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文阅读的教学目的
(2016-12-27 16:32:19)分类: 听课与评课 |
听完今天的两节课后,我最大的感触是:通过群文阅读,我们到底是要培养学生什么样的能力?学生在学习完之后,能否明白自己要干什么?学生要和老师达到怎样的共识?
《项脊轩志》是一篇十分感人的古代散文,在那些不经意的琐事细节中流淌着涓涓深情,自己教时也是情深意切。也记得看过郝澍师姐的一篇分析文章,其中对母亲以指叩门,隔门问“儿寒乎,欲食乎”的细节分析尤为精妙,由此更对这篇文章充满了喜爱。拿出一节课细细品这些细节尤嫌不够,现在还要加上“群文阅读”,真真考量授课老师的教学能力。要完成这个教学任务,势必只能则其一二,抓出与其他文章共同的点来进行。
群文阅读,于教师都是一个相对陌生的概念,对学生而言,更是不能领会其中要义。教学目标是教师设定的,培养学生什么能力也是教师自己主观的认定。其实作为“听众”的学生,是否就一定知道老师通过这节课想让我们掌握什么,提升什么呢?我们并没有很明确的把这些教学目标展示给学生看,学生其实也很少会去反思自己究竟得到了什么?就如师傅所说,我们备课都是以教师自我为出发点,而不是关注学生能力的增长点,是关注我们自己如何讲的精彩,还是关注学生通过学习和体会获得了经验?学生必须要通过教师这座桥才能与文本产生共情。而这种共情的获得,除了从情感上感染打动学生,实现文本的审美情感价值,更应从方法上引领学生,使学生通过学习此篇能迁移阅读欣赏学习其他相似篇目。
朱强老师此节课的教学目的和对学生能力的定位应是通过寻找文中琐事细节,体悟细品其中寄托的真挚深沉感情,这是一个很明确的主题。从顾“逝者、妹妹、母亲之影”切入,让学生说说哪一幕让自己最有感触。学生有话可说,课堂较为活跃。但遗憾之处在于收束全节课时应该有一个提问:学习完这三篇文章,你觉得阅读这样深情动人的叙事性古代散文应该从什么切入,关注文章的什么?学生肯定可以回答出“关注细节琐事”,有了这句话,其实就是在学生心中打了一个结,让他明白今后在阅读此类文章时应该有怎样的一个“抓手”,学生能力也就通过这个“抓手”得以提升了。文本的“迁移”得以实现。还有一点设想就是,所选三篇文章内涵容量都很大,一节课浅浅而过,学生其实是没有完全把握的,我觉得可以在课后再加一个作业,让学生自由选择三篇中的一篇,用寻找品析“细节”的方式深入赏析文本,并分组讨论交流。避免让《祭妹文》和《合欢树》这样同样优美的文章只是作为《项脊轩志》的陪衬出现。
申容老师的设计也是匠心独具,也从“四位女性的相关细节”入手,分析细节中蕴含的情感,并辅以阅读材料,引导学生明白在悲喜之外家族矛盾、个人际遇的沉痛之情。并通过《江城子》的阅读,引导学生明白反复讴歌亲情是为了寻找精神支柱和慰藉,有力拓宽了学生的认知视野。设计很有深度。但群文阅读的特点不算突出。整堂课的设计重心也落在了赏析文本的情感审美价值上,但对于方法的把握缺乏总结。可以在全文总结时加上“阅读此类文章,要挖掘其中深沉之处,应学会查找阅读相关背景资料,知人论世。看出简单情感背后蕴藏的深意”。这样的总结也是一个抓手,可以提升学生利用背景资料解读文本的能力。
总之,群文阅读的内容不同,主题和话题的设定也不一样,教学方法也各有侧重。但无论怎样设计教学,都应有一种意识:即通过这节课的群文阅读教学,我首先要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群文阅读,其次通过这一类文章的学习,学生是否能够学会读类似文章的方法,提升了某个方面的语文学习能力,形成了知识的迁移。我们不能带领学生读每一篇文章,但我们就是在用这一类文本在做示范,群文之间是互相验证的关系,大阅读时代已经到来。读书能力的提升刻不容缓。
还有一点感触是关于群文阅读的选材,我们觉得一节课读两三篇文章很难完成,尽管事先做过预习,但效果一定是有折扣的。那天师傅在评课时提到一句“可找学过的课文,例如《陈情表》中语言的鲜活”一下点亮了我。我们其实完全可以选择学生学过的文章来做群文阅读的素材,这样就可以引导学生用读“这一篇”的方法来验证学过的课后,不仅促进了学生对已学文本的再认识,更能在熟悉文本的基础上验证方法,夯实能力。
群文阅读,慢慢摸索,已有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慢慢浮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