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文本分析 十宝
(2012-08-27 14:36:56)
标签:
杂谈 |
分类: 教学设计 |
《拿来主义》文本分析
2、课标、考纲对论述类文本的学习及考查要求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阅读这类文章,应在整体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选读其中的重要部分,“有侧重地进行探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了解用以支撑观点的关键材料,还应“探究”文章中的“疑点和难点,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乐意和他人交流切磋,共同提高”。
论述类文本的阅读在高考语文试卷中也占有相当的比例(总分的12%)。考试说明对本考点的要求为:理解,B级,分析综合,C级。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3、以往教学对《拿来主义》的误读
如果教学《拿来主义》一文时,只从表面认定这是一篇“议论文”,就让学生按“议论文”的套路来解读课文,用“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来分析“什么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要采用‘拿来主义’”,“怎么‘拿来’”;而没有仔细地去探究,没有从实质上分辨出《拿来主义》是“议论文”这一大文体中的一个小类文体——“杂文”。结果教学过程中不理不管“杂文”的特性而用“非杂文”的方式去“分析”、去“推测”、去“对号入座”,就会将一篇鲜活的“杂文”,硬是分析得死板生硬。
杂文虽包括在“议论文”之中,但它属于文学作品一类,是文艺性的论文,是社会评论、文化评论,是政论与散文相结合的边缘文体。杂文本质上是说理的,但又和一切文学作品一样具有形象性,倾注了作者的感情,因而又具有文学的艺术魅力。战斗性与愉悦性的和谐统一,论辩性与形象性的有机结合,幽默、讽刺与文采的巧妙运用,这些都是杂文的显著特点。
《拿来主义》的教学,应把握杂文的特点,从其特点出发去解读、鉴赏。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习、领悟杂文立意的“大”与“小”——大中取小,小中见大;艺术构思的“虚”(讲道理)与“实”(举实例)——以虚说实,以实带虚;语言运用的“庄”与“谐”——庄而能谐,庄谐并用。
4、由题目分析,牵出文章思路。
5、结构文法分析是重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很少有人这样去追问鲁迅的这个文本,似乎《拿来主义》没有中心论点,似乎中心论点这个说法并不适应《拿来主义》。他们认为虽然第二段和第五段两次提到“拿来”或“拿来主义”,但那仅仅是把论述的内容往“拿来主义”推进一步,到第七段鲁迅终于推出自己的主张:“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于是,这个主张似乎就成了我们通常所说的中心论点了。如果我们不回避“中心论点”这一说法的话,那么本文的中心究竟是什么呢?
文章第二段是“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这句话表层是说“我们一直没有人提出这样的观点”,实际上是鲁迅先生正面提出“拿来”。文章第五段在指出“送去主义”的危害之后,再次提出“拿来主义”这一概念。于是我们可以说,到此为止,鲁迅实际上已经提出了中心论点:面对外来文化,我们要实行“拿来主义”。也可以说,题目就是中心论点。至于第七段的“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应该是回答如何“拿来”或者如何实行“拿来主义”,这已经是属于“解决问题”了,而不是提出“中心论点”。
(2)本文的思路是如何安排的?
是否因为本文是杂文,就意味着它不符合议论文的常规思路了?也许思路要比一般议论文复杂,但简化起来,应该还是符合一般议论文的程式的。刚才我们说第二段和第五段都提到“拿来”或“拿来主义”,它们还是有所区别的,而这区别是由前面的具体内容决定的。第二段前面的内容是从反面(即“送去主义”的表现)说明“拿来”的必要性,第五段前面的内容也是从反面(即“送去主义”的危害)说明“拿来”的重要性。比较起来,两次“反面”,“送去主义”的危害要比“送去主义”的表现更进一层,因此我们可以说:第一段至第二段为第一部分,是提出问题;第三段至第五段为第二部分,是分析问题;剩下的内容就应该是解决问题了。具体说明如下:
第一段至第二段,作者从陈述题目中提到的“主义”二字入手,旗帜鲜明地提出问题: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但没有人说道:拿来!——很明显,作品一开始,就扣紧题目,“拿来”二字跃然纸上。
第三段至第五段,对第一部分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推行“送去主义”的结果,将会弄得我们一无所有,到头来只能向别人“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因此,“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作者否定了“送去主义”,进一步表明了自己持“拿来主义”的正确主张。
第六段至第九段,作者在“解决问题”的层面上,提出“拿来主义”的态度和方法。作者先指出:拿来不同于“送来”,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再运用比喻:指出这样“拿来”,既不是孱头式的“徘徊不敢进门”,也不是昏蛋般“放一把火烧光”,又不是废物般地“接受一切”。最后,指出“拿来主义”者正确的做法,是要“占有,挑选”,即对于拿来的东西,要区别对待,有养料的,“吃掉”,有毒的“供治病之用”,徒有形式的,“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完全无用的,“走散为是”。
第十段,总结全文。第一句话“我们要拿来”是强调中心论点,也回扣题目。第二句话“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是概括“拿来主义”的态度和方法,而接着几句又补充了“拿来主义”者的素质“沉重,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由此看来,本文的思路是可以简化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一般议论文的格式的。有了这种简化,本文的思路一目了然,不仅便于学生阅读,也便于学生模仿写作。
(3)本文的论题是什么?
(4)本文最有特色的地方在哪里?
6、语言分析是深刻理解鲁迅杂文艺术的归宿
运用譬喻等手法,造成鲜明的形象,用形象来说明问题,这是杂文的评论性所决定的。鲁迅的杂文有许多这类成功的范例。如对保存“国粹”的批判,他先解释“国粹”,必是一国独有,他国所无的事物了,但这未必就是好。接着就说:“譬如一个人,脸上长了一个瘤,额上肿出一颗疮,的确是与众不同,显出他特别的样子,可以算他的‘粹’。然而据我看来,还不如将这‘粹’割去了,同别人一样的好。”有拟之于虫兽的,如叭儿狗,“虽然是狗,又很像猫,折中,公允,调和,平正之状可掬,悠悠然摆出别个无不偏激,惟独自己得了‘中庸之道’似的脸来。”这个形象,由于它的高度概括性,已经走入生活,成为人们喜欢采用的普通名词。此外如把脱离社会培养的天才,比作离开泥土的一碟子绿豆芽,把封建社会比作僵尸等,都是富有表现力的确切的譬喻。
这种形象化手法,被用来表现复杂而深刻的思想,特别能够显示它的强大生命力,显示鲁迅的艺术创造性。在《朋友》里,作者为我们讲述这样两件事:小朋友最喜欢看变戏法,待到自己学会时,便索然无味;类似的情况是看电影,等到明白了影片的制造法,知道千丈悬崖者,其实离地不过几尺,从此便不以电影为神奇,处处留心它的破绽,自己感到无聊,反而后悔去看说明隐秘的书。这是十分平常、简单的事,作者让你思索它的含义,接着便把你引导去面向当时的一个生活真理:“暴露者揭发种种隐秘,自以为有益于人们,然而无聊的人,为消遣无聊计,是甘于受欺,并且安于自欺的,否则就更无聊赖。”这样一个道理,如果要用概念推理的办法来写,那真不知要说多少话,恐怕也难于说清楚,现在从生活出发,只写了那么两件事,互相印证说明,读者便完全给说服了。类似的例子还可以举出《灯下漫笔》。作者从钞票贬值折价换成现银,反而沾沾自喜的心情,一下子联想到人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以后,还万分喜欢,从而反映了有关中国人民历史命运的一个大主题。这种表现方法平易近人,它使一个抽象深奥的思想,十分容易地为读者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