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历史文化名人的阵容有多强大?你真的想不到!

2022-06-16 07:46:05

江西历史文化名人的阵容有多强大?你真的想不到!

原创 祝国华 江西教育出版社

 2022-02-24 18:01

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能以巨星之多、作品之富而与江西颉颃的省份,可能很少;若仅以宋、明两代文坛而论,则江西更是独步中国。

先秦时期的江西文化名人已踪迹渺茫不可细辨。翻阅史书,汉代重量级人物,大概非徐稚(79—168)莫属了。徐稚字孺子,博学多识,一生淡泊自守,授徒数千人,有“南州高士”之美称。据载,时任豫章太守的陈蕃待客,唯有徐稚来了,才特设坐榻;待徐稚离开后,就将坐榻悬挂起来。徐稚挚友的母亲去世,他去吊唁时效仿《诗经》之言“生刍一束,其人如玉”,仅在其坟头放了一把野草。这样一位充满了浪漫情调的骚客,惜乎竟无诗文流传于世。

到了晋代,仿佛奇峰突起一般,江西出现了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伟大诗人——陶渊明(约 365—427)。他被梁启超称为“江西文学第一人”,也是中国田园诗歌的鼻祖。陶渊明最为人们所称道和向往的《桃花源记》,曾寄托了中国农耕社会无数人的梦想和理想。而他那“五柳先生”的身影,早已成为矗立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陶渊明画像

在中国,喜好书法尤其是小楷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钟绍京(约656—740)的。他是与书圣王羲之并称“钟王”的钟繇第十五代孙。钟绍京家学渊深,虽历经迁徙磨难,但自身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因而书法上有着很深的造诣。钟绍京是诸体皆精,并在很大程度上凭借他出类拔萃的书法不断升迁,成为江西籍第一位宰相。

时光悠悠,大约距陶渊明之后又过了三百来年,沉寂了许久的江西文坛蓦然升起了一颗照彻整个唐代的闪亮新星——綦毋潜(691—756)。他被誉为盛唐时江西最为著名的诗人,十五岁就远赴长安游学,与孟浩然等人一起饮酒作诗,还曾与时任洪州都督的大文学家张九龄以诗作唱酬。

此后,唐代还有一位江西诗人,亦不可忘却,值得大书一笔,他就是来鹄(?—883),即来鹏。这位“择邻而居皆高士,揖送往来有鸿儒”的名人,也是一位终生游走在庙堂与江湖之间的诗人。

与诗人来鹄同时期,有一位声名显赫、笔法独特的花鸟画家徐熙(约820—887)。他的画风洒脱飘逸,水墨清新淡雅,重在表现对象的风骨神韵,着意追求士大夫的田园情趣,画史上盛称为“徐体”,沈括赞其为“古今之绝笔”。

唐末的著名画家董源(?—约962),是中国画史上极为罕见的全才型艺术巨匠。他善画山水、人物、云龙、牛虎,几乎无所不能,但最具独创性且成就最高的是水墨山水,被誉为“江南山水画派鼻祖”。与董源差不多同时期的大画家,还有一位僧人巨然。他擅长画江南山水,所画峰峦,山顶多作矾头,林间多有卵石,以疏竹蔓草掩映细径危桥和茅屋,自然生成野逸清静之趣,对元明清以至近代的山水画发展影响深远。后世将两人并称“董巨”。

董源作品《龙宿郊民图》

顺着时光的脚步再往下走,就到了堪称江西文化“黄金时代”的宋朝,也是中国文化最为辉煌的“黄金时代”,被认为是华夏文化的“造极之世”,后人一直为其不可复制的辉煌而讶异。由经济的发达,促成文化的兴盛,终至“人才之盛,遂甲于天下”。在这前后延续三百余年的宋代,江西涌现出了一大批叱咤风云的文坛领军人物,真可谓群星璀璨,照彻浩瀚的中国文化艺术长空。在这些难以计数的文化俊彦之中,不乏开宗立派、独领风骚的伟人巨匠。他们或以自己的不朽诗文成就震烁华夏,或以自己的绝妙艺术造诣独步神州。

欧阳修(1007—1072),这位北宋文坛盟主和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开一代关注时政、朴质平实的文风。欧阳修以自己大力倡导古文革新运动和创作的大量优秀散文作品,被苏轼赞誉为宋代的韩愈,深刻地影响了当时乃至后世的散文风格和走向。

欧阳修画像

曾巩(1019—1083),在诗文创作上另辟蹊径,自成一家,以其丰赡的作品和人格魅力,无可争辩地成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中的主将。他的散文以含蓄典重、古雅平易为特色,依理而做,不为空言,故显得行文从容周详,条理清晰;结构谨严,风格朴素;文笔简洁犀利,韵味深长。

而王安石(1021—1086),只因戴在头上的政治家、改革家的光环太过炫目,常常让他文学家的另一面相形失色。实际上,他的诗内容充实,感情丰沛,他的词意境开阔,蕴含深沉;他的散文结构谨严,说理透彻,笔力雄健,纵横捭阖。此外,他还有力推动了北宋中期的诗文革新运动,对扫除宋初风靡一时的浮华余风做出了贡献。

如果说上面所提及的三位享有“唐宋八大家”美誉的散文大师是最耀眼的“文曲星”,那么与他们同列的,还有一大群闪烁长空的星星。例如:晏殊(991—1055)、晏幾道(1038—1110)父子是改变晚唐“花间词派”颓靡之风、创立婉约抒情新词、奠基婉约柔美正宗宋词的集大成者;姜夔(约 1155—1209)多才多艺,精通音律,被誉为“南宋唯一的开山大师”;黄庭坚(1045—1105)的诗与苏轼并称“苏黄”,是“江西诗派”的开山祖,词则与秦观齐名;周必大(1126—1204)以其“九流七略,靡不究通”的渊博学识和诗词歌赋的卓越成就,被推举为南宋中期文坛领袖;杨万里(1127—1206)作为“中兴四大家”之一,独创了生动活泼的“诚斋体”;文天祥(1236—1283)以其博大的情怀,写出了如《正气歌》等撼人心魄、慷慨悲怆、影响深远的爱国诗词;洪迈(1123—1202)集四十年之功写成了《容斋随笔》……

尤其值得大书一笔的人物,当属中国理学大师朱熹(1130—1200)。这位生于福建的江西名人,以自己的大量著述和从教活动,成为宋明新儒学中理学之集大成者。他撰写的《四书集注》,成为明清两代的科举读本;他制定的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成为中国士子千年来的言行范本;他构建的博大精深的理学思想体系,对南宋之后七百多年的中国以及东亚地区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着重要地位。

朱熹画像

到了明代永乐年间,中国诞生了第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巨著《永乐大典》,《不列颠百科全书》称其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主持编纂这部不朽之作的总裁,就是江西吉水人解缙(1369—1415)。这位“匡君泽民”功追欧阳修、文天祥的一代名臣、学者、诗人,不仅是明代第一位江西籍内阁首辅,其文学成就亦很高。

其后,江西大地上诞生了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戏剧艺术巨匠——汤显祖(1550—1616)。这位被日本研究者敬称为“东方的莎士比亚”的戏剧圣手在仕途上颠沛流离,很不顺畅,却把一部《牡丹亭》演绎得情意缠绵,刻骨铭心。剧中一曲“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引得多少男女泪水涟涟,有的女子竟为之殉情!

明末清初之际,崛起了一座中国传统文人画的巅峰——朱耷(1626—1705),广为民众熟悉的则是他的自号“八大山人”。朱耷本是明朝皇室后裔,国亡家破的身世,出神入化的画技,彰显了他笔下那些“墨点无多泪点多”的花鸟虫鱼和自己的悲凉心境。与朱耷同期的著名画家,还有江西画派的开派英才罗牧(1622—1705)。他的画笔意空灵,林壑森秀,墨气翕然,独具风格。

延续近三百年的清代,江西的文学大家似乎渐趋冷寂了。幸而有位蒋士铨(1725—1785),以自己的满腔热情和满腹才情,高举“文章本性情,不在面目同”的大旗,为后世留下了大量文学作品。蒋士铨在乾嘉时期即颇负盛名,与袁枚、赵翼并称“乾隆三大家”。他的《岁暮到家》全诗感情真挚,语言朴实,与千古传唱、脍炙人口的孟郊《游子吟》有异曲同工之妙,引发了不同时代读者的共鸣与喜爱。

蒋士铨画像

作为清末的古典文学余音绝响,江西出现了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的陈三立(1853—1937),是近代诗歌流派“同光体”(主张写诗不宗盛唐,以仿宋为主)的重要代表人物。1937年秋,北平沦陷。日伪政权对陈三立百般劝说,要他效忠日伪,遭到已85岁高龄的陈三立严词呵斥驱赶。后陈三立绝食五日而死,表现出一位中国文人铁骨铮铮的民族正气。

值得在江西文化史乃至中国文化史上大书特书的,当然远不只上面所提及的这些名存千古的大家巨擘。还有许许多多才华横溢的文化人物,他们也曾叱咤文坛,名噪一时,只是由于历史云烟的重重遮蔽,使得今天的我们已难以洞悉他们昔日的辉煌,甚至许多颇有成就的人物,他们的真实姓氏也难以知晓。然而事实上,正是由于有着无数颗光芒四射的江西文坛明星,才镶嵌出一片璀璨的江西文学星空。

距今一千三百多年前,著名诗人王勃省亲路过南昌时,曾盛赞江西人文荟萃的盛况,惊呼“雄州雾列,俊采星驰”,真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但那时的江西文化,还只是“小荷才露尖尖角”的初期,随之而来的盛唐,更有那百花争奇斗艳的宋朝、明朝,才是江西文化实力的集体精彩亮相。无数镌刻在江西文化史上用金字大写的名人巨匠,海量凝结在中国文化史上的赣鄱华章,底蕴深厚的江西文化宝藏,砥砺奋进的江西文化精神,正期待着我们每一个有志于传统文化的爱好者去认识,去重读,去开掘,去发扬!

(本文选自《俊采星驰:历史长空中的江西文化名人》,略有删改)

推荐悦读


《俊采星驰:历史长空中的江西文化名人》

作者:祝国华

责任编辑:朱建斌

江西教育出版社

2021年12月出版

在江西文化史乃至中国文化史上有许许多多才华横溢、名存千古的人物,这些江西文坛巨星曾叱咤文坛、名噪一时,镶嵌出璀璨的江西文学星空。本书作者在江西历史长空中拥抱闪光的巨星,遴选出既属于江西、也属于全国的 15 位顶级文化名人,包括陶渊明、欧阳修、王安石、黄庭坚、文天祥、汤显祖、陈三立等,为其立传,塑造出了一个个光芒四射的巨星形象。

END

供稿| 学术出版中心

审核| 陈骥

核发| 桂梅

江西教育出版社

教育改变人生

75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