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主脑·脱窠臼·密针线·减头绪
——由《松树金龟子》教学设计透视科学小品文教学内容的确定策略
何亚军
“戒讽刺、立主脑、脱窠臼、密针线、减头绪、戒荒唐、审虚实”这七个问题,是李渔在《闲情偶记·词曲部》中论及“结构第一”时提到的。它针对戏曲创作前的整体构思,涉及戏曲组织结构、选材、立意、虚实等。借鉴李渔戏曲“三字经”的精辟论述进而确定科学小品文阅读教学内容,极富实践价值。
下面结合《松树金龟子》(苏教版七下第四单元)一课教学设计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立主脑——教学内容的确定依据:基于文体特征、作者立场、语言实践的统一
阅读教学是师生与文本、教材编者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内容的确定,必须关注单元教学目标(编者意图)与文本本身教学价值的结合。本单元主题为“动物世界”,选辑了一组有关动物的科学小品文。基于文本特征(科学小品)、作者立场(科学与人文融合)、语言实践(对话平台)的融合,从三个方面确立教学的核心内容:
◎把握科学小品的文体特征,在说明中兼用文艺笔调;
◎认识法布尔观察的独特性,感受法布尔的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
◎品味语言的准确性和形象性,体会文本“科学与诗的完美结合”的特色。
1.文体特征:兼及科学小品具有的科学性与文学性
不同的语言类型表现在文本上,呈现为以“科学文本”与“文学文本”为两极的复杂多样的文本世界。阅读理解的“适切”,在于找准文本的那个“点”,以“点”定“向”。本文在说明中兼用文艺的笔调,融合作者科学观察成果和人生感悟,既有细腻准确的说明文字,更渗透了主观情感的诗意叙述。因此,切不可仅仅按照说明文的文体特征设计教学,在说明对象特征、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的特色等方面兜圈子,如此注重理性逻辑的概括和归纳,文本丰盈的诗意会流失殆尽。
2.作者立场:敬畏生命,以人性观照虫性
《昆虫记》不仅是一部研究昆虫的科学巨著,同时也是一部讴歌生命的宏伟诗篇,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法布尔的独特之处在于并不局限于仅仅真实地记录下昆虫的生活,而是以人性观照虫性,昆虫的本能、习性、劳动、婚恋、繁衍和死亡无不渗透着人文关怀,并以虫性反观社会人生,睿智的哲思跃然纸上。全文充满了对生命的关爱之情,充满了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正是这种对于生命的尊重与热爱的敬畏之情,给这部科学著作注入了灵魂。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目的不仅仅在于了解松树金龟子的一般生活习性,而在于唤醒学生尊重生命、关爱生命、敬畏生命的意识,从而感受法布尔执著追求的科学精神和博大温馨的人文情怀。
如果这种精神能够唤起了我们关爱生我养我的大自然、敬畏生命哪怕是微小如昆虫的生命,我们的世界将会充满爱,我们的家园将会变得更美好;如果这种精神能够策励我们的学子耐住清贫和寂寞,在大师收获过的田野里耕耘,他将拾到价值连城的麦穗,其功德将善莫大焉。
3.语言实践在语言品析中提升语文素养
《昆虫记》被认为是“科学与诗的完美结合”,这部描写微小的昆虫的书成为人类获得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的鸿篇巨制。在文本解读时,应从语言的生动性和准确性领略其诗意和科学品格。语言的生动形象,一是体现在拟人化的表现手法的运用,二是渗透在作者笔下浓郁抒情色彩的叙述中,文字画面感强,充满情趣。语言的准确性则体现在一些修饰、限制词语的选用,以及善于运用表现力强的一系列动词说明松树金龟子的生态特征。
二、脱窠臼——教学内容的组织原则:在突破常规与遵循常识之间求得平衡
本课教学流程图大致如下:
环节
|
学习目标
|
教学内容
|
学法指南
|
整体感知
|
信息筛选,梳理文本结构
|
听写词语,用相关词语组成一段话。
根据听写词语梳理金龟子生活习性。
概括信息并列出本文的结构提纲。
|
默写词语,同桌互改。
概括内容,作补充或修改。
读课文列提纲,小组展示。
|
文本细读
|
认识“难以效法的观察家”的独特之处
|
研读题注,明确对法布尔的评价。
讨论:为什么说法布尔是一个“难以效法的观察家”?
|
细读文本,结合具体语句阐述。结合链接材料探究阅读。
|
语言赏析
|
品味“科学与诗的完美结合”的语言特色
|
赏析语言的准确性。
赏析语言的生动性。
|
研讨示例,合作交流。
结合评论赏析、诵读。
|
拓展研究
|
由法布尔简历感受其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
|
链接材料,展示法布尔人生简历。
模拟诺贝尔奖委员会为法布尔写一段颁奖词。
|
探究阅读,交流发现。
写作颁奖词,小组交流展示。
|
教学内容的组织遵循了阅读教学的常规:写什么(整体感知、文本细读)——怎么写(语言赏析)——为什么这样写(拓展探究),但在具体环节处理时力求独辟蹊径,如以下几个方面:
1.“整体感知”环节的变式处理
整体感知环节主要任务让学生梳理文章结构,一般采用学生直接研读文本列出提纲的方式,而本课教授时,可先让学生默写词语(仪表堂堂、大献殷勤、一模一样、抱怨、贪得无厌);然后根据文中法布尔对松树金龟子的发现,用上述五个词语分别组成一段话;接着研讨:这五个词语分别介绍了松树金龟子哪一方面的内容?除此之外,文中法布尔对松树金龟子还有哪些发现?概括信息并列出本文的结构提纲,参考如下:
http://s11/mw690/71724a92gda9fd74ba29a&690 何亚军" TITLE="立主脑·脱窠臼·密针线·减头绪 何亚军" />
上述步骤包含三个环节:①还原语境,理解词义;②联词造句,概括内容;③整合信息,编写提纲。由写词语、造句子,到说一段话,梳理篇章结构,循序渐进,由感知到综合,将扎扎实实的语言表达与思维训练紧密结合在一起,符合学情,易于操作,容易收到实效。
2.精选助读材料并有机穿插
阅读教学的对话过程中,借助于文本之外的助读资料(作者介绍、作品写作背景、体裁体例材料、印证资料、类比资料、述评资料等),往往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使得阅读活动更具挑战性、探究性、批判性。但如何选择适宜的材料,用何种方式呈现材料,在什么时候呈现,如何对于链接材料进行互文式探究学习,则需要我们谨慎对待。本课导入以后,通常做法即让学生交流作者简况及写作背景,然后阅读文本,这样做使得列举的材料成了识记的静态知识,与下面的文本阅读研讨分离,这样助读材料的价值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本课将相关的助读材料放在拓展环节,要求学生根据下面的链接材料,说说自己的发现。
15岁法布尔报考师范学校,毕业后任初中数学教师;
19岁他读了一本昆虫学著作,萌生做一个为虫子书写历史的人;
24岁通过自学取得大学物理数学学士学位;
31岁发表两篇学术论文一举获得自然科学博士学位,这时他仍然是一位中学教师;
52岁他远离城市喧嚣返回乡间小镇,花费四年时间完成《昆虫记》第一卷;
57岁他花了一小笔钱购得荒地上的一处旧宅起名——荒石园。在这座百虫乐园里他孤独、欢欣、清苦、平静地度过了35年,给人们留下了lO卷本《昆虫记》……
上述材料根据法布尔传记材料精心编写,时间跨度大,信息丰富而集中,可以引发学生的多角度思考,如对理想的执著追求,持之以恒的求学精神,艰辛跋涉的人生历程,甘于寂寞成就伟业的人生智慧等。在此讨论基础上,教师补充一段有关法布尔的文坛轶事,让学生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法布尔——“昆虫世界的维吉尔”,写一段颁奖词。这样读写结合,促进学生与文本、作者展开心灵的对话,自然流畅。在语言训练的同时,帮助学生养成乐于进取、不畏挫折的人生态度,树立踏实做事、追求崇高的人生观。
三、减头绪——追求教学内容的高效策略:巧设主问题细读文本
阅读教学中设计“主问题”,可以简化教学头绪,减少课堂教学中的大量的无效提问,彻底改变那种肢解课文、一言堂或琐碎提问的弊端,将课堂教学引向以学生课堂思维活动为主的整体性阅读教学,让学生拥有充分时间晤对文本,阅读、思考、体验、交流。设计主问题可以从文章的标题、文眼、结构、线索、语言、相关文本评论等方面入手,寻找抓手,定点钻探,这样的阅读对话往往呈现异彩纷呈、思维飞扬的场景。
本课设计文本细读时,抓住教材题目下的注释,引导学生筛选信息后提出主问题。学生通过研读题注明确对法布尔的评价:一是昆虫学家——“难以效法的观察家”(达尔文);二是作家——“科学与诗的完美结合”(对其著作《昆虫世界》的评价)。进而提出两个主问题:
(1)为什么说法布尔是一个“难以效法的观察家”?
(2)为什么说《昆虫世界》这部著作体现了“科学与诗的完美结合”?
阅读教学内容的重点应与文本文体属性及艺术个性的理解相关,第一问侧重文本内容的理解,后一问侧重语言特色的品悟,两个主问题构成本课教学设计的主体环节,不枝不蔓,易于深入开展体验式阅读和探究式阅读。设计主问题后,教师还要关注学生对话的状态和质量,预设点拨的路子,才能针对课堂上学生生成的答案有的放矢,将对话引入深刻处。如在回答为什么说法布尔是一个“难以效法的观察家”一问时,学生大都会围绕法布尔观察十分细致、富有耐心、持之以恒、勇于实践等方面回答,而法布尔“难以效法”的独特性,更表现在他不同于当时的研究学者漠视昆虫生命残冷机械的研究方式,而是带着温情的目光,将自己化作“虫人”,深入昆虫的生活,用田野实验的方法流连于他精心修建的百里香恣生“荒石园”,发现了常人不能观察到的昆虫世界的奥秘。教学时通过补充链接材料,引导学生探究:
“你们是把昆虫开膛破肚,而我是在它们活蹦乱跳的情况下进行研究;你们把昆虫变成一堆既可怖又可怜的东西,而我则使得人们喜欢它们;你们在酷刑室和碎尸场里工作,而我是在蔚蓝的天空下,在鸣蝉的歌声中观察;你们用试剂测试蜂房和原生质,而我却研究本能的最高表现;你们探究死亡,而我却探究生命。”(《昆虫世界》卷二)
结合上文摘录的语段,体会两种研究方法的截然不同之处,同时抓住“活蹦乱跳”、“喜欢”、“本能”、“探究生命”等词语,学生不难体会到,法布尔是带着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敬畏生命的感情去观察昆虫,才会成为一个“难以效法的观察家”。
四、密针线——夯实教学内容的落脚点:运用细腻手法品味语言
阅读教学的本质任务,即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提升语文素养。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作者从观察入手,对松树金龟子进行了科学准确的说明,同时作者在说明中还兼用了文艺的笔调,语言生动活泼,风趣形象。法布尔的著作被称为“科学与诗的完美结合”,为了夯实教学内容,从两个角度来品析语言:
1.示例引路,举一反三分析语言的准确性
首先赏析语言的“准确性”。出示例子:
原句:雄虫的两根短短的触角末端各有7条紧挨着的流苏。
改句:雄虫的两根短短的触角末端有7条紧挨着的流苏。
讨论交流修改前后的区别。然后让学生自主学习勾画句子,体会用词的准确性。从文中再举一些例子来交流。如:①每只松树金龟子产20枚卵左右。(其中“左右”一词)②在通常情况下,双双快乐地生活在枝头,它们是有可能一唱一和、夫妻对唱的。(其中“有可能”一词)③大多数金龟子嘴里啃着松针,后爪钩着树枝,露出很满足的样子。(其中“大多数”、“啃”、“钩”等词)
2.引用评论,多角度体悟语言的“诗意”
“这个大科学家像哲学家一般的想,美术家一般的看,文学家一般的感受而且抒写。”(法国戏剧家罗斯丹)结台名家评论引导学生从下面三个角度入手:
①诗意的深邃——找出富有哲思的语句;
②诗意的画面——找出画面优美的语句;
③诗意的情感——找出情感丰富的语句。通过勾画、朗读句子并赏析交流。
交流过程中,为了充分体悟诗意,可以摘录课文中的两段语句进行变式,将整句化为散句并换行排列,将这首小诗命名《松树金龟子之歌》(如下),然后引导学生赏析,再结合有感情地朗读(配乐朗读),营造诗意氛围,让学生入境动情悟理。这一设计的灵感,来自王君老师的《松树金龟子》课堂实录。
松树金龟子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