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月迹》评课

(2016-03-25 17:42:22)
分类: 听课与评课

《月迹》评课

黄爱

2016323下午,在滇池中学二楼多媒体教室,昆三中骨干教师孙璐老师与云南省周丽蓉名师工作室的杨婧洪老师同课异构《月迹》,孙璐老师从课文中“奶奶”这一人物形象切入,通过品读奶奶的话串起文章,引领学生寻月、品月、写月,从“月迹”到“心迹”挖掘文章主旨。杨婧洪老师从学生学过的古诗词入手,用怀古寻月切入,利用初读月迹、美读月迹、赏读月语、童心写月等步骤完成全文教学,环环紧扣。

两位教师教学设计各有特色,对教学内容作出角度不同的设计,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落实自己设定的目标和内容,并展现了教师的独特风格。两位教师都注重对学生朗读、写作能力的培养,切入的点也各有精妙,都希望牵一发而动全身,利用找到的教学支点解决全文。

听完课,反观自己的教学,有这样的两点思考:一、如何在教学中确定合适的教学支点。教学支点其实就是教学的内容和要达到的目标,支点应贴合学生和教学的实际。《月迹》是贾平凹的散文,贾平凹的散文好读不好教,这篇文章他表现一种静虚的禅境,从文字的角度讲,学生处处读得懂,可是,却又有很多东西道不明。那么,教什么呢?对于初一的孩子,我觉得把月迹到心迹的主旨深化作为课堂的支点并不是一个最好的选择。《月迹》是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童年趣事”,本单元的写作要求是“记事写人线索清楚”,观月赏月是我们常有的举动,它为什么是一件“趣事”呢?这个“趣”体现在哪里?作者是怎样把这件趣事交代清楚的,把这场饶有情趣的寻月活动讲解清楚,那这样教学的支点会不会更贴近学生的实际一些,目标也更集中一些。

其次,对文章主题、主旨的认知教师历来是强势的一方,教参上说这篇文章贾平凹通过山村儿童追月迹的故事,体现了中秋月夜的淡雅,说明童心创造力的高超,也告诉人们,人人都可以拥有美,美属于每一个人。而这些东西对于初一的孩子来说,太深太难,我们教师迫不及待地把结论塞给孩子,甚至等不及孩子表述就把想教的说出来。那么,不是自然生成,孩子又能体悟多少?有时教师不能固化于自己的成见,而应顺应学生的创见,基于学情起点,从学生感兴趣的地方、学生易忽略的地方随机创生一定的教学内容,而不一定非得把教学引发到自己的设计上。如果仅只把文章当作一场小小的饶有趣味的寻月活动,姑且不管孩子从中习得什么,感悟到什么,就只让他们认真仔细地贴近文字,沉浸到这样一次追寻月迹的活动中,只品味那月之境界,尊重每个孩子的感悟,而并非每一个人都要理解“人人都可以拥有美,美属于每一个人”。只要孩子们能感受到月光、月意,感受到生活中的趣与美,又何尝不是一种成功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