望总有一天,你成就三宝一样的功德,所以我们皈依佛,诸位我们佛弟子跟外道,诶,不要说外道,那就不恭敬,跟其他宗教不一样,其他宗教皈依他们的上帝,他们的神,你没有人敢说,我有一天跟上帝一样,没有人敢这样讲。
只有佛陀可以,所以我们皈依佛,除了我们对于恭敬礼拜以外,很重要,你要发愿总有一天跟佛一样,你要有这个咒愿力。因为你今天面对的,是一个三宝的真实功德,你所发的愿,你生命就有一种力量来引导你了。除了你造恶的力量,另外有一个正面的力量,来牵引你了,你冥冥当中,当你造了恶业以后,你就觉得你心不安,因为有一个力量不同意,这个就是你生命的改变。
以前我们造恶是理所当然,这个最糟糕了,造恶把它当作理所当然,你这个业力特别坚固,我们现在造恶感到弟子心不安,这个是非常好,因为表示说你的心中两种力量,一种是邪恶的力量,第二个是光明的力量。
所以我们不断的亲近三宝,表面上我们是在供养三宝,其实你是在栽培你内心的力量,你是借相修心,你的内心产生一个理体三宝,而且如果你能够发愿,那这个力量更大了。所以我们现在的内心,充满了妄想跟业力,但是没关系,你要加强你的光明。
在菩萨戒上说受了菩萨戒的人,你每一天都要至少拜一拜佛,至少称念一句三宝的功德,赞叹,口业的赞叹,第三个,赞叹僧宝,就是你每天都要跟三宝见过一面,你的三宝要在你的心中走一趟,因为这个三宝一旦离开你的心中,你就完了,因为他是我们的心中的皈依,是我们改变生命改造生命的一个依靠。
所以这个地方就说明,这是了生脱死的唯一方法,因为我们自己已经没办法改变自己了。所以我们在整个修学当中,先依止事相三宝,然后再创造内心的理体三宝,最后我们从理体三宝当中,开始产生灭恶生善而转凡成圣,是这个意思。
------
用佛法的道理跟自己沟通
净界法师 2014/10/22
用佛法的道理跟自己沟通
我们一般人追求名闻利养,你怎么把生命的方向调正呢?这不是勉强说:“我现在开始要走向正了。”没有用了!你要有一种智慧的观照,从佛法来说,修行要自我沟通。
你要跟自己沟通,你一定有盲点,为什么佛法是觉,所谓佛者觉也,因为觉悟是一切善法的根本,你觉悟了,你自然造善;他不觉悟,你打他也没有用。所以,当你的心充满邪恶的念头时,你自暴自弃也没有用,你怎么办呢?你跟自己沟通,先说服自己,你说,世间上人追求快乐可以理解,人性本来就喜欢快乐嘛,连蚂蚁也希望快乐,但是,我有需要追求五欲的快乐吗?五欲的快乐是有过失的!
你追求今生的快乐,有无常败坏的过失——诸欲求时苦,得时多怖畏,失时还忧恼,一切无乐时。你追求的过程很辛苦,得到的时候,虽有短暂快感,随后便担忧不长久,弟子心不安。失掉的时候,你又开始抱怨,整个过程根本没有真正的快乐。所以五欲快乐是有过失的,佛陀说,比如刀上的蜂蜜,不足一餐之美而有割舌之患。你喜欢刀锋上的蜂蜜,你舔蜂蜜,虽然有甜蜜的感受,但是你的舌头被割伤了,我们一个人喜欢吃蜂蜜可以理解,但是你不一定要吃刀上的蜂蜜啊,你可以吃瓶子里的蜂蜜啊,你可以追求善道呀,极乐世界也是无有众苦,但受诸乐,圣道乐没有过失嘛,你可以把你的欲望转到求生极乐世界嘛。
佛法是用来转烦恼。小乘人喜欢用断,把恶念断了,菩提心善念也断了;大乘佛法用疏导的方法,如同水会让黄河泛滥,但也能通过疏导,来灌溉良田。因此,念头没有错,它被一种错觉误导,就会造杀盗淫恶业,你不要责怪自己,而要把念头引导过来,用智慧跟自己沟通,把思想疏导过来就好了。
修行一定要用智慧引导,你用强迫都不会持久的。有些人不用智慧,只是一味地持戒,他只知道不可以造恶,却不知道为什么不能造恶,强压式的修行没有用,因为你内心还是想造恶啊,你只是因为环境不允许,不敢造恶而已,但是你的思想没有改变,本质没有改变,你要修到你不想造恶,这才是重点!
如果你还停留在你不敢造恶,你的水平就不高,出世间的解脱都没你的份了,因为你没有形成定性,内心并没有善种子,如同没有葡萄的种子,怎么种出葡萄,你必须用佛法的道理跟自己沟通,转识成智,转成我真的不想造恶了,因为造恶没有任何意义!我造恶的目的是什么?我不就想追求快乐吗?但这样追求快乐的方式值得吗?你得到这个快乐付出惨重的代价,来生到地狱去,值得吗?
其实我们到极乐世界去,也可以享受快乐啊!这种快乐是圣道的快乐。当你有一个错误思想,不要责怪自己,坐下来,泡一杯咖啡,好好跟自己沟通,对自己把道理说明白,你用现在的你来说服过去的你,你要跟自己沟通,因为过去的你留下很多思想。
如果一个人内心当中有很多正面的思考,要感谢过去的你;但也留下很多负面的思考,你要调整这些负面的思考,用佛法的道理跟自己沟通,这叫转识成智,它是可以转,但是你不能强压。有些人他是用强压式修行,就一直诃责自己:你看你什么事都干不好,你这个人就是不行!到最后这个人会没有用了,没有用了,他恶事不做,善事也做不了,他很可能走入愤世嫉俗的厌离心态,他极度厌离,刺激他,他就走上阿罗汉的地步上去了。所以,你要与自己的心沟通,不要诃责它。
---------
这个是你学唯识最重要的功课
净界法师
基本上,我们凡夫对人生的因缘的观察,跟佛法所谓的因缘观,是有所不同的。我们凡夫用自己的妄想执着观察人生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片断的人生。因为我们只看到今生的因缘,今生就是我们生命的全部。佛教的因缘观呢,它是一个整体的因缘观,它包括了过去、现在、未来,一种无量的相续的因缘。也就是说现在的你,跟过去的你有关系,现在的你跟未来的你也有关系,其实过去也包含了现在,现在也包含了未来,它是不可分开的。
所以佛陀很喜欢用水流的思想,来解读我们的人生。就是说这个水流是从过去而流到现在,你现在的水干不干净,跟你的上游的过去的水是有关系的,你来生的水流会变成什么样的相貌,跟你今生的水流也有关系。所以这个水流思想就建立一种前后关系的互含互摄。那么这当中呢,阿赖耶识就扮演重要的角色了。就是当我们的生命从一个生命体结束以后转换成另外一个生命的时候呢,阿赖耶识扮演一个成功的桥梁,就是生命的相续,完全靠阿赖耶识来作一个沟通的桥梁。
所以阿赖耶识它管着我们生命的两个相貌,一个是果相,一个是因相,这决定了你今生当中的内外的因缘。
当我们在三界得一个果报,你要面对两种因缘,只要你还是凡夫你就跑不掉,面对两个因缘:第一个是外在的因缘,外在的因缘就是阿赖耶识会把它的当中的成熟的业力,把它变现出来,变成你一期的生命的果报。
所以外因缘就是阿赖耶识的果相,只要跟你生命的结果有关系的,都是阿赖耶识变现的。
比方说你会投生在什么家庭,你会跟谁结婚,那么谁会做你的小孩,你今生有多大的成就等等,这一部分都是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就是过去的业成熟了变现出来的,这个就是所谓的外因缘。那么当然阿赖耶识它也变现一个内因缘,就是你前七识的活动,你的思想。
什么叫做思想呢?就是跟你生命的过程有关系的,你怎么去面对你的生命,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有酸甜苦辣,但是你的处理的方式有所不同。所以你的思想活动呢,这些所谓的前七识的活动,它也是第八识的种子变现出来的,前生留下的等流习气。那么当然,我们在面对生命的结果,跟生命的过程,我们就面临了选择。因为你的精神体力是有限的,你很难两个都兼顾,除非你是法身菩萨,能够无住生心。
那么第一个选择,你把生命全部投入到外因缘,你追求今生的成就。那么你追求今生的成就,你肯定是内心空虚的,因为你没有时间照顾你的心地法门。而且外在的果报你一接触以后,你一旦攀缘,那后果不堪设想,浩浩三藏不可穷,渊深七浪尽为风,你会陷入阿赖耶识这种广大的大海深渊当中,你一定会跟业力牵扯不清,因为这个过去的业力,你一旦攀缘它,就像《楞严经》说的,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这个业力越搅越复杂了,所以你今生可能就完全就报销了。
那么第二种人呢,就是把今生随缘认命,把它放下,他专心的去经营内心的思想,他把重点放在开创未来。其实你今生的结果,你能够改变的很有限,非常有限。当然可以做微调,但是非常有限,就是你的努力跟你的结果不成比例,你花费很大的精神改变很少,但是死亡到来的时候全部破坏了,白忙一场。
所以一个有智慧的人会慢慢放弃今生的结果,开始把心带回家,好好的经营你的内在的思想活动,因为它开始在累积一个新的因地,它开始在创造你的未来。
那么当你把心往内观照的时候,你面对你的思想,你要面对三个重点:
第一个,前五识会给你各种的感受,苦乐忧喜舍,酸甜苦辣,各种感受都有;当然第二个,第六意识的明了分别,还有第七意识的执着。当然从净土宗的角度,最重要的就是第六意识了,因为你必须要做好临终正念的准备,临终正念是要准备的。很多人以为说,我到临终自然就有正念。诸法因缘生,没有说自然生的,如果是,那你不是外道了嘛!所以我们必须在死亡之前,把临终的正念准备好。但是不幸的是第六意识,它可不轻松哦,内忧外患。我们马上会讲到前七识的活动,第六意识向外受到你感受的刺激,你今生的善恶业力,会透过感受来刺激你,让你心动,向内它受到第七意识执着的干扰,你有很多的盲点会误导第六意识。
所以第六意识是内忧外患,你必须要做两个工作:外调感受,内治执着,你才有办法把正念栽培起来的。其实你的内心世界,你有很多事情要做的。在你达到临终正念之前,你根本没有太多精神体力,去攀缘外境。说实在的,如果你好好的看你内心的世界,你有很多问题要处理的,你有很多功课还没有准备好。
所以从临终的正念的角度,我们既然今生的果报,跟来生的净土不能兼得,所以古人告诉我们,你要放下,放弃今生!因为你别无选择,你没有比别人两倍的时间,所以你的精神体力,只能足够做一件事情,就是把临终的正念准备好。所以我们在唯识学当中,我们会看看第六意识,它是多么的困难,它必须要面对过去的感受,还要面对你过去的盲点。所以它怎么去向外抗拒感受、向内对治执着、然后建立起一套它的忆佛念佛的正念,这个是你学唯识最重要的功课了。
好,你不是只有万缘放下就可以了。万缘放下叫基本功,那是基础而已,你这个基础没有,你就甭谈了。但是你万缘放下以后,你还要栽培你的心地法门,你要修一些止观,要发愿。所以我们这辈子都离不开第八识了,因为第八识它的相貌就说了,去后来先作主公,来的时候它最先到,走的时候它最后离开,所以第八识的内外因缘,就构成我们生命的现象,因为你不同的选择,你就有不同的来生的相貌,所以人生就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
障碍还是考验?就看你怎么去想像
净界法师
唯识学的观法,它有三个次第,我们简单讲一下:
第一个、唯识所现,就是我们过去所造的善恶业力,它会如实的——什么叫如实?它也不会增加,可也不会减少,它不增不减的把你的业力表现出来。你今生会跟谁做朋友,会跟谁做夫妻,会跟谁做子女,这个就是唯识所现,过去的业力变现出来。
第二个、唯识所住,这个地方是个问题!你若是选择住在这个事相,那你就被它所转了,你今生就失去了主动权,那就被业力牵着走了,你今生就完了!第二个你安住真理,用道理来观察,那你就不同了,那得自在了。
第三个、唯识所变,当我们心中唯识所现,而开始唯识所住的时候,生命就变化──你怎么住,它就怎么变化。
有一个小学老师,带着他的班上同学,到郊外去远足。他带着同学到一个大石头,看到这个前面石头上面有一堆的雪,慢慢融化了,这个老师就做机会教育啦,他就问学生说:同学们!你们知道雪融化以后会变成什么吗?同学说:雪融化就变成水啊!大部分同学是这样回答的。
但其中有一个同学说:老师啊!不对,雪融化的时候,春天就要来临了。结果这个同学变成一代的禅师,其他人是一个医生啊、工程师……。因为你说雪融化了变成水,那你这个人是住在事相,你是用事相来思考事情的。一个人住在事相上,那你是向外攀缘,这是很危险啊。雪代表是冬天,那么融化了,表示春天要到了,他是用道理在思考事情。
一个人从事相来思考事情,你的生命障碍会比较多,你很难得自在。因为我们不可能前生全部造善业啊!那你的生命就是这样子起起伏伏嘛!所以唯识所现的关键,是在二个唯识所住,你住在什么情况——生命就产生变化。
生命当中你说它是逆境,那它对你就是压力;你认为这个是考验,它变成一种增上的动力。阿赖耶识要把什么事情丢出来,这一件事我做不了主,他要把什么人丢出来跟我相遇,把什么事情丢出来,这一部分我们不要去操心,因为你也管不了,阿赖耶识不听你招呼的,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但它丢出来以后,你怎么去面对?你怎么去想像?安立名言,这个就是你能够作主的。
你认为说,这个人是你的冤亲债主,他就变成你的冤亲债主;你说,他是你的善知识,他就扮演你的善知识,你可以试试看。我们心中的住很重要——你住在一个道理的思惟,它这个相状就变成一种增上的力量;你住在一个事相,它就变成一种障碍。所以:你说这个生命到底是障碍?还是一个考验?就看你怎么去住、去想像。
所以这唯心识观就是说,生命有两个部分:第一个、阿赖耶识它如实的变现因缘果报;第二个、你第六意识的想像,你安立什么样的名言,这个因缘又产生一定的变化,它可能是你的生命中的动力,也可能是你生命中的障碍,就看你怎么想。
------
菩提心是本来就有,还是因缘而发出来的
净界法师 2014/10/15
问:师父,我想请问一下,我们经常说要发菩提心,那这个菩提心是本来就有,还是因为因缘而发出来的一个心?
净界法师答:好,请坐!从天台宗的角度,认为我们本来就“性具”,它是一种“性具”的思想,这是我们明年的课程,它很强调“性具”。其实所有的善根我们都本来就有,但是你怎么把它激发出来,那就是“发”的问题了。凡是要讲发动的,一定是要照做了,是吧?所以佛法的修学,从天台宗大师,生灭跟不生灭的和合。“不生灭”就是说你本来就有,但是你要有生灭的第六意识的造作,去启发它,就好像说大地里面本来就有石油,你要没有石油,你怎么挖也挖不到,但是你不去开采它,它等于没有,因为你没办法受用,对不对?
所以本来就有跟后天的努力,它是不冲突的。它是一个性德,一个不生灭的性德,一个生灭的修德。所以你要发愿,发菩提心从愿力下手,先设定一个目标。我们什么事情都是要先勉强,然后才有自然,既然讲“发” 就是勉强,到最后才有所谓的菩提心的相应。因为有些人会不同意,比方说你的自我意识,你第七意识就不同意了。我们一般人的思想里面是保护自己的,我爱、我见、我慢、我执,我们会保护自己,我凭什么要为众生努力呢,是吧?所以你发菩提心的人,你心经常要冲击矛盾,真妄交攻,但是你必须要说服你自己,用不断的道理跟自己沟通,因为这样子对你是最有利的。
就是说你不发菩提心,你的生命只有越来越狭隘。佛陀为什么成佛?我们以前也没有少干很多的善事,我们过去也曾经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我们修了很多的善业,那些善业跑哪里去了呢?散落到卑贱的快乐的果报去了。为什么这个善业到佛陀的心态,会变成一种无止境的常乐我净的功德出来,为什么这个善业到我们的生命里面变成一种卑贱的人天果报呢?为什么?
因为我们的心态不好。所以你发菩提心以后,会让你所做的所有的善业更加的广大圆满,同样一件事情,你何乐而不为?所以你必须要透过很多的道理,跟自己沟通。因为我们喜欢保护自己,结果把自己弄得越来越卑贱,越来越痛苦,越来越狭隘,这是不好的心态,自我保护不是好的心态。
所以唯识学的理论好就好在它很强调思想改造,思想是可以改造的,你可以透过学习,透过跟自己沟通,所以发菩提心是很重要。念佛也是这样,你自己用自私的心来念佛,阿弥陀佛给你的功德真的很有限,因为你心态没有准备好。
净界法师
基本上,我们凡夫对人生的因缘的观察,跟佛法所谓的因缘观,是有所不同的。我们凡夫用自己的妄想执着观察人生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片断的人生。因为我们只看到今生的因缘,今生就是我们生命的全部。佛教的因缘观呢,它是一个整体的因缘观,它包括了过去、现在、未来,一种无量的相续的因缘。也就是说现在的你,跟过去的你有关系,现在的你跟未来的你也有关系,其实过去也包含了现在,现在也包含了未来,它是不可分开的。
所以佛陀很喜欢用水流的思想,来解读我们的人生。就是说这个水流是从过去而流到现在,你现在的水干不干净,跟你的上游的过去的水是有关系的,你来生的水流会变成什么样的相貌,跟你今生的水流也有关系。所以这个水流思想就建立一种前后关系的互含互摄。那么这当中呢,阿赖耶识就扮演重要的角色了。就是当我们的生命从一个生命体结束以后转换成另外一个生命的时候呢,阿赖耶识扮演一个成功的桥梁,就是生命的相续,完全靠阿赖耶识来作一个沟通的桥梁。
所以阿赖耶识它管着我们生命的两个相貌,一个是果相,一个是因相,这决定了你今生当中的内外的因缘。
当我们在三界得一个果报,你要面对两种因缘,只要你还是凡夫你就跑不掉,面对两个因缘:第一个是外在的因缘,外在的因缘就是阿赖耶识会把它的当中的成熟的业力,把它变现出来,变成你一期的生命的果报。
所以外因缘就是阿赖耶识的果相,只要跟你生命的结果有关系的,都是阿赖耶识变现的。
比方说你会投生在什么家庭,你会跟谁结婚,那么谁会做你的小孩,你今生有多大的成就等等,这一部分都是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就是过去的业成熟了变现出来的,这个就是所谓的外因缘。那么当然阿赖耶识它也变现一个内因缘,就是你前七识的活动,你的思想。
什么叫做思想呢?就是跟你生命的过程有关系的,你怎么去面对你的生命,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有酸甜苦辣,但是你的处理的方式有所不同。所以你的思想活动呢,这些所谓的前七识的活动,它也是第八识的种子变现出来的,前生留下的等流习气。那么当然,我们在面对生命的结果,跟生命的过程,我们就面临了选择。因为你的精神体力是有限的,你很难两个都兼顾,除非你是法身菩萨,能够无住生心。
那么第一个选择,你把生命全部投入到外因缘,你追求今生的成就。那么你追求今生的成就,你肯定是内心空虚的,因为你没有时间照顾你的心地法门。而且外在的果报你一接触以后,你一旦攀缘,那后果不堪设想,浩浩三藏不可穷,渊深七浪尽为风,你会陷入阿赖耶识这种广大的大海深渊当中,你一定会跟业力牵扯不清,因为这个过去的业力,你一旦攀缘它,就像《楞严经》说的,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这个业力越搅越复杂了,所以你今生可能就完全就报销了。
那么第二种人呢,就是把今生随缘认命,把它放下,他专心的去经营内心的思想,他把重点放在开创未来。其实你今生的结果,你能够改变的很有限,非常有限。当然可以做微调,但是非常有限,就是你的努力跟你的结果不成比例,你花费很大的精神改变很少,但是死亡到来的时候全部破坏了,白忙一场。
所以一个有智慧的人会慢慢放弃今生的结果,开始把心带回家,好好的经营你的内在的思想活动,因为它开始在累积一个新的因地,它开始在创造你的未来。
那么当你把心往内观照的时候,你面对你的思想,你要面对三个重点:
第一个,前五识会给你各种的感受,苦乐忧喜舍,酸甜苦辣,各种感受都有;当然第二个,第六意识的明了分别,还有第七意识的执着。当然从净土宗的角度,最重要的就是第六意识了,因为你必须要做好临终正念的准备,临终正念是要准备的。很多人以为说,我到临终自然就有正念。诸法因缘生,没有说自然生的,如果是,那你不是外道了嘛!所以我们必须在死亡之前,把临终的正念准备好。但是不幸的是第六意识,它可不轻松哦,内忧外患。我们马上会讲到前七识的活动,第六意识向外受到你感受的刺激,你今生的善恶业力,会透过感受来刺激你,让你心动,向内它受到第七意识执着的干扰,你有很多的盲点会误导第六意识。
所以第六意识是内忧外患,你必须要做两个工作:外调感受,内治执着,你才有办法把正念栽培起来的。其实你的内心世界,你有很多事情要做的。在你达到临终正念之前,你根本没有太多精神体力,去攀缘外境。说实在的,如果你好好的看你内心的世界,你有很多问题要处理的,你有很多功课还没有准备好。
所以从临终的正念的角度,我们既然今生的果报,跟来生的净土不能兼得,所以古人告诉我们,你要放下,放弃今生!因为你别无选择,你没有比别人两倍的时间,所以你的精神体力,只能足够做一件事情,就是把临终的正念准备好。所以我们在唯识学当中,我们会看看第六意识,它是多么的困难,它必须要面对过去的感受,还要面对你过去的盲点。所以它怎么去向外抗拒感受、向内对治执着、然后建立起一套它的忆佛念佛的正念,这个是你学唯识最重要的功课了。
好,你不是只有万缘放下就可以了。万缘放下叫基本功,那是基础而已,你这个基础没有,你就甭谈了。但是你万缘放下以后,你还要栽培你的心地法门,你要修一些止观,要发愿。所以我们这辈子都离不开第八识了,因为第八识它的相貌就说了,去后来先作主公,来的时候它最先到,走的时候它最后离开,所以第八识的内外因缘,就构成我们生命的现象,因为你不同的选择,你就有不同的来生的相貌,所以人生就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
障碍还是考验?就看你怎么去想像
净界法师
唯识学的观法,它有三个次第,我们简单讲一下:
第一个、唯识所现,就是我们过去所造的善恶业力,它会如实的——什么叫如实?它也不会增加,可也不会减少,它不增不减的把你的业力表现出来。你今生会跟谁做朋友,会跟谁做夫妻,会跟谁做子女,这个就是唯识所现,过去的业力变现出来。
第二个、唯识所住,这个地方是个问题!你若是选择住在这个事相,那你就被它所转了,你今生就失去了主动权,那就被业力牵着走了,你今生就完了!第二个你安住真理,用道理来观察,那你就不同了,那得自在了。
第三个、唯识所变,当我们心中唯识所现,而开始唯识所住的时候,生命就变化──你怎么住,它就怎么变化。
有一个小学老师,带着他的班上同学,到郊外去远足。他带着同学到一个大石头,看到这个前面石头上面有一堆的雪,慢慢融化了,这个老师就做机会教育啦,他就问学生说:同学们!你们知道雪融化以后会变成什么吗?同学说:雪融化就变成水啊!大部分同学是这样回答的。
但其中有一个同学说:老师啊!不对,雪融化的时候,春天就要来临了。结果这个同学变成一代的禅师,其他人是一个医生啊、工程师……。因为你说雪融化了变成水,那你这个人是住在事相,你是用事相来思考事情的。一个人住在事相上,那你是向外攀缘,这是很危险啊。雪代表是冬天,那么融化了,表示春天要到了,他是用道理在思考事情。
一个人从事相来思考事情,你的生命障碍会比较多,你很难得自在。因为我们不可能前生全部造善业啊!那你的生命就是这样子起起伏伏嘛!所以唯识所现的关键,是在二个唯识所住,你住在什么情况——生命就产生变化。
生命当中你说它是逆境,那它对你就是压力;你认为这个是考验,它变成一种增上的动力。阿赖耶识要把什么事情丢出来,这一件事我做不了主,他要把什么人丢出来跟我相遇,把什么事情丢出来,这一部分我们不要去操心,因为你也管不了,阿赖耶识不听你招呼的,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但它丢出来以后,你怎么去面对?你怎么去想像?安立名言,这个就是你能够作主的。
你认为说,这个人是你的冤亲债主,他就变成你的冤亲债主;你说,他是你的善知识,他就扮演你的善知识,你可以试试看。我们心中的住很重要——你住在一个道理的思惟,它这个相状就变成一种增上的力量;你住在一个事相,它就变成一种障碍。所以:你说这个生命到底是障碍?还是一个考验?就看你怎么去住、去想像。
所以这唯心识观就是说,生命有两个部分:第一个、阿赖耶识它如实的变现因缘果报;第二个、你第六意识的想像,你安立什么样的名言,这个因缘又产生一定的变化,它可能是你的生命中的动力,也可能是你生命中的障碍,就看你怎么想。
------
菩提心是本来就有,还是因缘而发出来的
净界法师 2014/10/15
问:师父,我想请问一下,我们经常说要发菩提心,那这个菩提心是本来就有,还是因为因缘而发出来的一个心?
净界法师答:好,请坐!从天台宗的角度,认为我们本来就“性具”,它是一种“性具”的思想,这是我们明年的课程,它很强调“性具”。其实所有的善根我们都本来就有,但是你怎么把它激发出来,那就是“发”的问题了。凡是要讲发动的,一定是要照做了,是吧?所以佛法的修学,从天台宗大师,生灭跟不生灭的和合。“不生灭”就是说你本来就有,但是你要有生灭的第六意识的造作,去启发它,就好像说大地里面本来就有石油,你要没有石油,你怎么挖也挖不到,但是你不去开采它,它等于没有,因为你没办法受用,对不对?
所以本来就有跟后天的努力,它是不冲突的。它是一个性德,一个不生灭的性德,一个生灭的修德。所以你要发愿,发菩提心从愿力下手,先设定一个目标。我们什么事情都是要先勉强,然后才有自然,既然讲“发” 就是勉强,到最后才有所谓的菩提心的相应。因为有些人会不同意,比方说你的自我意识,你第七意识就不同意了。我们一般人的思想里面是保护自己的,我爱、我见、我慢、我执,我们会保护自己,我凭什么要为众生努力呢,是吧?所以你发菩提心的人,你心经常要冲击矛盾,真妄交攻,但是你必须要说服你自己,用不断的道理跟自己沟通,因为这样子对你是最有利的。
就是说你不发菩提心,你的生命只有越来越狭隘。佛陀为什么成佛?我们以前也没有少干很多的善事,我们过去也曾经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我们修了很多的善业,那些善业跑哪里去了呢?散落到卑贱的快乐的果报去了。为什么这个善业到佛陀的心态,会变成一种无止境的常乐我净的功德出来,为什么这个善业到我们的生命里面变成一种卑贱的人天果报呢?为什么?
因为我们的心态不好。所以你发菩提心以后,会让你所做的所有的善业更加的广大圆满,同样一件事情,你何乐而不为?所以你必须要透过很多的道理,跟自己沟通。因为我们喜欢保护自己,结果把自己弄得越来越卑贱,越来越痛苦,越来越狭隘,这是不好的心态,自我保护不是好的心态。
所以唯识学的理论好就好在它很强调思想改造,思想是可以改造的,你可以透过学习,透过跟自己沟通,所以发菩提心是很重要。念佛也是这样,你自己用自私的心来念佛,阿弥陀佛给你的功德真的很有限,因为你心态没有准备好。
前一篇:超越轮回导归净土的路
后一篇:爱的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