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群文阅读”之教学目标设定与教学过程的达成
(2017-01-06 23:36:22)
标签:
教育 |
分类: 听课与评课 |
----2016.12.21日听朱强老师与申容老师《项脊轩志》群文阅读
一、文言文“群文阅读"教学目标的设定。
文言文“群阅读"教学目标的设定是个艰难的过程。
文言文的文本特质决定了“文言文阅读教学重在语言文字形式,而不在其思想内容,但又不能脱离其思想内容。"
“文言文的群文阅读教学"也应落在语言文字的形式上。只有让学生感知这一篇的语言文字形式,才能举一反三以这篇的语言形式去激活读更多此类文章的目的。
从单元目标“文无定格,贵在鲜活"入手。
朱强老师教学《项脊轩志》的群文阅读,设定的教学目标是:最真挚的情感,在最平实的细节中。目标设定简单浅显,一目了然。
从教学目标中就能明析的知道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就是要带领学生学习“最平实的细节表达,通过平实的细节表达感悟这种语言形式传达出的最真挚的情感"。
二、教学过程的达成。
一问:归有光写这篇文章最想让谁读到?
生:写给去逝的人。
二问:去逝的人既然看不到,作者为什么还要写?
生:表达情思。抒发情感。
这样非常巧妙的引到要突破的教学目标:
“最真挚的情感”的抒发上来。
三问:怀念亲人的文字落脚点在哪些地方?这样就巧妙的引到教学的深度目标语言形式上去了。
四问:情感是怎么表达的?
具体朗读品析了:
(为什么用“叩"而不用“敲"?
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然后达成这组群文阅读的抓手:最真挚最切肤的情感,往往就在最平实的生活细节中。
以此为抓手引导学生阅读《祭妹文》和《合欢树》。
四个问题指向非常准确且层层递进,一步步把学生引向教学的深处,语言形式的品析学习细致到位,教学的过程清晰明了,很好的达成了教学目标。遗憾的是因为时间的关系,语言形式的品析停留在“点”上没有铺开来形式面,因而,抓“鲜活”的语言形式时就有些力不从心了。
申容老师的《项脊轩志》的群阅读选的另一篇文是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老师引导出:失意时亲情的挚爱可以慰藉自己的心灵,使自己温暖走下去,迁移到《祭十二郎文》等篇章也有这样的特点。
申容老师抓的“失意的慰藉”这个点非常鲜活,令人耳目新。群文阅读本身对于学生难度很大,申容老师选的又是跨文本的群文阅读,难度就更大了。申容老师扎扎实实带着学生落实巩固了文言基础知识,再带领学生走进文本,与学生一起品析。
一问:从归有光写的四位女性中,请选其中一个,边读边想象具体的情景,找相关细节,分别说说归有光对她的感情?
一问设问也直指文章的细节和情感,抓得很准。
通过文章叙写的四位女性语言的品析过渡到二问:归有光为什么要这样讴歌女性?女性真的是半边天吗?
三问: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有亲情吗?
生:“小轩窗,正梳妆”的细节体现了感情,寄托了哀思。
这位聪明的同学帮了申老师一把,申老师就顺势讲了
三问:失意时亲情的挚爱温暖自己走下去,这是一种失意的寄托,这样的诗还有吗?这一问问得更直接一些,和前面品析的四位女性带来的慰藉衔接起来,学生可能更容易理解,改为:男性失意时,在女性(母亲、妻子或其他女性)那里获得了失意时慰藉和寄托,这样的诗还有吗?
生:《钗头凤》陆游与唐婉的故事。
《古诗十九首》等等。
但“失意时的慰藉”这一选点,似乎没有办法打通这组不同文体的文脉,从而使整个教学过程煞费周折。教学目标似乎也很难达成。
师傅(周丽蓉老师)在评课时谈到:学生与老师都要进入文本,老师与作者共情,学生才能与作者共情。老师的教学目标设定要与学生的学习能力增长点碰在一起,这样的教学目标设定下的教学内容才能引导学生去体会感受一种阅读方法和阅读能力,从而变成学生自己的能力和方法。
同时也指出了“群文阅读"的教学目标设定时一定要领悟单元目标和文本特质,注重语言形式的建构,不能贪多求全,而是要以一个点为抓手落实到位。
同时也语重心长与我们学员指出做一个语文老师:
1、“走心”的教学很重要。
2、清晰的设问很重要。
3、表达的准确典雅很重要。
4、时时想“为什么教?”“你想教什么?"“学生需要学什么?"
师傅(周丽蓉老师)的话点醒了在群文阅读教学路上两眼一摸眼什么都不知道的我,“群文阅读”,努去啃的硬骨头,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