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评价:提高语文教师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
(2017-06-11 23:04:54)
标签:
365 |
分类: 感悟与感想 |
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曾说过:“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语言口头表达是语文教师最重要、最基本的职业技能。而课堂教学评价又是提高语文老师语言口头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堂教学评价应该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那么,课堂教学评价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课堂教学评价在表扬学生时,要具体指出优点之所在,扩大学生的训练受益面。
“真好!”“你真棒!”“真了不起!”“你的想法有创意!”“你真聪明!”课堂上老师对学生的发言一味给予激励,一概予以充分的肯定,教师成了表扬廉价的批发商。语文老师在激励性评价时要旗帜鲜明地指出学生的朗读、发言、文字表达等方面“好”“棒”“有创意”在哪些方面,做到评价有序、评价有物、评价有理、评价有情,这样既能让当事人尝到成功的喜悦再接再厉,更能指导其他学生有针对性学习、继而超越发言人。
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教《我爱故乡的杨梅》时,请一个学生朗读课文,让其他学生边听边想象情节。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仿佛把大家带入了果实累累的果园。这个学生读完后,于老师看了看全班同学,煞有介事地说:“这位同学读得多好,张三同学听得都入了神。我发现他在边看边听的过程中,使劲咽过两次口水。”同学们心领神会,哈哈大笑。于老师接着说:“课文中描写的事物,肯定在他的头脑中变成了一幅鲜明生动的画面。我断定,他仿佛看到了那红得几乎发黑的杨梅,仿佛看到了作者大吃杨梅的情景,仿佛看到了那诱人的杨梅果正摇摇摆摆地朝他走来,于是才不由得流出了‘哈喇子’……”
于老师用幽默的语言进行课堂评价,既肯定了那位同学精彩的朗读,又借助听课同学的表现,引导学生学会了一种重要的读书方法——“边读边想象,把抽象的文字还原为生动的画面”,学生一辈子受益匪浅、终生难忘。
我的学生朗读《白杨礼赞》第5段:“……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我由衷表扬学生:你们在朗读中洋溢着对倔强挺立、不折不挠的白杨树的赞美之情,在朗读中品味了作者描写白杨树的层次感和白杨树的拔节生长感,在朗读中感受到一株株小白杨树正迎风矗立在每个人心田。在全班最后一遍齐读第5段结束时,我脱口添加了“让西北风来得更猛烈些吧”的豪言壮语,师生脸庞上写满了“表扬与被表扬”后的会心笑意。
二.课堂教学评价在指出学生不足时,要引导学生正视缺点,找到改正的方向以及提升的措施。
如:讲授高尔基的《海燕》一课,一个学生朗读:“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它叫喊着,——就在这鸟儿勇敢的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欢乐。在这叫喊声里——充满着对暴风雨的渴望!在这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愤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和胜利的信心。”这位学生朗读很平淡,眼前浮现的是一只有气无力、悠闲舒适、漫无生活目标的海燕,与原文的语境格格不入。我这样点评:“同学们,这只海燕在苍茫的大海上肯定飞累了,没有力气了!估计很久没有吃东西了吧!”我顺势引导该生:“你认为这是一只怎样的海燕?”学生怯怯地说:“勇敢……”我趁热打铁:“同学们,有谁能帮帮这位同学,飞在苍茫的大海上的海燕是一只怎样的海燕呢?”同学们讨论得出:这是一只动作敏捷、身姿矫健、自信热情、不向眼前困难低头的海燕……最后,在同学们的评价纠正中,这位同学第四次朗读了这个语段,该学生朗读语气和表情有了明显的变化,同时对于全班学生,这种引导启发式的评价也是一次生长性的学习。
学生是一种学习资源,教师要充分利用这种丰富的学习资源。语文老师在教学中把评价权利适度下放,提倡学生自己给自己评价以及同学之间的相互评价,这样既关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注重了学生的潜力发展,更真正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三.课堂教学评价在适时适度介入时,要注重前后勾连,既总结上一个教学环节的内容,又推进下一个教学内容的发展。
课堂评价是提高语文教师口头表达能力的途径之一。每位一线语文教师都是力争以自己精湛的语言艺术,创设出一个个优化的“教育、教学”氛围。我们在平时教学中、在听课提高现场学习力的过程中,以及在阅读名师评课的理论书籍中,要注意留心自己和其他教师的课堂评价,不断研究和积累课堂评价语言。同时,通过反复观看自己的教学实录,不断打磨锤炼自己的课堂评价语言,日积月累,不断提高口头语言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