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远边仙境南伊沟----西藏纪行

(2012-11-05 09:08:14)
标签:

南伊沟

西藏

我记录

原创

旅游

分类: 脚印


 

http://s12/mw690/716cb02dtcd66451d33eb&690


           

                 远边仙境南伊沟

                     ----西藏纪行十

 

 

南伊沟,在米林县,靠近中印边界。

为了去南伊沟,我们车上的那位导游多少有点紧张,一大早就提醒我们六人,一定要带上身份证。临开车前,她还特意要看一看我们的身份证。在西藏旅游,被要求出示身份证是经常的事儿,可是,这一天的“自检”似乎格外的慎重。小导游还再一次叮嘱,一路上,千万不能对着军人拍照,会有麻烦的。

 

 

http://s12/mw690/716cb02dtcd664f735b8b&690

 

车子驶近米林县的路上,突降小雨,雨中一队军车迎面而来。一辆接着一辆,速度不快,缓缓而行,好长的车队。

我还是没有管住自己,在车里偷偷地拍了几张。

 


http://s4/mw690/716cb02dtcd665063bdc3&690

http://s10/mw690/716cb02dtcd665104c6d9&690

 

穿过米林县城,车子拐进一条小路;没有多远,停在边防检查站前。

小导游一脸严肃地盯着我们把相机和手机都收在包包里,又叮嘱我们都不要下车,这才带着那几张表格手续下车去办理验证,随后司机关上了车门。

我们彼此看着,撇嘴。我们不过是来旅游嘛。

导游引着一位年轻的军官到了车下,开门,司机下车和导游站在车下,军官上车。帅气的军官小伙儿,上车站定后先敬军礼,轻声一句,“请出示身份证”,随后一一对照着验证,敬礼,拿着我们六人的身份证下车了。

来西藏,出示身份证已经不是第一次了;这次,身份证是被收走了。

我们又撇了撇嘴。

再开车,十分钟后到了南伊沟景点入口,我们这才拿出了各自的相机。

 


http://s16/mw690/716cb02dtcd6652a89e1f&690

http://s4/mw690/716cb02dtcd66530dd7f3&690

http://s3/mw690/716cb02dtcd6653ef1a72&690

 

细雨时下时停,小风微凉。

远山上的云烟,近处待收的麦田,山洼里散落着的村庄。

这里,海拔2500米,没有了高原反应,我们自如地闻着风中的凉意,别提多舒服了。

路边的大牌子告诉我们,南伊沟还是个开会的好去处。开会的地方一定舒适。

路旁有一长长的木廊子,游人都在廊子里避雨,等待南伊沟的旅游观赏车。木廊内,两侧是一家一家的袖珍小吃店,煮玉米、蒸土豆、炸香肠的味道弥漫了一条“小街”。许多人都注意到了小店内的火炉子,除了放进木柴的方口有火光外,灶台面上是隔着铁板加热的,灶台后连接着烟筒,少了明火和烟气。这种很像是密封的火炉,至少我在别处没有看到过。

我和朋友燕翔拉着一位保安小伙子聊了起来,跟人家打听着当地人的生活习俗。



http://s1/mw690/716cb02dtcd6654c95500&690

 

 

旅游观赏小车把我们带到的第一个景点,一个小村。

村口两株老树护卫着一块大石,石上写着“珞巴民俗村”。树上挂着“平安村”的小木牌和一块敲钟用的老铁。

珞巴人好聪明啊。那块悬挂着的老铁,敲打起来一定会有清脆之声回荡在山谷间,那声音一定会融化在村四周的山水美景中的。这让我想起了四十多年前云南边疆的那个生产队,也有一株老树,也悬挂着一块老铁。就是那块小木牌上的字也很有境界呀,平安,一定是排在“和谐”、“富裕”、“现代化”之前的。

这首先是一个自然村,其次才是迎接远客的景点,因为村中的一切是那么的自然。

 

 

http://s7/mw690/716cb02dtcd6656454bf6&690

http://s5/mw690/716cb02dtcd66571af554&690

 

毫不掩饰的残垣。


http://s10/mw690/716cb02dtcd6658983be9&690

 

半人高的墙头。


http://s12/mw690/716cb02dtcd6659cfa46b&690

 

村外,山林环抱。


http://s5/mw690/716cb02dtcd665ad0cc64&690

http://s6/mw690/716cb02dtcd665c6c7605&690

 

捡来碎石围小院,未到门前见笑脸。

农村都是这样的,走过的乡亲会故意问的:“老四兄弟,在家呀?”城里人才喜欢不透风的高墙呢。

 


http://s3/mw690/716cb02dtcd665d7757d2&690

http://s6/mw690/716cb02dtcd665e932f35&690

 

导游介绍,珞巴人更喜欢用木材构建自家的小巢。



http://s1/mw690/716cb02dtcd665f933830&690

http://s14/mw690/716cb02dtcd6661221a7d&690

 

这家人似乎就没有想安装院门。

 


http://s13/mw690/716cb02dtcd66623ddb7c&690

 

平安,也让家畜在家门口自由出入着。

 


http://s14/mw690/716cb02dtcd666311a5bd&690

http://s10/mw690/716cb02dtcd6663c16299&690

当然,珞巴人把城里人的小楼搬到山中来也不是难事儿。

 

 

http://s15/bmiddle/716cb02dtcd666a4cb27e&690

 

 

旅游并不能太自由。我只能跟着导游走进村里展示给游人的一家楼房小院,而不能随意推门去木栅栏木板房人家看看。



http://s9/bmiddle/716cb02dt7af0a4518e08&690

 

院中,屋檐下挂着山中小兽的兽皮,这是为了说明珞巴人有狩猎的传统。

 


http://s8/bmiddle/716cb02dtcd666bfb0047&690

 

明亮的二楼上是餐厅和会客间,我按照想象中的方式在珞巴人的“炕上”坐了坐。

 


http://s9/bmiddle/716cb02dtcd666d288b28&690

 

展示的餐厅里那个大炉子太讲究了,装饰得像文物,却又分明是还在使用中的物件。

 

http://s11/mw690/716cb02dtcd66740748fa&690

 

离开珞巴人的民俗村,旅游观赏小车带着我们沿着山沟中的小路傍着小河钻进山林。

南伊沟里南伊河,来自印度,流入雅鲁藏布江。


http://s14/mw690/716cb02dtcd6675a353ed&690

http://s8/mw690/716cb02dtcd667678db17&690

http://s7/bmiddle/716cb02dtcd667796e2e6&690

 

为了减少对山林的污染,旅游小车都是电瓶车。更多的人还是喜欢下得车来漫步林中。


http://s11/mw690/716cb02dtcd667897ed8a&690

小路旁,依山傍水处,常见散落的人家隐于树下。路上,偶遇扛着农具归来的村民,几只低头慢行的牦牛。

 


http://s9/bmiddle/716cb02dtcd6679900f28&690

 

当地的导游小姑娘,一身珞巴人的打扮,看到有人拍照也会摆个pose。


 

http://s15/mw690/716cb02dt7af0a626b0be&690

http://s14/mw690/716cb02dtcd667ee1805d&690

近处山林,远处云烟。


http://s5/mw690/716cb02dtcd66807b9fc4&690

http://s12/bmiddle/716cb02dtcd668214613b&690

 

游人闯入画中,惊扰山林寂静。


http://s2/mw690/716cb02dtcd66833b72a1&690

 

树梢挂着野果,树下遍布野花。

 


http://s15/bmiddle/716cb02dtcd668479acce&690

南伊,藏语为“仙境”。

南伊沟是喜马拉雅山脉中无数个小山沟之中最有特色的。这里是西藏的“药王谷”,满山遍地的藏药药材,包括那些野果野花;这里的人被藏民叫做西藏的“南方人”,包括小村中的珞巴人;这里的密林和密林中的沼泽地被外界誉为“地球上最高的森林浴场”,包括林边小河旁的片片牧场。

南伊沟,也是地处边界,大山的那一边就是另一国家了。

导游抬手一指,“您能看到的,离我们最近的那座M型小山就是麦克马洪线。”

 


http://s8/mw690/716cb02dtcd6685df4727&690

http://s6/mw690/716cb02dtcd668746a7b5&690

http://s16/bmiddle/716cb02dtcd66880e5cbf&690

小路延伸,我们走进密林深处。

路边的木牌说前面就是原始森林了。

 

 

http://s4/mw690/716cb02dtcd668c7955a3&690

http://s1/bmiddle/716cb02dtcd668d6d5560&690

http://s7/mw690/716cb02dtcd668eac0fa6&690

http://s15/mw690/716cb02dtcd668fb1660e&690

http://s5/mw690/716cb02dtcd6691722094&690

http://s10/mw690/716cb02dtcd6693070a59&690

http://s2/mw690/716cb02dtcd66946b3611&690

http://s12/mw690/716cb02dtcd6695ab985b&690

 

 

我见过黑龙江密山的原始森林,还有新疆伊犁的和云南盈江的,唯有这南伊沟的原始森林另有特色,或是说,是我在别处的原始森林中从未见过的。这里的林中似是很“颓丧”,许多大树上挂着些黄绿的绒草,林中常见横七竖八倒下的朽木。



http://s9/mw690/716cb02dt7af0a8b55268&690

http://s11/mw690/716cb02dt7af0a8d86e3a&690

http://s2/mw690/716cb02dtcd669a99aaf1&690

http://s4/bmiddle/716cb02dtcd669bb98633&690

那些挂在树上的绒草叫“龙须草”,学名“松萝”,也叫“女萝”,是一种寄生植物。

别小看这些挂在树上讨生活的小草,轻似柳絮,细如绒线,密如蛛网,弱不禁小风,韧难挡细雨。它“飘”落在树上会很快的吸食树身的各种养分,很快就能“榨干”一棵树。好像小树的营养不够多,龙须草更喜欢“吃”大树。

看似轻柔物,致命于无形,任尔庞然树,送君命归西。这龙须草真不是什么好东西呀。

然而,然而。松萝,就是龙须草,却是世间少有的娇嫩之物。它对生存环境要求极高,空气中稍有污染,它就活不了,它被环保专家们视为“生态环境衡量器”和检测物。有松萝活跃的地方才是生态环境最好的地方。松萝还是稀有的药材,可治顽症,被记入《本草纲目》;松萝存世久远,有文字记载可追到《诗经》。当导游说起松萝晾干后填入枕头可让老人好睡的时候,我的同游伙伴就急急打断忙问何处能买到,后来离开南伊沟时他还真的买了一大包,说是带回去给八十多的老母亲做个枕头。

科学,实用,龙须草又是好东西。

也许世上有的东西不好简单生硬地判定为“好”或“坏”,也许松萝就是这种“东东”。

 


http://s14/mw690/716cb02dtcd669d01455d&690

http://s15/mw690/716cb02dtcd669e86cc1e&690

http://s11/mw690/716cb02dtcd66a03944ea&690

http://s1/mw690/716cb02dtcd66a1af5f90&690

 

林中有一大树,好多游人围着照相,我也只能挤进去看看。

一株怪树。据说,此树开五种花,长四种树叶,珞巴人尊为神树。

珞巴人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数极少的一族,据说不足3000人。珞巴人原始崇拜图腾众多,其中就有这株阴阳树。

这似乎不难理解。上世纪五十年代,北京的多处庙会均有拜“送子观音”的。

 

 


http://s12/bmiddle/716cb02dtcd66a2d1beeb&690

 

原始森林深处,多处沼泽地,为方便游人,特搭建了林中“栈道”,还有小木牌提醒人们不可进入。

森林与湿地在一起,使得南伊沟像是一个天然的大氧吧。

 

 

http://s14/mw690/716cb02dtcd66a693159d&690

http://s14/mw690/716cb02dtcd66a7c1931d&690

http://s14/mw690/716cb02dtcd66a922899d&690

http://s7/mw690/716cb02dtcd66aab1e726&690

http://s6/mw690/716cb02dtcd66ac621275&690

http://s4/mw690/716cb02dtcd66ae451ac3&690

http://s15/mw690/716cb02dtcd66b09652be&690

 

 原始森林一侧,有片片牧场。依山傍水,但见散落着的人家炊烟袅袅。


 

 

http://s5/mw690/716cb02dtcd6a94f5c0d4&690

http://s4/bmiddle/716cb02dtcd6a961656f3&690

http://s15/mw690/716cb02dtcd6a9785f43e&690

http://s1/mw690/716cb02dtcd6a9889aad0&690

http://s8/mw690/716cb02dtcd6a99c1b027&690

山脚下,经幡随风而动。

 


http://s5/mw690/716cb02dtcd6a9af58a24&690

http://s12/mw690/716cb02dtcd6a9bfec05b&690

 

炊烟恋恋绕木屋,牛马悠悠聚院外,画中人家。


http://s10/mw690/716cb02dtcd6a9d5f8fd9&690

http://s12/mw690/716cb02dtcd6a9f4f235b&690

http://s4/mw690/716cb02dtcd6aa00dc513&690

 

云烟过山寻仙境,遥看林间有人家。

 


http://s13/mw690/716cb02dtcd6aa496618c&690

http://s9/mw690/716cb02dtcd6aa5f63ab8&690

雪化山泉匆匆过,枝头绿叶水中花。

 

 

http://s6/mw690/716cb02dtcd6aa9e204e5&690

http://s16/mw690/716cb02dtcd6aabd9249f&690

http://s6/mw690/716cb02dtcd6aacdb3755&690

 

路边有几处当地人修建的木屋、木亭,特色质朴。


http://s9/bmiddle/716cb02dtcd6aaebf23a8&690

http://s3/mw690/716cb02dtcd6aafda7b62&690

http://s15/mw690/716cb02dtcd6ab0fbb0ce&690

http://s6/mw690/716cb02dtcd6ab1f4eb85&690



http://s11/bmiddle/716cb02dtcd6ab3d64a3a&690

 

几个小时的观赏,我们这些外来客归去时难免有点恋恋不舍,也略有倦意。

小车上斜跨着一个小伙儿,为我们说笑,为我们唱歌,浓眉大眼,笑脸灿烂。他说,他就是河边小村的珞巴人,一家人世代住在这里。说到自己的家,笑得更灿烂了。小伙子为我们唱第一首藏语歌之前,先用颇为标准的普通话朗诵了歌词,那是仓央嘉措的诗。待到他亮开歌喉,引得一车的掌声和尖叫,高亢而嘹亮啊。有人直截了当地问人家,你比电视上什么星光大道上的人唱得棒多了,你怎么不去报名上电视呢?说得小伙儿脸上黑红黑红的。

 


http://s8/mw690/716cb02dt7af112152297&690

 

路边,南伊河水也欢畅。

 


http://s10/mw690/716cb02dtcd6ab5def899&690

http://s3/bmiddle/716cb02dtcd6ab71ef292&690

 

回到南伊沟游览区入口处,这才认真地看了门口的示意图。

一条小河,汇入大江。

 


http://s1/mw690/716cb02dtcd6ab81300f0&690

 

边防检查站的年轻军官上车来送还我们的身份证,这一次,他给我们每一人都敬了一个军礼。我们每个人都说了声谢谢。

我想起了珞巴人小村边的那块木牌,平安村。

我们的车离开南伊沟的时候,已经是北京时间晚七点半了。山边,依旧见蓝天。南伊沟离北京太远了,远在边关。

 


http://s10/mw690/716cb02dt7af1128a8489&690

 

 写于2012-11-1

 

注:文中使用了同伴的照片,感谢燕翔、阳光、学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