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陈宏老师的示范课《当仁不让于师》有感
郝澍
2013年4月17日,在昆三中的呈贡校区,我有幸观摩了陈宏老师上的骨干教师示范课《当仁不让于师》。深受启发,在此谈谈我的感想。
《当仁不让于师》是高中选修教材《先秦诸子选读》中的一篇课文。进入课程改革以来,如何进行选修教材的教学,选修教材和必修教材在教学上应该有什么不同,一直是一个讨论的焦点。陈老师的这堂课,对于这一点做出了很好的诠释。在这一课的教学中,陈老师没有局限于文言文常规的字词教学和理解翻译,而是着眼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拓开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陈老师在这一课中引导学生通过《论语》中的语录,来认识孔子与学生的关系,进而深入地了解孔子的为人与思想。在教学过程中,陈老师引入了许多教材中没有的课外语录,将这些语录和课内的文本结合,进行辨证的思考,既扩开了学生阅读的广度,又加深了学生阅读的深度。在这样的教学中,选修课和必修课就有了显著的不同,选修课的任务不是仅仅止于基础语文知识的教学,更要关注学生的思维品质的提升,学生阅读面的扩大,引导学生对某些文学问题进行广泛和深入的思考。
为了能在四十分钟内扩大教学的容量,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课堂的效率,陈老师对教材进行了重新聚焦和整合。根据文本内容,陈老师设计了这样两个研读角度,一是孔子是怎样对待学生的,二是学生是怎样对待孔子的。这两个研读角度的设计非常精妙,有四两拨千斤的功效。中国的哲学著作看上去大多比较散漫,没有明显的逻辑体系,其中的内在联系,需要读者自己去融会贯通。《论语》在字面上对学生来说没有太大的障碍,但许多语录乍一看是孤立的,它们共同构成了儒家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其中的内在联系就是学生的难点。陈老师一上课就把这两个研读角度提供给学生,让学生的阅读从混沌变得敏锐,让看似散漫的语录有了焦点,思维的箭有了靶子。教材所选语录的内容和编排顺序还不能很好地支持老师的教学设想,因此,陈老师对教材的内容和编排顺序都做出了有针对性的调整,智慧的整合,使阅读的效率提高了,阅读的质量也提高了。
一个好的教学设想的落实,离不开贴合教学设想的有效提问。在第十三则语录中,有“哭”和“恸”二字,陈老师敏锐地针对这两个字提问,“哭”和“恸”有什么不同?由此学生感受到了孔子的巨大悲痛。进而陈老师引入了孔子在妻子儿子死时都没有如此悲伤的背景故事,引导学生去想,颜回有何特别之处。这样的提问,抓住了学生见而未见的关键,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口,让学生的思维之水滚滚而出,有效地推动了课堂教学,推动了学生思考。
陈老师的这堂课,是灵动的、开放的、高效的课堂教学典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