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推进群文阅读教学,任重而道远
赵蕾
群文教学,“教师不再一课一课地教,学生不再一课一课地学”。群文教学“有助于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如何更好地开展与推进群文阅读教学,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第一,构建群文是群文阅读教学的关键。
构建群文是考验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环节,就高中统编语文教材而言,似乎一个单元就是一个群,但是一堂课应该如何建构,教学内容如何进行整合?虽然说找到关联点即可构建群文,但是关联点不止一个,选择哪一个关联点来建构群文就是个难点。我认为首先要从学情入手,以学生阅读视角为线索,引领学生“从浅表性阅读中走出来,挖掘深度的认知”,实现深度学习。以高一学段为例,高一是初中学习与高中学习的过度衔接学段,要关注学生的“已知”知识的规整强化巩固,初步形知识成体系。例如《梦想的声音》群文建构,选择《贝多芬百年祭》、《民主斗士闻一多》和《动物故事两则》三篇文章建构群文教学,以表现手法为关联点进行组合,《贝多芬百年祭》的表现手法有对比和比喻,《民主斗士闻一多》的表现手法是细节描写和抒情,《动物故事两则》的表现手法是象征。通过这组群文梳理整合表现手法及其作用,为写作奠定基础。
第二,比较梳理整合是群文阅读教学的方法。
找到关联点构建了群文,通过比较阅读的方法读懂一类文章,在对比阅读中找相同点,教师为学生营造一个对比阅读的情境,让学生有阅读对比的意识,在对比阅读中运用语言文字,增进语文素养,完成语言建构与运用目标,在对比中推进思维机制发展,提高思维品质,完成思维发展与提升,提高思维鉴赏与创造力。例如《项羽何以败给了刘邦》有这样一段课前导入:“同学们,中国历史有一个固定的模式
“成王败冠”,在中国历史上在在失败的人不会做与到英雄的行列,唯独项羽是个例外。通过预习填空,我们知道:项羽出生高贵将门世家年少有为。刘邦一介贫民出生寒门好逸恶劳贪恋酒色轻慢无赖。项羽拥有如此得天独厚的条件,可为何会输给一个近于市井无赖的刘邦呢?果真如他所说是天意吗?”教师让学生从对比中分析刘邦和项羽这两个人物形象,指令明确,课堂推进如行云流水,课堂接近尾声,以这样一个问题引领学生完成任务教学——“在你心目中,项羽和刘邦谁是英雄,为什么”,这个问题激发了学生的表达欲望,学生侃侃而谈,实现了深度阅读认知。
三、前置预习是群文阅读教学有效推进的重要环节。
群文阅读教学是多篇文章的阅读教学,课堂容量大,阅读文本字数多,这就对学生的阅读速度有很高的要求,如何加快阅读速度,如何让学生的阅读快起来,就只能在群问阅读教学中进行有效训练,前置预习环节就显得特别重要。如果没有前置预习,教学就没有文本支撑,学生的课堂学习就是无效的。把阅读的自主权还给学生,以议题的多元探究为线索,凸显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前有效阅读是关键,这就需要设置任务来检验阅读效果。譬如议题《青春》的滋味,完成群文建构的文章是王开林的《青春备忘录》,史铁生的《我二十一岁那年》,梁晓声的《少年初识愁滋味》,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周国平的《失去的岁月》五篇,五位主人公告诉我们青春的滋味五味杂陈。要求学生熟读课文后完成的前置预习是:作者的经历,作者的收获感悟,还要求摘录。不得不说就群文阅读教学而言,教师的功夫在课前,如何设置前置预习题才能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让学生熟悉教材,对文本有初步了解,没有前置预习,课堂推进就会不顺畅。
四、教师牵线搭桥是群文阅读教学的特色。
群文阅读教学要把时间和课堂还给学生,为学生在完成群文阅读教学任务的过程中完成经验积累与知识建构推波助澜,教师在课堂上只是牵线人、搭桥人,教师只需要把人物具体化,只需要为学生设计会有获得感的任务,重视培养学生解决真实情境中复杂问题的能力。例如群文鉴赏语言之美,先秦无名氏《诗经五首(其三)》,周汝昌的《谈笑》,张晓风的《春之怀古》,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节选)》选文语言具有强烈的美感。教师激趣导入“美言几句”,设置任务“整体感知各美其美”,“探究分析美人之美”,“创作表达向美而行”,任务层层推进,让学生动起来,有话可说,有事可做。教师牵线搭桥,学生完成经验积累与知识建构,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
总之,组成群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有深刻的认知,在比较中获得能力与思维方式,教材使用是核心,教材是获得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和思维品质的依托,群文阅读要解决高阶思维,群文阅读教学任重而道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