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文共读,品味散文言语表达——群文阅读教学策略在散文教学中的应用与探究
(2020-11-17 23:55:13)分类: 教学反思、心得及论文 |
群文共读,品味散文言语表达
——群文阅读教学策略在散文教学中的应用与探究
周丽蓉名师工作室
摘要:现当代散文是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个板块。在开展散文教学时,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略散文的文体特征,忽视了学生对个性化表达的品味;目前的散文教学对学生本位关注还不够,教学实施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散文学习需求,散乱地安排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散文教学效果有待提升。面对散文教学现状,急需找到一个解决问题的出口,而群文阅读似乎可以突破目前的散文教学现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目前散文教学碰到的瓶颈。通过借助以专题、比较阅读为主要方式的群文阅读,教师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持,可以帮助学生搭建散文学习的阶梯,开拓散文阅读的空间。
关键字:群文阅读
早在一百年前,梁任公先生就在《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中提到“我主张教学须启发学生自动地在讲堂以外预备,须选文令学生多看,不能篇篇文章讲,须一组一组地讲。……拿一组十篇做一比较。”之后还叙述了具体教学方式。这其实就是如今我们所说的“群文阅读”。当代教育界中提及的“群文阅读”,先是于2007年由台湾教师陈易志以课堂教学的形式呈现,2009年由阅读教育研究专家赵镜中教授提出。2014年开始,在四川省教科所及重庆树人教育研究院大力推广和深化研究下,“群文阅读”渐趋成为语文教学研究的“显学”。其理论内涵被研究者归纳为:在课堂上师生围绕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呈结构化的文本进行集体建构并达成共识的阅读教学过程。这与统编语文教材“1+x”理念深度契合。
现当代散文是学生最常接触到的文体,因其篇幅短小、内容宽泛、贴近生活,学生其实是乐于阅读的。但很多学生往往忽视其文体特征停留在消遣性阅读层面,或是套路答题层面,无法切实把握散文内核,真正品悟散文的魅力所在。一线教师们始终关心着散文教学的内容和方式,以求帮助学生提升其散文鉴赏能力。以往的散文教学中,常常是精讲独立单篇,力求面面俱到,但有时却收效甚微,散点式的教学缺乏系统性,学生的知识网搭建过程遇到了阻碍。因而,构建散文阅读体系,实现从消遣性阅读向提升性、研究性阅读的转变就显得尤为重要。群文阅读不失为一种改善目前散文教学现状、构建散文阅读体系的有效方式。在2017年版的新课标提出了“学习任务群”之后,已经标志着语文学习不再是一个线性的过程,而是一个有系统性的立体的学习空间,内容更为丰富、方式也更为多样、思路也更加开阔。群文阅读积极地响应了“学习任务群”的号召,通过专题阅读、比较阅读的方式引导学生由一篇到多篇、由点到面甚至到体,为学生搭建了立体的阅读空间,将散点聚焦,构建体系。不仅能够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帮助学生提升阅读能力,而且让学生注重文本之间的对比分析,提升思辨能力,从语言、思维、文化、审美等多方面实现与高中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有机融合,切实帮助学生培养和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一、群文共读,引导学生品味散文言语表达
散文的文体特征,在于高度个性化的言语表达。优秀的散文作家,能够捕捉精微的感觉和知觉,能够传达丰富而细腻的人生经验,语言精准贴切。贴近文本,寻求散文独特的语言的滋味,产生情境性的想象和推断,见识作者文字表达的功力,体会言语背后作者的情调,对于学生阅读散文极为重要。“文字里的思想是文学的实质。文学之所以佳胜,正在它们所含的思想。但思想非文字不存,所以可以说,文字就是思想。”透过表面的语言文字,我们可以发掘文学作品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意思、意味,才能进一步获得散文作者独特的情感认知和人生经验。需要注意的是,品味言语表达不应是一个孤立的环节,更不能变成碎片化的环节,不能随意地拿出一些语句就让学生谈。需要巧妙地让学生结合全文语境,不断深入其中,真正贴近语言。品味散文的言语表达,其实就是把握作者言语表达所蕴含的意味,就是仔细领会作者语言表达的功力。不同作者的语言风格正是其散文的独特价值所在,通过群文共读、细读,借助对比阅读的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深刻直接地体味不同作者写作散文的语言风格。教学过程中,可以尝试从句式、修辞、标点、词汇等方面入手开展群文阅读。
二、群文教学设计,为理论到实践搭建桥梁
基于以上的理论和认识基础,笔者试图从学生关于散文言语表达这一学习需求和成长点出发,开展群文阅读教学设计,探讨群文阅读在散文教学中的可行性策略。
“群文共读,品味散文言语表达”教学设计(基于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
(一)议题:散文大家如何说话(散文的言语表达)
(二)选文:朱自清《荷塘月色》、汪曾祺《葡萄月令》、冰心《往事(一)·七》
(三)教学目标:从语言和写法的角度以及作者创造个性的角度更深入的体味朱自清、汪曾祺、冰心的散文的不同语言风格。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自主阅读法、任务驱动法、合作探究法、分析归纳法
(五)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1)
2)
学案任务:理解文章大意,梳理文章的行文结构画出思维导图;选择
2.课堂教学过程:
1)
诵读初感:请
通读三篇文本,对比文章体式
《荷》抒情散文,篇幅较长;《葡》“月令”古代历书文体,简洁明了;
《往》段落短小,分行像诗
2)
不同小组精读不同文章,讨论文章的写法特点,班级范围内分享,其他小组补充,找出文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达成共识:
《荷》相对另外两篇文本更讲究技巧,结构缜密,很精致,比如其中细致写景的部分,多用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将月光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形象化,让人身临其境;
《葡》是三篇文本中最不讲究技巧的,简单中有匠心,按月份来写,多用短句,口语化的语言,让人感到亲切;
《往》和《荷》有相似之处,都很细腻地描绘了荷花,但冰心的个人情绪和景物变化相融,而朱自清更像是专注的欣赏,更为细致而具体,另外《往》篇幅短小,像小诗。
3)
达成共识:
《荷》缩写后少了韵味,中间写景部分缩写后一些传神的动词如“泻、浮、洗、画”被统一化,就失去了原文营造出的幽远、浑圆的意境,而文末的《西州词》和《采莲曲》的内容被删除失去了原文的古韵。
《葡》缩写后像一篇说明文,少了原先的美感,那些活泼俏皮的口语所营造出的轻松氛围也消失了。
《往》缩写后,莲在雨中变化的情态消失了,少了一分清丽,最后的抒情句也没有了意味,不够真挚。
4)
朱自清:语言极为精致,是一个对言语表达要求极高的文人;文中有古韵,温柔婉转,是一个喜欢读古典文学的人;对自然事物的观察极为细致,是一个心思细腻丰富的人;
汪曾祺:平实朴素地记录葡萄种植过程,是一个关心生活的人;语言自然活泼,充满趣味,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
冰心:回忆童年往事,是一个念旧的人;语言清丽,娓娓叙说,是一个温柔的人;从红莲被莲叶保护想到母亲与自己,宣扬母爱,是一个真挚而又充满爱的人。
5)
Eg. 吴组缃《敬悼佩弦先生》、汪明《〈葡萄月令〉遭遇退稿》、阿英《谢冰心小品序》
总结:语言往往是散文煮作家思想情感的再现,作家的性格、经历等等对其语言风格有着极大的影响,通过品析这些作家的散文语言,不仅可以获得审美体验,还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对作家本人以及其情思有所了解。
6)
1)请学生阅读散文《温州的踪迹》,从语言和写法切入,判断这篇文章的作者,并说出理由。
2) 尝试用朱自清、汪曾祺、冰心(三选一)的口吻写一段关于“昆明的雨”的语段。
三、分析群文设计,探寻切实有效的教学策略
通过教学设计和预估,群文阅读教学对于学生品味散文言语表达特点有所助益,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尝试通过几种方式开展群文阅读:首先,基于教材的篇目与议题要求确定选文,选文由不同作家所写,体式上有略微差异,语言风格有同有异;由于文本较多,需要布置学案安排学生提前做到充分预习,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自主朗读文段;课堂上可以请学生诵读不同文本的语段,请其余学生点评并比较朗读同学的语调,然后请学生通读文本对比体式,初步感受文本的语言特点;之后从写法切入,不同小组讨论探究不同文本,归纳对比不同文本在写法上的异同;再通过缩写文本的方式进一步引导学生品味文本语言,进而通过小组讨论根据之前品析出的语言特点推测作者性情,教师补充材料印证推测,提醒学生可以通过作者性格、经历等角度更深入的体味不同作家的语言风格;最后可以通过请学生阅读陌生文本判断作者并说出理由,以及请学生尝试用不同作家的口吻来描写周围的事物,来进行评价,反馈的结果是学生能够把握作者的语言风格,较为准确的判断出文章作者;但在写文段时仅有部分学生能够抓住作者的语言风格作文。通过群文阅读的方式,学生能够更为直观细致地认识到不同作家的不同语言风格,也能够通过实践真正地学会品析文本的言语表达,散文语言教学的效果得以提升。
在思考和实践的过程中,群文阅读教学策略运用与散文教学的优势逐渐凸显,一方面,群文阅读教学给老师和学生提供了开拓视野的机会,消解了原先只读一篇散文所带来的盲点,进而引发学生进一步阅读的兴趣,满足了一个人在生命成长过程中应该获得的一种滋养;另一方面,群文阅读教学引发了师生潜在的思维变化,较原先的单向性更为丰富和多元。笔者结合散文教学现状,基于学生的散文言语表达这一学习需求,提出了群文阅读在散文教学中可尝试的实施方式。但教无定法,众多专家和一线教师都在不断地研究和探索散文教学策略,笔者也仅是众多散文教学探索者中的一个,从教时间尚短,思考可能也还缺乏严密性,只期待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发更多的同行对散文群文阅读策略进行更有体系和实操性的研究和实践。笔者会继续保持谦逊认真的学习态度,积极主动地提高自己的理论和业务水平,期待以后能够有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