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课堂教学评价:提高语文教师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

(2017-06-11 23:04:54)
标签:

365

分类: 感悟与感想

 

     课堂教学评价:提高语文教师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

    刘四平

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曾说过:“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语言口头表达是语文教师最重要、最基本的职业技能。而课堂教学评价又是提高语文老师语言口头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堂教学评价应该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那么,课堂教学评价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课堂教学评价在表扬学生时,要具体指出优点之所在,扩大学生的训练受益面。

“真好!”“你真棒!”“真了不起!”“你的想法有创意!”“你真聪明!”课堂上老师对学生的发言一味给予激励,一概予以充分的肯定,教师成了表扬廉价的批发商。语文老师在激励性评价时要旗帜鲜明地指出学生的朗读、发言、文字表达等方面“好”“棒”“有创意”在哪些方面,做到评价有序、评价有物、评价有理、评价有情,这样既能让当事人尝到成功的喜悦再接再厉,更能指导其他学生有针对性学习、继而超越发言人。 

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教《我爱故乡的杨梅》时,请一个学生朗读课文,让其他学生边听边想象情节。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仿佛把大家带入了果实累累的果园。这个学生读完后,于老师看了看全班同学,煞有介事地说:“这位同学读得多好,张三同学听得都入了神。我发现他在边看边听的过程中,使劲咽过两次口水。”同学们心领神会,哈哈大笑。于老师接着说:“课文中描写的事物,肯定在他的头脑中变成了一幅鲜明生动的画面。我断定,他仿佛看到了那红得几乎发黑的杨梅,仿佛看到了作者大吃杨梅的情景,仿佛看到了那诱人的杨梅果正摇摇摆摆地朝他走来,于是才不由得流出了‘哈喇子’……”

于老师用幽默的语言进行课堂评价,既肯定了那位同学精彩的朗读,又借助听课同学的表现,引导学生学会了一种重要的读书方法——“边读边想象,把抽象的文字还原为生动的画面”,学生一辈子受益匪浅、终生难忘。

我的学生朗读《白杨礼赞》第5段:“……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我由衷表扬学生:你们在朗读中洋溢着对倔强挺立、不折不挠的白杨树的赞美之情,在朗读中品味了作者描写白杨树的层次感和白杨树的拔节生长感,在朗读中感受到一株株小白杨树正迎风矗立在每个人心田。在全班最后一遍齐读第5段结束时,我脱口添加了“让西北风来得更猛烈些吧”的豪言壮语,师生脸庞上写满了“表扬与被表扬”后的会心笑意。

二.课堂教学评价在指出学生不足时,要引导学生正视缺点,找到改正的方向以及提升的措施。

如:讲授高尔基的《海燕》一课,一个学生朗读:“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它叫喊着,——就在这鸟儿勇敢的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欢乐。在这叫喊声里——充满着对暴风雨的渴望!在这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愤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和胜利的信心。”这位学生朗读很平淡,眼前浮现的是一只有气无力、悠闲舒适、漫无生活目标的海燕,与原文的语境格格不入。我这样点评:“同学们,这只海燕在苍茫的大海上肯定飞累了,没有力气了!估计很久没有吃东西了吧!”我顺势引导该生:“你认为这是一只怎样的海燕?”学生怯怯地说:“勇敢……”我趁热打铁:“同学们,有谁能帮帮这位同学,飞在苍茫的大海上的海燕是一只怎样的海燕呢?”同学们讨论得出:这是一只动作敏捷、身姿矫健、自信热情、不向眼前困难低头的海燕……最后,在同学们的评价纠正中,这位同学第四次朗读了这个语段,该学生朗读语气和表情有了明显的变化,同时对于全班学生,这种引导启发式的评价也是一次生长性的学习。

学生是一种学习资源,教师要充分利用这种丰富的学习资源。语文老师在教学中把评价权利适度下放,提倡学生自己给自己评价以及同学之间的相互评价,这样既关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注重了学生的潜力发展,更真正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三.课堂教学评价在适时适度介入时,要注重前后勾连,既总结上一个教学环节的内容,又推进下一个教学内容的发展。

    师傅周丽蓉老师在教授《涉江采芙蓉》时的教学流程是:解读意象——品味意境——感知情绪流转。师傅提出问题:哪一句诗最能带动你的想象?要求学生做一个简单的交流。同学们畅所欲言,课堂上学生由诗句生发的想象画面异彩纷呈。师傅的课堂评价是:读古诗,尤其是中国古诗,想象是非常必要。想象不能空想,而要找一个具体的点来依托。把这句话记下来:意象是解读诗歌的钥匙。我们回忆一下:第一个同学谈到了长路,后面有人谈到了远道,再后来说到了江,这些都是意象。在诗歌的学习中,意象非常关键。根据诗歌开展想象,意象就成了想象的载体。我们一起沉入这首诗当中,来一起找找:这首诗里出现了哪些意象?把它们圈出来。师傅的课堂评价,既干脆利落结束了学生想象的探索,又顺势向“解读意象”深处漫溯。

    我在教学《核舟记》第二课时,抛出主问题:王叔远的奇巧在核舟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大家带上你们的慧眼去发现其中的奇巧吧!学生徜徉在字里行间寻寻觅觅:核舟不满一寸,雕刻了八样物品,如“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核舟上面还雕刻了“对联、题名并篆文”共34个字;这些物品和文字并非杂乱无章,而是围绕“大苏泛赤壁”的主题精心安排;大苏坐在三人中间,“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神情专注,心无旁骛。“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说明所用的原材料体积很小,而表现的范围极广,可见王叔远有多方面的成就;“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说明王叔远充分利用材料,构思精巧,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同学们精彩发现不断,讨论热情不减。我赶紧进行课堂教学评价:同学们的发现很奇特,分别从雕刻的物品、核舟的主题、人物就坐的位置和姿势、雕刻节省人力物力等方面进行了探讨,真的是“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现有奇巧人曰五班全体同学也”,请问作者魏学洢是否也有“奇巧”写作技艺呢?教学环节在我的“奇巧”评价下自然而然过渡到对文章写作技法的探讨,悄无痕迹!最后我布置家庭作业的过渡语是:王叔远的奇巧与魏学洢的奇巧各有千秋,相得益彰。同学们,母亲节将至,能否学习王叔远“奇巧”的技艺制作一份礼物赠送给母亲呢?能否学习魏学洢的“奇巧”向母亲介绍这份珍贵的礼物呢?完美实现了读写共生,以写促读的教学内容。

课堂评价是提高语文教师口头表达能力的途径之一。每位一线语文教师都是力争以自己精湛的语言艺术,创设出一个个优化的“教育、教学”氛围。我们在平时教学中、在听课提高现场学习力的过程中,以及在阅读名师评课的理论书籍中,要注意留心自己和其他教师的课堂评价,不断研究和积累课堂评价语言。同时,通过反复观看自己的教学实录,不断打磨锤炼自己的课堂评价语言,日积月累,不断提高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