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品格》读书笔记
(2016-11-26 23:15:33)
“何谓‘中国的品格’?我想是根植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是中华文明所打造出的一种特有的品质。本书讲的就是中国文化的基本脉络和基本精神,读者可以从中体悟什么是‘中国的品格’”。初看本书的题目,就被这高大上的题目吸引了,直至翻开书序“再版赘言”才了解本书的内容。当然并不失望,毕竟看和中国文化相关的专著已经是很久远的事了,平时读到的都是碎片化的阅读。这样的阅读不仅可以提高个人修养,对我的古诗文教学可以是一个很好的补充。
作者是北京大学哲学系的教授楼宇烈先生(1934年生),四川人民出版社2515年4月第一版。全书共八篇,第一篇中国文化的百年沉浮,第二篇中国传统文化的品格:人文精神,第三篇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源性典籍,第四篇儒家与中国文化,第五篇道家与中国文化,第六篇佛教与中国文化,第七篇中国文化的艺术精神,第八篇中医与中国文化。
第一篇中国文化的百年沉浮,在“路在何方”的“欲灭人之国,必先灭其史”中,作者反复地在强调“越具有民族性的文化,就越具有世界意义”。作者写道“文化是历史的载体,语言文字又是文化的载体”,“龚自珍在研究春秋战国历史的时候,从中总结了一套经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欲灭人之国,必先灭其史’······一个不认同本国文化、文字和历史的人,你让他爱国,他爱得起来吗?······我们现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我认为最核心的问题就是要认同我们自己的文化。”接着作者举了韩国、朝鲜为例,它们因为民族情结很深,所以就废除了汉字,结果害得现在韩国和朝鲜的年轻人都读不了古代文献。而土耳其的尴尬境地,形式上要走西方,内心却又深受伊斯兰文化的影响,努力了几十年欧盟也没有接纳它。而伊斯兰世界,把它看成是亵渎了神的国家,坚决拒绝了它·····这些反面例子,很好的证明了作者的观点。
现在当我看到这一段时,更加笃定了我自己的反思,特别是在研究生课程的学习中,越来越觉得,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继承,才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