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胜古迹篇】资中古城墙·城楼(二)

标签:
名城旅游 |
分类: 资中风光 |
资中古城墙·城楼
宋国英 文/图
(二)
资中古城依山傍水,街道布局如船形,素有“船城”之称。古城内有重龙山、衙后山、鼓楼山,有穿城、绕城而过的小河,自西向东约1.6公里长的城墙威严高耸于潺潺而过的沱江之滨。可谓城在山中,山在城中,山环水绕,风光旖旎,景色宜人,不愧为是一座规模宏大、异常美丽的古城。
1992年以前的古城前西街
城内“三山六宫九庙”与城郊“四观四岩八景”彼此照应,交相辉映,构成了古城特有的古建筑群和风景名胜区,自唐宋以来便是骚人墨客、官吏富贾向往和荟萃之地。五代前蜀冯铢游历州城重龙山留下了“暮云回首万家城”的壮丽诗篇,可见在距今1100年前,资中已是“万家灯火”的城市了。
http://s9/mw690/0024ISuygy70z7ef3FS78&690
城门是城市的咽喉和门户,在城市建筑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城门的多少和大小,反映出当时其城市的规模及地位。古时一般的县城只有四、五个城门。而资中历代均为州、郡治所,清雍正五年(1727),资州升为直隶州,直隶四川省管,相当于今天的省辖市,地方权力与府同级。民国时期资中县是四川省第二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所在地,川中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资中又处于盆地腹心、沱江中游,水陆交通极为便宜,故城市规模要比一般的州县城大得多。
从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的《资州直隶州志》的首卷所附资州古城垣图可知,清朝年间全城已建成了10个城门。正东为建春门、东城偏北为紫气门(小东门)、正北为拱辰门、正西为咸丰门、正南为迎薰门(临沱江)。这五个大城门分别都建有城楼,斗拱飞檐、翘角伸天、气势雄伟。另外五个稍小的城门中,四个通往江边,从西到东为平波门、通津门、安澜门、达江门,还有一个在古城北关重龙山内城墙,名为石门。
资州直隶州志的重龙山壮丽的内城墙
城内有小河,由正北门侧穿入,至小东门穿出,两处设“水门”,俱拦以铁闸。除此之外,每隔一段距离伸出城墙外筑有与城墙同高的“墩台”,又叫“敌台”或“马面”,上面也建有垛口,全城共筑9个“墩台”,与城墙一样,是一种防御设施,其用途在于便于观察攻城敌方的动态和集中火力对付死角的敌人。http://s7/mw690/0024ISuyzy7d9yavdHwe6&690
新中国诞生前,一般的县城仅有十几条街巷,上万人口的县城并不多见,据《增续内江县志》(1925年版)所载,那时内江城内仅“11街3巷”。《内江晚报》(2012.4.25)载:至1949年12月内江解放时,县城面积也仅1.2平方公里。而历经修建的资中古城至民国末年,城墙全长达4.54公里,古城面积扩大到近5平方公里,作为省直辖的资中城区划分为龙山镇、凤岭镇、水南镇三个镇,共有36条大小街道,14条大小巷道,常住人口已有三万人,城市十分繁华和热闹。
http://s16/mw690/0024ISuygy70z7mjFn1df&690
尤其资中是美以美会(即美国基督教卫理公会)在四川设立的四个传教站之一(另三个为重庆、成都、遂宁),美国教会为推动传教事业,先后在资中城兴办了“华美国民小学堂”(1892年创办,校址城郊重龙山,据《当代内江》载,是全内江市最早的新式小学);华美女子小学及妇女学校(1898年,校址后西街三倒拐);育才学校(1902年,校址翠花街);华美女子小两级学校和进德妇女学校(1913年,校址小东门外,1919年改名华美女子初级中学,1927年改名进德女中,是美国卫理公会在四川除成都华美女中、重庆淑德女中外,蜀中创办最早、规模最大、设备最好的、闻名巴蜀的女子中等学校)。
http://s13/mw690/0024ISuygy70z7o3UmMac&690
同时,在县城小东门外芋子田和北门外状元街相继兴建华美男中和启蒙小学。1912年,法国教会还在州城七贤街新天主堂(老天主堂在北门外文庙街)内创办了男女学校。嗣后银山、龙结、罗泉、铁佛、陈家、甘露、骝马等乡镇办有教会学校。外国教会还先后在县城开设诊疗所、西医院即宏仁医院及宏仁高级护士学校。当时资中外国人之多,就连现在我国许多大中城市也是无法相比的。
http://s3/mw690/0024ISuygy70z7pBwLU62&690
原文发表于2008.07.29《内江日报》,《内江新闻网》;2012.2《四川政协》(第1期);2012.5.10《四川政协报》、2014.07.08.全国《凯风网》(魅力天府),本文内容已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