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对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的一点思考

(2018-07-03 18:55:24)

对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的一点思考

黄爱

2018年的高考已经结束,这两天仔细认真地做完了高考语文全国一、二、三卷,对于试题有了一些浅显的思考。下面想谈谈对论述类文本阅读的一点看法。

2018年语文考试大纲对论述类文本阅读做如下规定:阅读中外论述类文本。了解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论述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达方式。阅读论述类文本,应注重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分析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考查涵盖两个层级:1. 理解B(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2. 分析综合C(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2)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从考纲看,考查范围更广了,“中外论述类文本” ,无疑加大了难度,新增的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更侧重考查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

    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考核近年来正在悄然发生变化。通观近几年来的试题,不难发现变化:侧重于对文章整体信息的理解,而不再是局部的辨析; 侧重于对文章观点的理解,而不再是具体词语、句子意义的辨析; 侧重于考查文章论证思路,看重论证的过程,而不再是简单的对信息进行筛选和整合; 侧重于对学生整体逻辑思维能力的考察,而不再是对信息零散地进行判断和推理。

    分析试题,我们发现述类文本阅读更重视文本内容整体考查了,不再是割裂文章的信息筛选,题目选项不再是较多地照搬原文或对原文稍加改造,也不再纠缠于考查局部的、字面上语词概念内涵的细微差别辨析,而是着眼于繁杂信息的把握、筛选,这样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提高了,这是对学生逻辑思维的整体考查,隐含了一定的能力迁移要求,这种能力迁移要求学生以文本的观点为依据,来判断、理解文章。如果还在沿用之前论述类文本的做题思路,简单地进行信息的比对,那么很多学生是要吃亏的。甚至有的学生连文本都不整体阅读一下,,就急切地把题干和原文进行一一照应、筛选、比对,这样做论述类文本阅读题无疑是缘木求鱼。

    下面结合2018年高考一卷做一个具体分析。一卷考查的是摘编自杨国荣所写《历史试域中的诸子学》中的文本。文本共四段,第一段从狭义以及广义讲述诸子之学的时段;第二段讲述新时代的诸子之学即新子学的内在品格“照着讲”;第三段讲述新子学的内在品格“接着讲”;第四段讲述“照着讲”和“接着讲”的逻辑和现实关系。第一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只要通读了文章,理解了作者观点,就会发现D选项的表述“不同于以往诸子之学,新子学受西方思想影响,脱离了既有思想演进的过程”和原文新子学的品格“接着讲”不符。第二题考查原文论证的手法,只要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论述的脉络,便会发现选项A中“文章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以突出新子学与历史上诸子之学的差异”于文无据,此题就迎刃而解了。第三题根据原文内容对文本中没有出现的内容进行理解和推断。一旦读懂了文章,便会发现 A选项中“在历史上是互相隔膜的”、C选项中“但无助于促进新思想生成”、D选项中“新子学要参与世界文化的发展,就有必要从‘照着讲逐渐过渡到‘接着讲’”和文章观点是相悖的。

    横向比较全国一、二、三卷,论述类文本阅读出题都体现了上述特点,这是一个趋势,也是一个信号,如果我们还停留在比对信息的阅读思路上,这是不行的。此题的解答应该首先整体阅读文本,阅读不能再是功利式的伪阅读、假阅读,不能是为找答案的割裂式阅读。教学中要注意纠正学生的不良阅读习惯,培养学生先读文章、再做题的意识。其次理清文章思路,最好能把文章结构写出,要明白论述的对象是谁,理清作者论述的事实材料(论据),分析作者的论述过程,这可以通过概括文章段落大意、画思维导图等辅助完成,这必须通过学生语文能力的扎实训练来达成,没有捷径可走。再次,细读文本,辨析作者的观点,明确作者态度。确认作者的观点,要能判断某种说法是否符合作者的观点;要能分析作者的观点,包括能分析作者提出某种观点的原因,说明作者提出某种观点的依据。这需要在平时教学中勤加练习。目前高中教学中因为教学时间紧张,往往舍弃论述类文本单元,这样是不利于学生的发展的。

    总之,在平时的教学中切实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应是正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