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轮回导归净土的路
(2022-03-29 18:38:02)
标签:
佛学健康教育历史文化 |
超越轮回导归净土的路
净界法师
“是以欲透尘劳,须知要径。将施妙药,先候病源。若细意推寻,冥心体察,则何尘而不出,何病而不消,断惑之门,斯为要矣。”
所以我们只要有志于今生往生净土,你希望能够临终的时候正念分明,把所有的佛号都能够成功的带领我们超越轮回、导归净土,你必须要知道捷径。了生死只有一条路而已的,没有其他路了,你一定要走这条路的。
什么是捷径呢?
就是好好的了解第七意识,好好的调伏它!
所以将施妙药先候病源,你要知道你为什么轮回?不是你做错了事,不是,不是这样的。做错了事也不一定会轮回,因为做错事忏悔就好了嘛,但是为什么你忏悔还是没有用呢?来生还继续轮回呢?这个已经不是善恶对错的问题了,关键在于执着,一种非理性盲目的执着。就是说这个执着对你一点好处都没有,但是你还是会执着,叫做无明,你根本就不是一种理性的执着。所以我们必须要知道,我们生生世世,为什么你今生死了,你来生一定要在三界得果报?那个让你得果报的力量是什么呢?你先把这个问题抓出来。
好,所以我们应该很平心静气的去了解它、去体察观察它,那么所有的烦恼都能够出离,所有的病根都能够消除,总而言之断惑之门斯为要矣。你想了生死,你只有一个选择,就是面对你的执着,把它空掉,然后再重新发愿,重新引导它,给你的生命一个新的引导者,就是用愿力来引导你,不能用自我意识来引导你。
举一个例子,在《净土圣贤录》讲到清朝有一个百不管老人。这个老妇人,她管了一个很大的事业,年纪大的时候,她相信净土法门,就好好念佛了,就把事业交给她的子女来掌管。但她念佛念了几年,她总是觉得佛号念得不相应,这个时候,她就请教她的师父了,她师父说,你是怎么念佛的呢?她就说,我在念佛的时候,但是我的子女跟我请教事情,怎么去管事业的时候,我也会给他们一些建议。她师父说,你没有真心实意地把心安住在佛号上,你的心还是攀缘娑婆世界,你的心还是有漏,漏失掉了。怎么办呢?老和尚说你以后啊遇到你的子女问你事情呀,你修三个字叫随他去。然后她就自封为百不管老人,以前只是身体不管,心里面还是执着嘛,对不对?她真实地把心里的执着放下了,随他去了。
在《楞严经》里面很强调你的因地,因为你的因地心果地觉,影响你最后的开花结果。诸位,当你的心跟佛号接触的时候,那一刹那,你是在用佛号创造一个什么样的因地,就很重要了。如果你的心是一个有漏的执着,你的心跟佛号接触的时候,这句佛号就变成有漏的了,是心作娑婆,是心是娑婆。
这个百不管老人,她以前所念的佛号,全部是有漏的。因为她的心还是有所执取,她的心还在娑婆世界!按照蕅益大师的开示,你要往生,你必须把心先送到净土去,是心作净土,然后你每一念心所创造的佛号,是心是净土。如果你的心根本到不了净土,你的佛号就到不了净土了。
诸位你要知道一个概念,这个因果你不要错乱啊,是你的心来引导佛号,而不是佛号来引导你的心!如果是佛号引导你的心的话,那每一个人都应该往生啊!佛力是主动,你是被动,那每一个念佛人都应该往生呀!不可能念佛人而且每一个念佛人得到的功德是完全一样的,就是因为你用不同的心来引导佛号。
所以一句佛号,跑到一百个人心中,产生结果不一样。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不是佛号来引导你,否则你是错乱因果了,是你的心是因,佛号是结果。所以断惑之门,斯为要矣!你的往生跟你念佛的多少,没有直接关系,但是你佛号越多,你到了净土,品位更殊胜,多多益善。但是往生的关键,你必须要创造一个超越三界的佛号,你必须有本事把佛号变成你超越生死的力量,从而跟弥陀感应道交,要顺从本愿,而不是顺从娑婆世界,而不是顺从自我意识。
所以这个地方,断惑之门,斯为要矣!这是一个成败的关键。所以一个人临终可以起烦恼,但是不能起颠倒。起烦恼用佛号压它,可以,它只是一时的分别。但是你那个坚固的执着,佛号压不住了,起颠倒你就没救了。因为起烦恼是第六意识的问题呀,第六意识很好对治的,你只要转移目标,第六意识只要你不去攀缘,用佛号来取代妄想,这个妄想就消失了。第六意识是最好对治的,但第七意识就不是这样了,你一起颠倒,谁拿你都没办法,助念也没有用了,你自己要往娑婆世界跳,谁拿你都没办法。所以断惑之门,斯为要矣,是这个意思。
好,前面我们讲到这个整个轮回的根本。但是呢第七意识不幸的是它没有自我反省、自我调整的力量,它的形成其实是第六意识点点滴滴的错误思想长时间累积而成,所以解铃还须系铃人,改变第七意识,还得靠第六意识的修观。因为第七意识它没有自我调整的力量。前面讲病根,现在讲方法了,讲对治第七意识的方法了。
------
问:师父慈悲,阿弥陀佛!师父刚讲到第八识,最究竟的方法就是把仓库拆掉,那这个拆的时候,下手处是在它起现行的时候才有得拆,才用智慧观照去拆,是不是?
净界法师答:第八识其实它经常起现行,它没有休息的时候。八识里面有两个识是不休息的,一个第七,一个第八,叫恒常心所,它白天晚上不休息的。前六识会休息,你睡觉的时候前六识,你不做梦的时候前六识是全面休息,第七第八识它没有休息。但是你拆第八识,你要改变第八识,要从第七意识下手。因为第七意识的我执深深的主导第八识。
所以我们在研究唯识的时候,你除了研究它当体的功能,你还要注意它之间的互动,它们之间会互动的。第八第七密切互动,第七第六也密切互动,第六前五也密切互动,它会显现一种互动关系。所以你要破坏第八识,要从第七意识下手,因为它的我爱执是第七意识引起的,它本来是变成因果嘛,对不对?那么因果里面有一个我,我去造业,我去得果报,那个我的概念是第七意识给它的。所以第七意识一转,第八识就跟着转,所以六七因中转嘛,对不对?五八果中圆。在因地里面要改变的只有第六第七,六七嘛,五八是配合的,你六七转,五八就跟着转,感受也跟着转,第八识也跟着转。
所以你因地的时候,注意第六第七就好了。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圆。我们净土宗的人,我们今生不可能破坏第八识,这是一个现实,但是你最好把第八识的势力,降到最低,你必须把你的清净心,所摄受的信愿的力量加强,你临终不能让第八识来主导你,你要第八识来主导你,你就完了,你就随业你就流转了。所以我们临终的时候,要在第八识没有启动之前,你还没有死亡之前,你的正念就要提起来。
所以随念往生没有经过死亡,没有经过第八识。一旦第八识开始活动,你就完了。第八识的势力不是你可以控制的,所以净土宗是要在第八识还没有活动之前先下手,你赶快提起正念跟弥陀感应道交,靠第六意识随念到净土去。一旦你的第六意识进入闷绝,第六意识开始不活动的时候,由第八识主导的时候,你就不可能往生了。一个人临终只要进入昏睡状态,你就百分之百不可能往生。因为你的根本、随念往生那个第六意识的正念失掉了,完全第八识主导的时候,你不可能往生了。第八识它是一个有漏业力的根本,所以你必须在第六意识清楚的时候,就要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就第八识还没有出手之前,你就要先下手,完成感应道交。一旦第八识开始活动,你就没机会了。
当然第八识,我们知道有这么回事,因为我们修行也不能从第八识下手,因为它是被动的,它只是一个仓库,其实它很无辜,它只是一个因果的一个摄持者跟变现者,那么真正主导它的当然是第七意识,当然第七意识也受第六意识的影响。
------
轮回的因素与转变
净界法师
所以这个地方从唯识学的角度,我们要掌握三个重点:第一个轮回的因素是什么?第二个轮回的相续是什么?第三个轮回是怎么转变的?
第一个我们先谈谈轮回的因素。
一个人会轮回有两个因素,外在的因素就是你的生死业力。所以我们一个人不要轻忽你的业力,我们在讲佛法概要的时候说过:忏悔业障,积集资粮,带业往生。你不能把罪业的力量弄得很强大,诸位知道吧,尤其是罪业,你一定要是怎么样呢?令我临终无障碍。你要是发生车祸横死,你很难保持正念的。所以我们一开始要怎么样?多忏悔,多修忏。
所以你第一个,你要好好的处理你的业力,把你的罪业想办法降到最低,把你的善业的整个比例慢慢的拉高。因为你善业会让你身心安稳,罪业会让你身心躁动,你不容易保持正念。因为我刚刚讲过,业力会透过感受刺激你,所以轮回的第一个因素,你要善加处理你的业力,所谓的断恶修善,忏悔业障,积集资粮,这是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情。
第二个你要处理你的颠倒妄想,带有执着的妄想,这两块。那么这两个因素,当它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就变成一种轮回的力量。外有业力,内有颠倒妄想,所以业力跟颠倒妄想一结合的时候,你就跑不掉了。如果你只有业力没有妄想,没事,你看很多的修行者,他成就以后证得我空以后呢,他虽然有生死业力,阿罗汉很多人业力都没有处理,但他证得我空观,他可以入这个所谓的灭尽定,入偏空的三昧,他照样没有轮回。
所以只有业力没有妄想不会轮回,只有妄想没有业力也不会轮回。但是当妄想跟业力结合的时候,你来生一定要得果报。
所以说轮回的相续,就是因为业力跟你的颠倒妄想结合在一起,这是第二个。
那怎么办呢?我们怎么去从轮回中跳脱出来呢?
说实在的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业忏干净,这是事实。我们不可能把无量劫来所造的业,在你短暂的几十年的生命当中,把它处理干净,这是不现实的。所以处理业力,我们只能当助行,就是让业力的势力降低而已。我们不可能修到业尽情空,不可能,我们顶多是带业往生。
所以诸位要知道,业力你不可能清除干净,但是你要想办法让它的势力降低!这就是为什么要忏悔,虽然它忏不干净,但是你必须把它忏成不增长业,让它的势力相对薄弱,让它的势力在你的控制范围之内。所以处理业力不是我们的重点,从净土宗的角度不是我们的重点。净土宗在处理你的思想就是正念,你要培养一个正念。因为你临终是随念往生,所以忏悔业障只能当助行。那么随念往生,这个地方就变成两个问题,你的念头里面要有两个重点,第一个是怎么样呢?厌离娑婆,第二个欣求极乐,这两种的修学。第一个把对娑婆世界的爱取,这种执着破坏掉;第二个把往生的愿力坚固的生起来。
净界法师
“是以欲透尘劳,须知要径。将施妙药,先候病源。若细意推寻,冥心体察,则何尘而不出,何病而不消,断惑之门,斯为要矣。”
所以我们只要有志于今生往生净土,你希望能够临终的时候正念分明,把所有的佛号都能够成功的带领我们超越轮回、导归净土,你必须要知道捷径。了生死只有一条路而已的,没有其他路了,你一定要走这条路的。
什么是捷径呢?
就是好好的了解第七意识,好好的调伏它!
所以将施妙药先候病源,你要知道你为什么轮回?不是你做错了事,不是,不是这样的。做错了事也不一定会轮回,因为做错事忏悔就好了嘛,但是为什么你忏悔还是没有用呢?来生还继续轮回呢?这个已经不是善恶对错的问题了,关键在于执着,一种非理性盲目的执着。就是说这个执着对你一点好处都没有,但是你还是会执着,叫做无明,你根本就不是一种理性的执着。所以我们必须要知道,我们生生世世,为什么你今生死了,你来生一定要在三界得果报?那个让你得果报的力量是什么呢?你先把这个问题抓出来。
好,所以我们应该很平心静气的去了解它、去体察观察它,那么所有的烦恼都能够出离,所有的病根都能够消除,总而言之断惑之门斯为要矣。你想了生死,你只有一个选择,就是面对你的执着,把它空掉,然后再重新发愿,重新引导它,给你的生命一个新的引导者,就是用愿力来引导你,不能用自我意识来引导你。
举一个例子,在《净土圣贤录》讲到清朝有一个百不管老人。这个老妇人,她管了一个很大的事业,年纪大的时候,她相信净土法门,就好好念佛了,就把事业交给她的子女来掌管。但她念佛念了几年,她总是觉得佛号念得不相应,这个时候,她就请教她的师父了,她师父说,你是怎么念佛的呢?她就说,我在念佛的时候,但是我的子女跟我请教事情,怎么去管事业的时候,我也会给他们一些建议。她师父说,你没有真心实意地把心安住在佛号上,你的心还是攀缘娑婆世界,你的心还是有漏,漏失掉了。怎么办呢?老和尚说你以后啊遇到你的子女问你事情呀,你修三个字叫随他去。然后她就自封为百不管老人,以前只是身体不管,心里面还是执着嘛,对不对?她真实地把心里的执着放下了,随他去了。
在《楞严经》里面很强调你的因地,因为你的因地心果地觉,影响你最后的开花结果。诸位,当你的心跟佛号接触的时候,那一刹那,你是在用佛号创造一个什么样的因地,就很重要了。如果你的心是一个有漏的执着,你的心跟佛号接触的时候,这句佛号就变成有漏的了,是心作娑婆,是心是娑婆。
这个百不管老人,她以前所念的佛号,全部是有漏的。因为她的心还是有所执取,她的心还在娑婆世界!按照蕅益大师的开示,你要往生,你必须把心先送到净土去,是心作净土,然后你每一念心所创造的佛号,是心是净土。如果你的心根本到不了净土,你的佛号就到不了净土了。
诸位你要知道一个概念,这个因果你不要错乱啊,是你的心来引导佛号,而不是佛号来引导你的心!如果是佛号引导你的心的话,那每一个人都应该往生啊!佛力是主动,你是被动,那每一个念佛人都应该往生呀!不可能念佛人而且每一个念佛人得到的功德是完全一样的,就是因为你用不同的心来引导佛号。
所以一句佛号,跑到一百个人心中,产生结果不一样。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不是佛号来引导你,否则你是错乱因果了,是你的心是因,佛号是结果。所以断惑之门,斯为要矣!你的往生跟你念佛的多少,没有直接关系,但是你佛号越多,你到了净土,品位更殊胜,多多益善。但是往生的关键,你必须要创造一个超越三界的佛号,你必须有本事把佛号变成你超越生死的力量,从而跟弥陀感应道交,要顺从本愿,而不是顺从娑婆世界,而不是顺从自我意识。
所以这个地方,断惑之门,斯为要矣!这是一个成败的关键。所以一个人临终可以起烦恼,但是不能起颠倒。起烦恼用佛号压它,可以,它只是一时的分别。但是你那个坚固的执着,佛号压不住了,起颠倒你就没救了。因为起烦恼是第六意识的问题呀,第六意识很好对治的,你只要转移目标,第六意识只要你不去攀缘,用佛号来取代妄想,这个妄想就消失了。第六意识是最好对治的,但第七意识就不是这样了,你一起颠倒,谁拿你都没办法,助念也没有用了,你自己要往娑婆世界跳,谁拿你都没办法。所以断惑之门,斯为要矣,是这个意思。
好,前面我们讲到这个整个轮回的根本。但是呢第七意识不幸的是它没有自我反省、自我调整的力量,它的形成其实是第六意识点点滴滴的错误思想长时间累积而成,所以解铃还须系铃人,改变第七意识,还得靠第六意识的修观。因为第七意识它没有自我调整的力量。前面讲病根,现在讲方法了,讲对治第七意识的方法了。
------
问:师父慈悲,阿弥陀佛!师父刚讲到第八识,最究竟的方法就是把仓库拆掉,那这个拆的时候,下手处是在它起现行的时候才有得拆,才用智慧观照去拆,是不是?
净界法师答:第八识其实它经常起现行,它没有休息的时候。八识里面有两个识是不休息的,一个第七,一个第八,叫恒常心所,它白天晚上不休息的。前六识会休息,你睡觉的时候前六识,你不做梦的时候前六识是全面休息,第七第八识它没有休息。但是你拆第八识,你要改变第八识,要从第七意识下手。因为第七意识的我执深深的主导第八识。
所以我们在研究唯识的时候,你除了研究它当体的功能,你还要注意它之间的互动,它们之间会互动的。第八第七密切互动,第七第六也密切互动,第六前五也密切互动,它会显现一种互动关系。所以你要破坏第八识,要从第七意识下手,因为它的我爱执是第七意识引起的,它本来是变成因果嘛,对不对?那么因果里面有一个我,我去造业,我去得果报,那个我的概念是第七意识给它的。所以第七意识一转,第八识就跟着转,所以六七因中转嘛,对不对?五八果中圆。在因地里面要改变的只有第六第七,六七嘛,五八是配合的,你六七转,五八就跟着转,感受也跟着转,第八识也跟着转。
所以你因地的时候,注意第六第七就好了。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圆。我们净土宗的人,我们今生不可能破坏第八识,这是一个现实,但是你最好把第八识的势力,降到最低,你必须把你的清净心,所摄受的信愿的力量加强,你临终不能让第八识来主导你,你要第八识来主导你,你就完了,你就随业你就流转了。所以我们临终的时候,要在第八识没有启动之前,你还没有死亡之前,你的正念就要提起来。
所以随念往生没有经过死亡,没有经过第八识。一旦第八识开始活动,你就完了。第八识的势力不是你可以控制的,所以净土宗是要在第八识还没有活动之前先下手,你赶快提起正念跟弥陀感应道交,靠第六意识随念到净土去。一旦你的第六意识进入闷绝,第六意识开始不活动的时候,由第八识主导的时候,你就不可能往生了。一个人临终只要进入昏睡状态,你就百分之百不可能往生。因为你的根本、随念往生那个第六意识的正念失掉了,完全第八识主导的时候,你不可能往生了。第八识它是一个有漏业力的根本,所以你必须在第六意识清楚的时候,就要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就第八识还没有出手之前,你就要先下手,完成感应道交。一旦第八识开始活动,你就没机会了。
当然第八识,我们知道有这么回事,因为我们修行也不能从第八识下手,因为它是被动的,它只是一个仓库,其实它很无辜,它只是一个因果的一个摄持者跟变现者,那么真正主导它的当然是第七意识,当然第七意识也受第六意识的影响。
------
轮回的因素与转变
净界法师
所以这个地方从唯识学的角度,我们要掌握三个重点:第一个轮回的因素是什么?第二个轮回的相续是什么?第三个轮回是怎么转变的?
第一个我们先谈谈轮回的因素。
一个人会轮回有两个因素,外在的因素就是你的生死业力。所以我们一个人不要轻忽你的业力,我们在讲佛法概要的时候说过:忏悔业障,积集资粮,带业往生。你不能把罪业的力量弄得很强大,诸位知道吧,尤其是罪业,你一定要是怎么样呢?令我临终无障碍。你要是发生车祸横死,你很难保持正念的。所以我们一开始要怎么样?多忏悔,多修忏。
所以你第一个,你要好好的处理你的业力,把你的罪业想办法降到最低,把你的善业的整个比例慢慢的拉高。因为你善业会让你身心安稳,罪业会让你身心躁动,你不容易保持正念。因为我刚刚讲过,业力会透过感受刺激你,所以轮回的第一个因素,你要善加处理你的业力,所谓的断恶修善,忏悔业障,积集资粮,这是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情。
第二个你要处理你的颠倒妄想,带有执着的妄想,这两块。那么这两个因素,当它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就变成一种轮回的力量。外有业力,内有颠倒妄想,所以业力跟颠倒妄想一结合的时候,你就跑不掉了。如果你只有业力没有妄想,没事,你看很多的修行者,他成就以后证得我空以后呢,他虽然有生死业力,阿罗汉很多人业力都没有处理,但他证得我空观,他可以入这个所谓的灭尽定,入偏空的三昧,他照样没有轮回。
所以只有业力没有妄想不会轮回,只有妄想没有业力也不会轮回。但是当妄想跟业力结合的时候,你来生一定要得果报。
所以说轮回的相续,就是因为业力跟你的颠倒妄想结合在一起,这是第二个。
那怎么办呢?我们怎么去从轮回中跳脱出来呢?
说实在的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业忏干净,这是事实。我们不可能把无量劫来所造的业,在你短暂的几十年的生命当中,把它处理干净,这是不现实的。所以处理业力,我们只能当助行,就是让业力的势力降低而已。我们不可能修到业尽情空,不可能,我们顶多是带业往生。
所以诸位要知道,业力你不可能清除干净,但是你要想办法让它的势力降低!这就是为什么要忏悔,虽然它忏不干净,但是你必须把它忏成不增长业,让它的势力相对薄弱,让它的势力在你的控制范围之内。所以处理业力不是我们的重点,从净土宗的角度不是我们的重点。净土宗在处理你的思想就是正念,你要培养一个正念。因为你临终是随念往生,所以忏悔业障只能当助行。那么随念往生,这个地方就变成两个问题,你的念头里面要有两个重点,第一个是怎么样呢?厌离娑婆,第二个欣求极乐,这两种的修学。第一个把对娑婆世界的爱取,这种执着破坏掉;第二个把往生的愿力坚固的生起来。
------
修无分别智要从哪里着手
问:师父慈悲,听您上课时曾经说过,有一母亲他有两个儿子,一个是看书的时候睡觉,另一个是睡觉的时候还看书。请问师父,这个母亲,如果想修无分别智要从哪里着手?
净界法师答:这个母亲,其实她是看到了同样的影像,是吧?大儿子也在打瞌睡,小儿子也在打瞌睡,但是就着母亲的世界里面,她的解读,她认为大儿子是放逸的,因为她认为大儿子拿到书本就打瞌睡,但是她的解读认为小儿子是精进的,她说小儿子不错哦,打瞌睡的时候还是不忍心把书放下,打瞌睡的时候还在看书。所以她的解读不一样,她就创造她不同的人生观了。
我们可以看得出来这个母亲的缘起,她跟这个大儿子的恶因缘会不断的加深,她跟小儿子的亲密的因缘会不断的增长,合理的推论,你从念头就看到出缘起了,是吧?当然这个是轮回的力量嘛!轮回的根本就是对立,你一定要有对立的思考,你才会轮回的。
就是说本来这个世界是没有对立的,它只是一个因果显现,它哪有什么对立呢? 它那样就是那样!
我们把所有的分别心都停掉的时候,我们还给这个世界本来面目,你不要去加油添醋,这个世界它只是一个因缘假相,是我们自己多事,把这个世界弄得很复杂,安立名言,那问题就很复杂了。然后大家就开始各自的追求,就造业了。
所以无分别智就是说,对外无分别,对内有分别。因为你要思想改造,你要分别嘛,叫“如理思惟”。外境不要再分别了,因为你这个外境的分别,你很容易造罪业,攀缘,你不能再造罪业下去了,尤其你要往生净土的人,你不能加深生死的业力。你那个业力,已经够重了,你不能够再加重了。这个佛号一个是往生的愿力,一个是下沉的业力,带业往生,你起码要把这个业力让它能够安定下来,你才有办法带它。你经常去刺激这个业力,你怎么带它呢?所以无分别智就是说,外境,它那样就是那样,你把你的这种加油添醋的名言都拿掉了,恢复它本来的样子就好。
你该分别的是什么呢?
你要分别法义,如理思惟,改造你的思想这是你该分别的,你要把第六意识的心识,放在这一块,这一块是归你管的。所以无分别智,我们现在无分别智的操作,都是对自己无分别,对外开始分别,这个错了。你要知道对外无分别,对内有分别,你要不断的反省你的思想对不对,这是要分别的。对外它已经是成熟的果报,随它去了,因为你管不了这么多了。你是一个凡夫,你先到净土去,等到你是法身大士,你开始从空出假来到娑婆世界,你做普门示现的时候,你再去做各式各样的分别,该怎么去度化众生。现在你不能管这,你这个外面的业力你管不了,你这不能分别的。
-----
把快乐的果报回向净土
净界法师
我们讲到实相的义理。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惟心造。
佛陀出世以后,看到我们颠倒众生,我们没办法去改造自己,因为我们心中有盲点。
所以佛陀出世了以后,讲出了三种道法,佛陀先对于众生根机比较低的,先讲安乐道。所以一个人要快乐,你要掌握因果的道理,如果你能够深刻的理解,善业决定招感安乐的果报,罪业决定招感痛苦的果报,你的生命走上了安乐道,因为你已经具足一个正确的思考,慢慢的我们从业果的思想,提升到一种涅槃的思想。
我们再以无常、无我这两个光明,再来照世间。人生的确有一些美妙的快乐,比方说身体健康,身相庄严,财富广大,这个的确对我们来说,是一种快乐的感受。但是当我们再用无常、无我的光明,再深刻去观这个快乐果报的时候,我们发觉它里面含藏着毒药,这种快乐是有毒药的,因为你要付出代价,从今生来说你享受快乐,你就不得自在。
因为凡夫在享受快乐,一定会执着,你会认为这是我的,你会想要占为己有。但是不幸的是,快乐不是你说了算,你想掌控它是不可能的,因为它是业力在主导的,不是你主导的,这弄得我们伤痕累累。因为我们一直要掌控快乐,在你的掌控当中,万般皆是业,这是业力的释放。
所以你从无常、无我当中,你慢慢觉悟到,这个快乐你要去尝它,你就有心理准备,你就必须要付出今生的痛苦跟来生的轮回,你要付出两种代价。所以无常、无我就慢慢慢慢知道,我造了善业,我不应该去得快乐的果报,我应该回向净土,回向无上菩提。
所以这无常、无我的智慧的档次,这个人的水平更高了,他从安乐道的跑道转成了解脱道,他的心慢慢寂静下来,他所有的善业,他再也不敢希求把这个善业转成来生的快乐,因为他怕到了,他赶紧把善业,趋向于净土,趋向菩提,这个是解脱道。
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但是这个还不是最圆满的,如果我们想快速成佛,我们要把所有的有相的业果跟无相的涅槃,要把它贯穿起来,吾道一以贯之,就是一念心,贯穿了轮回跟贯穿了涅槃,其实生命只有一个东西,就是现前一念心性,其他什么都没有。当它是真实的时候,它显现出佛的功德庄严,当它是在颠倒的时候,你显现出六道轮回,如此而已。所以离开了一念心性,无有少法可得,这就是佛陀出世,想要告诉我们的真实义,但这个道理很深。
所以佛陀的慈悲,把心本来是不可切割的,但是不得已,不得已,把它切成两块,不得已啦,因为我们凡夫都说我这一念心性,为什么它迷的时候是生死浩然,悟的时候是涅槃寂静,这种不二法门,生死也是它,涅槃也是它,太妙了,所以佛陀不得已把它切成两块,分成体跟用。
他说,体是清净的,这个是通十法界的,不管你过去生打了多少妄想,不管你过去生造了多少业,这个体是通十法界,清净本然,它是本然的,它是不可以改变的。所以体,是大家都一样,你也清净我也清净佛陀也清净,但是作用就不同,如果它是依空体而起的,叫称性起修,它显出的作用是万德庄严;如果它迷失了空体,用贪爱的执着生起的作用,那是六道轮回。
所以我们的心跟佛陀的心,有所相同,有所不同。体相同,但是作用呢,我们迷失了自体,我们向外攀缘。所以我们自己把轮回创造出来,佛陀安住在空性,所以佛陀把涅槃创造出来。所以我们跟佛陀最大的差别,就是作用不同,迷悟的不同。
-----
改变你的思想,使令业果不成
净界法师
我讲一个净土宗的公案,诸位体会一下,在念佛法要中讲到清朝一个吴毛居士:
这个吴毛居士是当时吴氏家族的仆人,那个家人是一个很大的大富长者的家族。这个仆人他平常除了做仆役的劳役工作,他就是好好的持戒念佛,念佛念得不错,看它的意思,他念佛不是嘴巴念佛,他还有观照力,调伏自己的烦恼。
清朝的时候产生了叛乱,有叛乱的军队渡江而来,所以他们的主人带了很多人及钱财都跑掉了,他自己就甘心留守看管家宅。叛军来的时候看到里面的房子这么大,钱财都被带走就很生气就拿他出气,用枪刺他七枪当场把他刺死,七枪而身亡。
死了以后也没人埋尸,就死在花园当中,经过几天以后乱兵被平定了,主人带了一些人就回来了,一看,唉哟,吴毛为我们牺牲了!过去一看,诶!他又醒过来,他醒过来说:你不要伤心,我过去生有重大的罪业,我本来要做七世的猪身来偿还罪障,现在我因为念佛的关系重报轻受,七枪来酬偿我七世的猪身,这业报已尽,我现在要念佛往生了,你们好好为我助念,讲完以后合掌念佛而往生。
我们讲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这个人他过去的罪业,因为他心念的改变,所以他整个因缘改变。我们上次讲课的时候,引用圆瑛老和尚的开示,他的意思就是说:带业往生,其实我要消宿业是很难,无始劫造这么多罪业,你怎么办?所以改变在缘,就是你要改变你的念头。你说,你一辈子忏悔业障……蕅益大师说:你就是每天都忏悔,忏了一百年,你所消的业障如爪中土,未消的业障如大地土。
那怎么办呢?改变你的思想,使令业果不成,惑业苦虽然有业,但是它没有滋润的增上缘,使令果报不成。就是我们昨天说的:破和合识,断相续心。所以你看这吴毛居士,他能够念佛念到整个念头完全改变,他本来要受七生的猪身,结果以七枪的轻报偿还。
蕅益大师在这段的结示,他说:如此经文你应该知道,修行之急务,要在断除业计颠倒。特别是对治计颠倒,遍计执的颠倒,当然我们也要对治业颠倒。所以前面讲,从今开始好好持戒,过去造了罪业那就好好忏悔,别再造新的业。第二个,你要好好的正念真如,不随妄转。
我们上次讲过,烦恼的第一念不能怪你,因为凡夫都会起烦恼的,但是你第二念的相续,这个就是你不对了!你的观照力没有正念真如,没有把佛号提起来,没有正念真如。所以《菩萨戒》是第二念结罪,就是你没有做到断相续心,破和合识。
你真正能够断相续心,破和合识的时候,你过去的业在《唯识学》叫不增长业,就是这个业力不能到三恶道去了,顶多在人世间重报轻受。所以你看有些人他一修行,越用功,业障越现前,这个是好事情,表示你过去重大的罪业,因为你心念的改变把它逼出来,逼出来以后把业障消掉,这是好事情!
说实在你的思想没有真正的转变之前,业障是不会逼出来的,那是真的。思想要达到真的脱胎换骨,思想真正的改变,你的业障才会逼出来。这是我们说的破和合识,断相续心,破除业计颠倒,这样子你才能够在轮回当中,找到一条新的光明,否则的话,我们就是本经说的于尘劳中,法尔轮转,此辈名为可怜愍者。被妄想的力量一直牵动,就很难出离。
古德说:前面的汝今应知是偏重在人身难得,这一段的结释偏重在佛法难闻。
海公他在这一段经文说:佛陀出世,正法时代的印度有三亿人口,有一亿的人口没有听闻佛名,没有听闻正法,跟佛陀同一个时间出世,也生长在印度,从来没有听过释迦牟尼佛的名称,也没有听到什么叫正法。有一亿的人只听闻佛名,不闻正法,只有一亿的人,能够听闻佛法又知道佛名,佛世的时候尚且是三分之一的人听闻正法。
------
如何才是真正帮助亡者往生
问:师父慈悲!可不可以请师父解释一下,如何临终助念才是如法,才是真正帮助亡者往生?
净界法师答:这个助念,《印光大师文钞》有提到,它是两个重点:一个开导,一个念佛。当然你要看状况,这个人佛号已经念得很不错了,你不能说我一定要开导一下,不可以,他已经上路了,是吧?但是你发觉你佛号念得很久,他的相貌都没改变,那个相貌看起来还是很执着,他的心根本没有跟着你的佛号转,那你佛号就要先刹住了。因为你佛号念不进去,他心中必有一物,你不把他的执着破掉,这念佛就没有用了,这个时候就要刹板了,开导,最好先了解他的盲点在哪里?
所以到底是要开导还是直接持名,看情况。但是一个原则,少去碰他,不要去动他。断气后八个小时,断气后,就是西医所谓的死亡,就断气以后八个小时,尽量不要去碰他。他的姿势好不好看,这都不管,不要去碰他,不要去哭泣,不要去跟他讲一些会打动他感情的话。只有做两件事:要么开导他,保持正念、厌离娑婆、欣求极乐,要不然就直接提佛号,只做两件事情。
-----
想趋吉避凶,就要调伏欲望
净界法师
儒家思想认为什么是好人?善于克制自己的欲望,能够启发道念。他今生通过学习,努力改变自己。什么叫作坏人?他也不好好学习,放纵邪恶的欲望。
我们有两个选择,第一、把过去生的福报花完,尽情享受,来生只有三恶道一条路可以去。放纵欲望的结果,临终时一定起颠倒,我们今生好好地修学,临终就能保持正念。好人就是能够克制自己的烦恼,坏人放纵自己的烦恼,差在这里。蕅益大师举一个事相总结,故知舜与跖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舜是古代的明君,做了很多善事利益百姓;跖是一个大盗,统领九千人到处杀人放火,做了很多伤害众生的事情,这两个人生长在同一个时代,表示他们有相同的过去,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作用呢?利与善之间也。一个人的心住在欲望,为了追求今生的快乐。另外一个人的心住在善念,为了积集善业而努力。还没有谈到佛法,仅世间的圣贤之道已经知道,人要离苦得乐,趋吉避凶,就要调伏欲望。
佛陀在经典里面说,一个人的心如果放纵烦恼欲望,就算造了很多善业,因为心是堕落的,会到三恶道得果报。善业让人活得快乐,但是内心状态决定六道的升沉。现在很多狗被主人养得很快乐,但畜生道是卑贱的果报。有的人放纵烦恼,但是积集很多布施的善业,做很多义工,善业会在卑贱的果报里面表现。他不能得比较尊贵的人天,乃至佛菩萨的果报。可能堕落成畜生做一个大蟒蛇,或者做鬼王去享受善业的安乐果报。包括六道的十法界升沉是依靠心理素质,所谓成佛作祖,堕坑落堑,所争只一念间,生命整个大方向的决定权在于内心的素质。
问:师父慈悲,听您上课时曾经说过,有一母亲他有两个儿子,一个是看书的时候睡觉,另一个是睡觉的时候还看书。请问师父,这个母亲,如果想修无分别智要从哪里着手?
净界法师答:这个母亲,其实她是看到了同样的影像,是吧?大儿子也在打瞌睡,小儿子也在打瞌睡,但是就着母亲的世界里面,她的解读,她认为大儿子是放逸的,因为她认为大儿子拿到书本就打瞌睡,但是她的解读认为小儿子是精进的,她说小儿子不错哦,打瞌睡的时候还是不忍心把书放下,打瞌睡的时候还在看书。所以她的解读不一样,她就创造她不同的人生观了。
我们可以看得出来这个母亲的缘起,她跟这个大儿子的恶因缘会不断的加深,她跟小儿子的亲密的因缘会不断的增长,合理的推论,你从念头就看到出缘起了,是吧?当然这个是轮回的力量嘛!轮回的根本就是对立,你一定要有对立的思考,你才会轮回的。
就是说本来这个世界是没有对立的,它只是一个因果显现,它哪有什么对立呢? 它那样就是那样!
我们把所有的分别心都停掉的时候,我们还给这个世界本来面目,你不要去加油添醋,这个世界它只是一个因缘假相,是我们自己多事,把这个世界弄得很复杂,安立名言,那问题就很复杂了。然后大家就开始各自的追求,就造业了。
所以无分别智就是说,对外无分别,对内有分别。因为你要思想改造,你要分别嘛,叫“如理思惟”。外境不要再分别了,因为你这个外境的分别,你很容易造罪业,攀缘,你不能再造罪业下去了,尤其你要往生净土的人,你不能加深生死的业力。你那个业力,已经够重了,你不能够再加重了。这个佛号一个是往生的愿力,一个是下沉的业力,带业往生,你起码要把这个业力让它能够安定下来,你才有办法带它。你经常去刺激这个业力,你怎么带它呢?所以无分别智就是说,外境,它那样就是那样,你把你的这种加油添醋的名言都拿掉了,恢复它本来的样子就好。
你该分别的是什么呢?
你要分别法义,如理思惟,改造你的思想这是你该分别的,你要把第六意识的心识,放在这一块,这一块是归你管的。所以无分别智,我们现在无分别智的操作,都是对自己无分别,对外开始分别,这个错了。你要知道对外无分别,对内有分别,你要不断的反省你的思想对不对,这是要分别的。对外它已经是成熟的果报,随它去了,因为你管不了这么多了。你是一个凡夫,你先到净土去,等到你是法身大士,你开始从空出假来到娑婆世界,你做普门示现的时候,你再去做各式各样的分别,该怎么去度化众生。现在你不能管这,你这个外面的业力你管不了,你这不能分别的。
-----
把快乐的果报回向净土
净界法师
我们讲到实相的义理。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惟心造。
佛陀出世以后,看到我们颠倒众生,我们没办法去改造自己,因为我们心中有盲点。
所以佛陀出世了以后,讲出了三种道法,佛陀先对于众生根机比较低的,先讲安乐道。所以一个人要快乐,你要掌握因果的道理,如果你能够深刻的理解,善业决定招感安乐的果报,罪业决定招感痛苦的果报,你的生命走上了安乐道,因为你已经具足一个正确的思考,慢慢的我们从业果的思想,提升到一种涅槃的思想。
我们再以无常、无我这两个光明,再来照世间。人生的确有一些美妙的快乐,比方说身体健康,身相庄严,财富广大,这个的确对我们来说,是一种快乐的感受。但是当我们再用无常、无我的光明,再深刻去观这个快乐果报的时候,我们发觉它里面含藏着毒药,这种快乐是有毒药的,因为你要付出代价,从今生来说你享受快乐,你就不得自在。
因为凡夫在享受快乐,一定会执着,你会认为这是我的,你会想要占为己有。但是不幸的是,快乐不是你说了算,你想掌控它是不可能的,因为它是业力在主导的,不是你主导的,这弄得我们伤痕累累。因为我们一直要掌控快乐,在你的掌控当中,万般皆是业,这是业力的释放。
所以你从无常、无我当中,你慢慢觉悟到,这个快乐你要去尝它,你就有心理准备,你就必须要付出今生的痛苦跟来生的轮回,你要付出两种代价。所以无常、无我就慢慢慢慢知道,我造了善业,我不应该去得快乐的果报,我应该回向净土,回向无上菩提。
所以这无常、无我的智慧的档次,这个人的水平更高了,他从安乐道的跑道转成了解脱道,他的心慢慢寂静下来,他所有的善业,他再也不敢希求把这个善业转成来生的快乐,因为他怕到了,他赶紧把善业,趋向于净土,趋向菩提,这个是解脱道。
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但是这个还不是最圆满的,如果我们想快速成佛,我们要把所有的有相的业果跟无相的涅槃,要把它贯穿起来,吾道一以贯之,就是一念心,贯穿了轮回跟贯穿了涅槃,其实生命只有一个东西,就是现前一念心性,其他什么都没有。当它是真实的时候,它显现出佛的功德庄严,当它是在颠倒的时候,你显现出六道轮回,如此而已。所以离开了一念心性,无有少法可得,这就是佛陀出世,想要告诉我们的真实义,但这个道理很深。
所以佛陀的慈悲,把心本来是不可切割的,但是不得已,不得已,把它切成两块,不得已啦,因为我们凡夫都说我这一念心性,为什么它迷的时候是生死浩然,悟的时候是涅槃寂静,这种不二法门,生死也是它,涅槃也是它,太妙了,所以佛陀不得已把它切成两块,分成体跟用。
他说,体是清净的,这个是通十法界的,不管你过去生打了多少妄想,不管你过去生造了多少业,这个体是通十法界,清净本然,它是本然的,它是不可以改变的。所以体,是大家都一样,你也清净我也清净佛陀也清净,但是作用就不同,如果它是依空体而起的,叫称性起修,它显出的作用是万德庄严;如果它迷失了空体,用贪爱的执着生起的作用,那是六道轮回。
所以我们的心跟佛陀的心,有所相同,有所不同。体相同,但是作用呢,我们迷失了自体,我们向外攀缘。所以我们自己把轮回创造出来,佛陀安住在空性,所以佛陀把涅槃创造出来。所以我们跟佛陀最大的差别,就是作用不同,迷悟的不同。
-----
改变你的思想,使令业果不成
净界法师
我讲一个净土宗的公案,诸位体会一下,在念佛法要中讲到清朝一个吴毛居士:
这个吴毛居士是当时吴氏家族的仆人,那个家人是一个很大的大富长者的家族。这个仆人他平常除了做仆役的劳役工作,他就是好好的持戒念佛,念佛念得不错,看它的意思,他念佛不是嘴巴念佛,他还有观照力,调伏自己的烦恼。
清朝的时候产生了叛乱,有叛乱的军队渡江而来,所以他们的主人带了很多人及钱财都跑掉了,他自己就甘心留守看管家宅。叛军来的时候看到里面的房子这么大,钱财都被带走就很生气就拿他出气,用枪刺他七枪当场把他刺死,七枪而身亡。
死了以后也没人埋尸,就死在花园当中,经过几天以后乱兵被平定了,主人带了一些人就回来了,一看,唉哟,吴毛为我们牺牲了!过去一看,诶!他又醒过来,他醒过来说:你不要伤心,我过去生有重大的罪业,我本来要做七世的猪身来偿还罪障,现在我因为念佛的关系重报轻受,七枪来酬偿我七世的猪身,这业报已尽,我现在要念佛往生了,你们好好为我助念,讲完以后合掌念佛而往生。
我们讲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这个人他过去的罪业,因为他心念的改变,所以他整个因缘改变。我们上次讲课的时候,引用圆瑛老和尚的开示,他的意思就是说:带业往生,其实我要消宿业是很难,无始劫造这么多罪业,你怎么办?所以改变在缘,就是你要改变你的念头。你说,你一辈子忏悔业障……蕅益大师说:你就是每天都忏悔,忏了一百年,你所消的业障如爪中土,未消的业障如大地土。
那怎么办呢?改变你的思想,使令业果不成,惑业苦虽然有业,但是它没有滋润的增上缘,使令果报不成。就是我们昨天说的:破和合识,断相续心。所以你看这吴毛居士,他能够念佛念到整个念头完全改变,他本来要受七生的猪身,结果以七枪的轻报偿还。
蕅益大师在这段的结示,他说:如此经文你应该知道,修行之急务,要在断除业计颠倒。特别是对治计颠倒,遍计执的颠倒,当然我们也要对治业颠倒。所以前面讲,从今开始好好持戒,过去造了罪业那就好好忏悔,别再造新的业。第二个,你要好好的正念真如,不随妄转。
我们上次讲过,烦恼的第一念不能怪你,因为凡夫都会起烦恼的,但是你第二念的相续,这个就是你不对了!你的观照力没有正念真如,没有把佛号提起来,没有正念真如。所以《菩萨戒》是第二念结罪,就是你没有做到断相续心,破和合识。
你真正能够断相续心,破和合识的时候,你过去的业在《唯识学》叫不增长业,就是这个业力不能到三恶道去了,顶多在人世间重报轻受。所以你看有些人他一修行,越用功,业障越现前,这个是好事情,表示你过去重大的罪业,因为你心念的改变把它逼出来,逼出来以后把业障消掉,这是好事情!
说实在你的思想没有真正的转变之前,业障是不会逼出来的,那是真的。思想要达到真的脱胎换骨,思想真正的改变,你的业障才会逼出来。这是我们说的破和合识,断相续心,破除业计颠倒,这样子你才能够在轮回当中,找到一条新的光明,否则的话,我们就是本经说的于尘劳中,法尔轮转,此辈名为可怜愍者。被妄想的力量一直牵动,就很难出离。
古德说:前面的汝今应知是偏重在人身难得,这一段的结释偏重在佛法难闻。
海公他在这一段经文说:佛陀出世,正法时代的印度有三亿人口,有一亿的人口没有听闻佛名,没有听闻正法,跟佛陀同一个时间出世,也生长在印度,从来没有听过释迦牟尼佛的名称,也没有听到什么叫正法。有一亿的人只听闻佛名,不闻正法,只有一亿的人,能够听闻佛法又知道佛名,佛世的时候尚且是三分之一的人听闻正法。
------
如何才是真正帮助亡者往生
问:师父慈悲!可不可以请师父解释一下,如何临终助念才是如法,才是真正帮助亡者往生?
净界法师答:这个助念,《印光大师文钞》有提到,它是两个重点:一个开导,一个念佛。当然你要看状况,这个人佛号已经念得很不错了,你不能说我一定要开导一下,不可以,他已经上路了,是吧?但是你发觉你佛号念得很久,他的相貌都没改变,那个相貌看起来还是很执着,他的心根本没有跟着你的佛号转,那你佛号就要先刹住了。因为你佛号念不进去,他心中必有一物,你不把他的执着破掉,这念佛就没有用了,这个时候就要刹板了,开导,最好先了解他的盲点在哪里?
所以到底是要开导还是直接持名,看情况。但是一个原则,少去碰他,不要去动他。断气后八个小时,断气后,就是西医所谓的死亡,就断气以后八个小时,尽量不要去碰他。他的姿势好不好看,这都不管,不要去碰他,不要去哭泣,不要去跟他讲一些会打动他感情的话。只有做两件事:要么开导他,保持正念、厌离娑婆、欣求极乐,要不然就直接提佛号,只做两件事情。
-----
想趋吉避凶,就要调伏欲望
净界法师
儒家思想认为什么是好人?善于克制自己的欲望,能够启发道念。他今生通过学习,努力改变自己。什么叫作坏人?他也不好好学习,放纵邪恶的欲望。
我们有两个选择,第一、把过去生的福报花完,尽情享受,来生只有三恶道一条路可以去。放纵欲望的结果,临终时一定起颠倒,我们今生好好地修学,临终就能保持正念。好人就是能够克制自己的烦恼,坏人放纵自己的烦恼,差在这里。蕅益大师举一个事相总结,故知舜与跖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舜是古代的明君,做了很多善事利益百姓;跖是一个大盗,统领九千人到处杀人放火,做了很多伤害众生的事情,这两个人生长在同一个时代,表示他们有相同的过去,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作用呢?利与善之间也。一个人的心住在欲望,为了追求今生的快乐。另外一个人的心住在善念,为了积集善业而努力。还没有谈到佛法,仅世间的圣贤之道已经知道,人要离苦得乐,趋吉避凶,就要调伏欲望。
佛陀在经典里面说,一个人的心如果放纵烦恼欲望,就算造了很多善业,因为心是堕落的,会到三恶道得果报。善业让人活得快乐,但是内心状态决定六道的升沉。现在很多狗被主人养得很快乐,但畜生道是卑贱的果报。有的人放纵烦恼,但是积集很多布施的善业,做很多义工,善业会在卑贱的果报里面表现。他不能得比较尊贵的人天,乃至佛菩萨的果报。可能堕落成畜生做一个大蟒蛇,或者做鬼王去享受善业的安乐果报。包括六道的十法界升沉是依靠心理素质,所谓成佛作祖,堕坑落堑,所争只一念间,生命整个大方向的决定权在于内心的素质。
前一篇:看你的内心世界,就看到你来生
后一篇:皈依三宝是离开生死苦海最好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