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考促教,以学促教——对语文命题的认识和思考
(2021-03-05 12:49:09)以考促教,以学促教
禄劝民族中学
3月3日,参加了盘龙区高中语文期末质量分析会。会议由昆十中李文炳、郭玉婷老师进行对此次盘龙区首次语文原创统测命题进行细致地分析,并对语文教师在接下来的教学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教学经验的分享。会后,周丽蓉老师就“教学质量”对参会人员进行教学分享和指导。李文炳老师谈到,此次命题及审题是由周丽蓉老师领衔,从昆十中、实验中学、新迎中学、俊发城中学、农大附中、黄冈、昆十一中等学校抽调的一线学科教师十余人,组成高一、高二2个命题团队,在一个月时间内完成选材及初步命题工作。其中每套题的背后都耗费了多位优秀教师的心血,精心打造的两套试题。
此次盘龙区首次对高一、高二进行了统一命制语文试题,在基于新教材、高考改革背景下,进行高中学期期末试题的命制。在两位老师的分享后,了解到一套试题的命制有多么的不易。
命题本就是一项十分耗费心力的工作,而对于一线语文教师来说,真正地进行一套原创试题的命制是没有做过的。更多的只是参与到校内月考或者是班级周考的试题命制,其实用“命制”这个词,对于一部分一线教师来说不够准确,我们大多的只是在相关网站或是学科软件上进行试题的整合和重组,并未进行试题的选材、设题、审验。所以,也无谓进行命题。
去年,我们工作室进行了对标研究高考试题的评价体系,其中也触及到试题的命制。假期里,我参与了北京语文相关课题的教辅资料编写工作。负责的是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上册)的期中综合测试卷A/B卷,期末综合测试卷A/B卷的编写任务。参考了负责项目相关老师发的语文编写样张,没有期中和期末试题的样张可供参考。只有单元后的综合素养测评卷,主要从“基本知识与积累”、“文字运用”“名句名篇默写”“古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作文”几个版块进行设计。分值: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基本知识与积累考查成语、语病、语句衔接;文字运用考查语病、语句补写、构思框架图;名句名篇默写考查《春望》《赤壁赋》《登高》;古诗文阅读考查唐诗宋词)(手法、形象)、文言文(实词、内容、翻译、断句);现代文阅读考查实用类文本、文学类文本各一篇;作文考查材料作文。试题的命制旨在学生核心素养的落实,对标课标也是呼应单元相对应的任务群和学业质量水平,也符合考试评价。
接下来对统编教材选择性必修上册及教师用书、《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中国高考评价体系、2020年全国三套试题进行认真的研读,也参阅了相关试题命制的论文、期刊。初期在阅读完相关资料之后,着手进行试题版块设计,设想是对标课标里的任务群和学科素养。模仿样张的综合素养测评卷进行尝试性的创作,但是发现真不是一样容易的事,从选材开始就要注意材料的内容、问题特点、语言表达等等方面,再到设题的语言表达不够凝练、简洁、准确,一番功夫下来,一个题弄了一天多时间,自己又进行做题检测,又发现设题的漏洞。鉴于量大时间短,个人能力有限,只能从学科网和高考真题中搜寻相关试题进行整合。但是,按照素养进行设计版块,为凸显语言运用、阅读、写作素养能力,又要呼应新教材的内容,导致网络上可以搜寻到的试题少之又少。不得不放弃之前的设计版块,模仿高考试题版块重新设计。
根据同步习题对标考点,中高考对标试题设计,期中期末试题设计根据选择性必修上教材内容以及语文课程标准的素养目标及任务群进行选择相关试题进行组合。选择性必修上第一单元属于“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在语文高中课程设计中,必修和选择性必修的最大区别是,前者强调基础性、实践性、综合性,后者在此基础上更强调专题性、研究性、拓展性。因此,更多志向核心素养的思维、审美、文化等目标的培养。更多的是引导学生阅读相关作品和学习其写作手法。第二单元属于中华优秀文化和思辨性阅读这两个任务群,更多指向语言、思维、文化等方面。第三单元属于“外国作家作品研习”任务群,处理这个任务群之外,这个单元教学还对文学阅读与写作、跨文化专题研讨、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任务群有所涉及。从文学体裁上来说,本单元所选的作品都是小说,这就与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密切相关,素养指向阅读、文化、写作。第四单元,逻辑的力量,属于语言任务群,素养指向语言的建构和运用和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教材一一对应课标、考试评价体系之后,进行尝试性的试题选题、整合,最后进行测试、排版。短短几天时间,进行了四套题的整合。虽说不尽人意,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才发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教学漏洞,这些漏洞往往就是学生反复出错的原因。教师教学或是试题讲解过程中,很多时候只是单纯的教而教,未必能够深思试题背后的来源、素养指向、学生能力点。大部分教师认为“术业有专攻”,命题并不属于教学范畴,但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个“所以然”就是教学的盲区。
周老说自己的老师曾说,给学生讲题之前要自己先做一遍,自己错的地方往往也是学生错的地方。反思自己错的地方其实就是自己教学过程中遗漏或者忽略的地方,更应该引起学生的重视。高考要做到全程备考,要紧扣课标,精研体系,深耕教材,落实素养。教师在研究试题时候要有批判精神,并不是答案至上,答案本位,应该要先有自己正确的的思考方向,确定自我的答案再给学生讲解,很多老师会遇到答案牵强,学生发现矛盾点,但是教师无法解答的时候。为避免这种情况,教师要认真做题,读透教材、课标,要敢于讲题,对于参考答案要敢于辩证的思考和修改,要与学生积极讨论交流,才能够达成高效教学,提升教学质量。研究课标、明确素养,研究真题、明确考法,研究知识、明确基础。
高考完,很多老师会说我“猜”到了题。是真的猜到了吗,本来就是教学内容。今年带高三班,初六大家就整齐坐在教室里,提前开学有八段语文课,一节课一个半小时,我一直在想应该教点什么的时候,我看了看学生平时的语文答题卡。文言文和诗歌版块永远是一块短板,认真设计了几种版本的教学计划,最后在二轮文言已经复习结束后再次决定回归教材。复印必修一到必修五的挖空练习,课前布置学生关书先做两到三篇文言挖空练习,然后课堂上半小时点评重点字词、句式、文常,对应教材注释,本着不遗漏一个课本注释,带着学生仔细地过一遍教材文言注释;半小时用来打开教辅,对应文言120个实词、18个虚词、文言句式、通假字、词类活用、文常等进行勾画、批注。然后半小时做高考真题,在真题文言文本上勾画这节课所学知识点,最后落脚在解题方法指导上。进行了四段示范课之后,让学生自主分组分配任务来进行复习任务的落实,其中由学生主导、教师为辅进行教学。入学考试之后,文言文版块的分值有所提升,但是不排除教师每天备课量有所增加。
这是我对回归知识,明确基础的一个尝试,有很多不成熟地方。但是这也是回应了,教师需要做到全程备考,要紧扣课标,精研体系,深耕教材,落实素养,而不是教师“猜”到了题,而应该是教师本该做好学生素养的培养,而不是简单地教学,浮光掠影,做一只只愿停留在井底的“蛙”,而不俯瞰大地的雄鹰。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