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岁月再回首(代序)
(2022-08-09 10:31:06)
标签:
随笔 |
知青岁月再回首(代序)
五十年前的12月22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毛主席关于上山下乡的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从此,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展开,遍及各城镇的每一个角落。
在江西,知识青年大规模上山下乡比其他省市开始的时间早好几个月,我们这些属于“老三届”的68届初、高中学生,也就更早地成为有着特定含义的“知识青年”。因而“知青”这个特殊年代诞生的名词,对于我们这些亲身经历者来说,不仅是一种曾经作为特定身份的标识,更是一段至今仍刻骨铭心的记忆。
当我们回首五十年前的这段历程,许多往事仍荦荦于心,历历在目。
与我们同属“老三届”的66、67届初、高中毕业生,他们的分配方向是“四个面向”,即:面向农村、面向边疆、面向工矿、面向基层,实际上根据江西的情况,主要是面向军管农场和工矿企业,因而他们常豪迈地自称为“兵团战士”。而我们68届初、高中毕业生(严格来说,我们这些连一年文化课都没上完的初、高中生,只能算肄业生),只有一个面向,那就是面向农村,上山下乡,到广阔天地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南昌一中属于有初、高中的完全中学,因而有两个插队县域:清江(1988年10月更名为樟树市)和兴国,这和其他同类学校一样。在确定分配的地方远近时,会适当考虑家中父母子女工作地点的情况。
毫无疑问,我们这些68届同学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我们之中绝大多数人在走上社会之初,也都有一段或长或短的插队史。正是这段插队史,让我们有了一段悉心珍藏终生难忘的深刻记忆,有了一段相谈不完恒久纪念的特殊经历。
与66、67届同学相对规整的生活、工作境遇不同的是,我们在与当地老表相处的过程中,生活方式是多姿多彩的,劳动内容是四季不同的,当然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与选择。这种风雨霜雪中的摸爬滾打,既消磨了初来农村时的一腔豪气,热血激情,也锤炼出一身筋骨,坚韧沉稳。平心而论,在以后无论是参军还是到工厂、企业,或是上大学、进机关,都会有一个与农村生活的参照比较,都能以一种平常的心态,迎难而上的意志,不惧困苦的精神,将人生的酸甜苦辣全都咽下。而在农村期间,老表对我们嘘寒问暖、关心爱护的言行,则于潜移默化中成了我们日后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榜样。多年后,我们中的许多人相继回到曾经插队的地方,受到老表一如既往的热情欢迎,就是明证。
五十年过去了,我们都已进入两鬂挂霜的年纪,但我们火热的心并没有随着岁月的远逝而衰老。从走出南昌一中的校门,到离开生产队的田间地头,几十年后再回首,插队时所发生的一切并不如烟,许多事仿佛就发生在昨天。这不,我们之中的许多同学,放下难得分离的手机,又握起了久违的笔在纸上,或是敲打键盘在电脑中,或是干脆仍在手机上,把至今依然印象深刻的插队往事旧情,一一留下痕迹。
再回首知青岁月,虽然许多往事都已背影模糊,但仍有许多往事并不都恍然如梦已经破碎,也不是随意如烟飘散无痕。它们仍深深地镌刻在我们的脑海中,让我们永远地铭记。只要一有机缘打开回忆的闸门,许多往事就将从心底栩栩如生地活现在我们的眼前。
再回首知青岁月,我们每一位南昌一中68届校友心中的激情都依然如旧。那曾经青涩的情感虽早已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消散殆尽,但当年那纯真的信念、朴实的风貌、热烈的情感、执着的精神,仍一如既往,不曾改变,不曾消褪。
从离开学校的课堂,成为广阔天地的插队知青,悠悠半个世纪已悄然化为凝固的历史。今天,当共同的母校南昌一中牵引着我们、当68届共同的上山下乡经历召唤着我们聚会在一起时,不仅触动了我们感恩母校的无尽情愫,也勾连起了我们追忆知青岁月的绵长思绪。于是,在大家的心头,都有了一种难以抑制的冲动:要将发生在那些年的那些事,择其最值得留存的部分,形诸笔墨,见诸书籍,以告知同辈与后人。于是,就蝶化成这些拨动我们心弦、也将回响在他人心间的一个个真情故事。
白发人忆少年时,无量感触涌心头;浩浩文字四十万,灼灼华章百余篇。在那或短暂或漫长的知青岁月里,曾经的落寞惆怅、酸甜苦辣、开怀欢笑、落泪心伤、初涉情场、大恩私交,昔日多只是付诸茶余饭后聚会时不经意的笑料谈资。随着大家的热情相邀,个人奋力,如今已将许多插队往事化作闪亮的文字,长留在厚厚的《知青岁月》书本里,永存在我们南昌一中68届校友共同的记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