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扎实专业、提升境界,一直在路上
——浅谈语文学科专业素养
李文江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说到:“各学科基于学科本质凝练了本学科的核心素养,明确了学生学习该学科课程后应达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而语文教师又如何通过课堂让学生获取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形成正确价值观?核心之一就是教师的素养要落地、扎根。
素养为何?《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平日的修养”。素养的养成并非一日一月之功,它需要日积月累、潜心沉淀、不断学习,才会有该有的修为与修养。晏祥辉老师用专业、扎实的语言文字运用功夫,向我们有力的诠释了专业素养为何。
师父说:“作为语言文字工作者,如何规范的使用各种符号、文字及关于投稿的知识……语文教师一定要把语言知识立起来,这是专业的尊严!只有我们自己做好了,学生才会好”。是的,我们常说语文课堂要让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发生、落实,可我们自己在这些方面的能力又是否过硬?教师多谈责任、奉献,语文教师更是独具情怀,但专业能力不够过硬,又如何让情怀落地、信仰扎根?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必须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素养,我们得在语言和文字上下功夫。窦桂梅老师说:“一手好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这是最基本的要求。”一手好字,才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习得汉字书写笔顺、笔势;一副好口才,才能让学生在语文课上真正感受语文味;一篇好文章,这是思维品质、语言表达的能力,教师有了写好文章的能力,学生才能青出于蓝。此外,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文学理论的基本知识,对各种文体的解读、设计,甚至小到一个标点、一个字的正确使用,都是作为语文教师不可或缺的专业素养,我们得在咬文嚼字上下功夫,不能做个“差不多先生”。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我们语文人的硬功夫,只有我们做好了,才能更好地引导我们学生获取“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的核心素养。
当然,语文不只有工具性,不单以实用为目的,它还兼具人文性,巢宗祺老师认为“在教育上,如果一味偏重实用、追求功利,就会导致人文精神的失落,只能塑造一批精于技能、文化浅薄的工匠。”所以,我们谈素养,而不只是谈专业技能。
除了扎实的专业素养外,语文教师还应具有人文的修养,提升自身境界。王崧舟老师一直主张“诗意语文,更为关怀的是在引领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养成习惯的过程中,启迪其智慧、陶冶其性情、温暖其心灵、充盈其精神,达成生命的自我实现。”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厚植自身学养,坚定爱国主义的信念;我们应在反复涵咏、咀嚼中挖掘人文内涵、人性光辉;我们应既是知识的传播者,又是文化的敬畏者。这样,我们才能通过人格魅力、自身修养,用语文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升华对中华文化的敬畏之情。
现代社会日新月异,课标、考纲顺时修订,教材、版本应运而生,词语、成语顺势而为,字体、标点时时更正。所以,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还需审时度势,不断更新观念,提升专业素养,树立终生学习的信念,正如鲁迅说的“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吴宓教授“像打磨钻石一样打磨自己的课”,是他对课堂的敬畏,对素养的诠释;肖培东老师“我只想浅浅的教语文”,而他的“浅”却是建立在他深厚的专业素养基础之上,才能真正深入浅出;陈日亮先生“我即语文”,用本色教人,“我”的素养的就是语文的素养;窦桂梅老师“用语文的方式教语文”,“用语文教人”,是在真正用语文化人;高万祥老师“语文,我的宗教”,“为现代中国培养读书人口”这又是多么虔敬、质朴的教学信仰……前辈尚且如此,吾辈又岂能止步不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