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的品格》读书笔记

(2016-11-26 23:15:33)

 20167月   和志茹

“何谓‘中国的品格’?我想是根植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是中华文明所打造出的一种特有的品质。本书讲的就是中国文化的基本脉络和基本精神,读者可以从中体悟什么是‘中国的品格’”。初看本书的题目,就被这高大上的题目吸引了,直至翻开书序“再版赘言”才了解本书的内容。当然并不失望,毕竟看和中国文化相关的专著已经是很久远的事了,平时读到的都是碎片化的阅读。这样的阅读不仅可以提高个人修养,对我的古诗文教学可以是一个很好的补充。

作者是北京大学哲学系的教授楼宇烈先生(1934年生),四川人民出版社25154月第一版。全书共八篇,第一篇中国文化的百年沉浮,第二篇中国传统文化的品格:人文精神,第三篇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源性典籍,第四篇儒家与中国文化,第五篇道家与中国文化,第六篇佛教与中国文化,第七篇中国文化的艺术精神,第八篇中医与中国文化。

第一篇中国文化的百年沉浮,在“路在何方”的“欲灭人之国,必先灭其史”中,作者反复地在强调“越具有民族性的文化,就越具有世界意义”。作者写道“文化是历史的载体,语言文字又是文化的载体”,“龚自珍在研究春秋战国历史的时候,从中总结了一套经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欲灭人之国,必先灭其史’······一个不认同本国文化、文字和历史的人,你让他爱国,他爱得起来吗?······我们现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我认为最核心的问题就是要认同我们自己的文化。”接着作者举了韩国、朝鲜为例,它们因为民族情结很深,所以就废除了汉字,结果害得现在韩国和朝鲜的年轻人都读不了古代文献。而土耳其的尴尬境地,形式上要走西方,内心却又深受伊斯兰文化的影响,努力了几十年欧盟也没有接纳它。而伊斯兰世界,把它看成是亵渎了神的国家,坚决拒绝了它·····这些反面例子,很好的证明了作者的观点。

 而作者在“内忧与外患”中说到“当我们在生活中吧这些传统习俗都破除后,现在要重新建立起这种习俗是相当困难的······尽管我们现在不断呼吁,很多人也在以实际行动致力恢复传统习俗,比如现在有很多人提倡儿童读经,还有很多人则像我这样,在讲我们传统文化中的一些优秀的东西。但是从整体上看,目前社会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理解还是在不断地衰减。”读到这一段时,让我不禁联想到我的教学。比如,苏教版初中语文的八年级有一个单元就是专门讲民俗风情的。还记得有一次,去参加市级的教学竞赛,讲的是《端午日》,讲完课后,自我感觉十分良好,教师个人素质的展示、学生的语文活动、学生的能力成长等貌似都在45分钟的课堂上得到了体现,可是最后却只得了二等奖。当时心里就一直在反思,关于民俗中透露出的齐心协力,关于民俗中的传统文化没有去深入。

现在当我看到这一段时,更加笃定了我自己的反思,特别是在研究生课程的学习中,越来越觉得,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继承,才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