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一平方英里内的传奇:伦敦金融城City of London

标签:
city_of_london伦敦金融城劳埃德大厦英格兰银行伦敦皇家交易所 |
分类: 英伦探幽 |
伦敦城City of London, 并非我们一般认知中的那个包含了大本钟白金汉宫大英博物馆西敏寺。。。的伦敦。后者是大伦敦概念,前者“伦敦城”只占后者的一小部分,除此而外伦敦还有三十二个自治市。伦敦城在地理范围上尽管只占大伦敦非常小的一块区域,却是最不可或缺的区域,伦敦自公元前一世纪罗马人建城开始就是在这片区域,因此这里可谓伦敦之根。
City of London又有伦敦金融城之称,工业革命前这里就已经成为全世界的金融中心,数百年来的沉浮兴衰,尽管不断有大西洋彼岸的华尔街和远东的东京香港等金融中心崛起,但伦敦处变不惊,至今仍是公认的全球重要金融中心。围绕着英国央行英格兰银行大厦,数百家各国银行和金融机构均设在这城内。上世纪九十年代位于金丝雀码头Canary Wharf的伦敦新金融城建立,所以今天当人们提及此处时往往称之伦敦老金融城。此处另有一别称,为“平方英里城市”Square Mile,因其占地一平方英里多一点。
此城之悠久之举足轻重,英文中“the City”一词专指这里。放眼望去,全世界名城再无第二个享此殊荣。
一直偏好大都会Metropolitan。初到伦敦,无意中夜游伦敦老金融城,虽然只是它的一个角落,却欣喜无限,成《斜风细雨不须归》一文。当下就决定再次回来后一定要好好再走一遍。
因此,再回伦敦后,前两个上午,一大早分别去看了碎片大厦和老金融城。这两处对我如此重要,非把它们排在体力时间最充裕的上午不可。
此篇范围其实不止伦敦老金融城,连带把金融城南岸从市政厅到碎片大厦脚下的一小片区域放了进来。
伦敦市政厅London City Hall.
这栋建筑位于伦敦南华克Southwark区,碎片大厦就在这一区,两栋建筑相距不远。伦敦老金融城和市政厅仅一条泰晤士河之隔。必须到此一游是因为它是名建筑师Sir Norman Foster比较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这位人称“爵爷”的英国建筑大师作品无数,离我们较近的有首都机场T3航站楼和香港汇丰银行总部。伦敦几乎他的大本营一样,作品随处可见,大英博物馆改扩建的采光中庭、泰特现代艺术馆门口的千禧大桥、金融城小黄瓜等都有口皆碑。
倾斜椭圆体的市政厅,从首层进入,向上、向下皆以螺旋坡道联系各层,地上中心容纳了一个数百人的报告厅。这栋建筑的最大特点是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做了不少尝试,市政厅形体的选择、外形的倾斜并不随意,是精确的日照、遮阳计算的结果,建筑物在室内冷却和采暖系统上进行了特殊设计,使得这栋建筑的能耗低于一般办公建筑。尽管最后的节能效果并非如设计时的那般理想,但确实是在建筑物可持续发展方面做了有益尝试。
市政厅的设计还有一点极为可取,即它的公共性。除了节假日,这里常年大部分时间对公众开放。它的室外空间与泰晤士河畔景观结合在一起,成为城市有机的一部分。
市政厅到碎片大厦的南华克这一区,和后来看到的老金融城,在城市肌理上颇有些相似,街区小、路网密、新老建筑交替,城市空间丰富。走在建筑物间,街道的感觉更强于单体建筑物。没有那个建筑物跳脱到令人大吃一惊,却每个转角都有惊喜。
颇新的一栋建筑,高能热烈的红色直接在向伦敦老街巷首层店铺的跳脱用色致敬。
玻璃幕墙的反射消隐在天光中,高楼大厦尽头的伦敦塔桥一角,褪去颜色,恍若回到一两个世纪前的雾都。转个街角,人来人往和玻璃幕墙反射中的锐利映像又分明述说着这个都会的摩登。这城市,太令人着迷。
离开南华克,迫不及待走上最近一座桥,泰晤士河岸的古典建筑,层层叠叠古典屋顶后面塔吊繁忙。伦敦老金融城,the City,又一次迎面而来。
从伦敦桥一下来,右手赫然高耸着伦敦大火纪念碑。这座高耸宏大的纪念碑在原本尺度偏小的伦敦街巷中格外庞然。
扑面而来古典街巷的气息。曲线花纹的铸铁栏杆和栏杆上伦敦金融城徽章使得地下公厕都不同一般地高大上。女厕貌似比男厕宽阔些,绅士国的Lady first真是贯彻到细节啊。
对讲机大厦,名称源自其外形。去时建筑施工正在收尾,站在脚下看犹可,隔开距离不太入眼。尤其是在泰晤士河南岸看过来,金融城的天际线躲不过它。伦敦新建筑极少失手的,这栋是例外。亦是名师之作。
高楼华厦间不乏这样的小趣味。若当时我就知这里是全伦敦最古老的市场之一----利德贺市场Leadenhall Market的入口,早就迫不及待地冲进去一睹其华丽丽的中庭屋顶了。只因为当时眼睛已经被另一个方向吸引。
这便是我的目光所落之处劳埃德大厦Lloyd's Building. 这座劳埃德保险公司总部办公楼,这座著名的高技派建筑,自其1986年落成之日起,争议、惊诧、赞许。。。就从未间断过。日光下,雾面不锈钢曲面散发着温情脉脉的柔和光泽。
这座教科书级的高技派建筑物,所有机电设备管线外露,放到今日仍是惊世骇俗的,尤其是身处古老的伦敦金融城。如果我告诉你它的设计者英国建筑师理查德罗杰斯Richard Rogers曾和意大利建筑师Renzo Piano合作设计了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也许你便没有那么吃惊。三十年过去了,那些不锈钢板表面仍然熠熠生辉、那些暴露的管线依然整整齐齐不见锈蚀老化,仿佛刚刚建成。
我一直觉得罗杰斯在建筑细节上的把控不算出色,然而站在劳埃德大厦的入口雨棚前,我必须收回我先前的偏见。这栋大厦还有一个难得之处:它与伦敦、与伦敦金融业男女的气质太合了!建筑物脚下的各个入口旁,从大楼内进进出出衣冠楚楚的男男女女在此吸一支烟闲聊几分钟以放松绷紧的神经。这一幕,似曾相识在香港中环的IFC楼下。
对面建筑玻璃幕墙中的劳埃德大厦,仿佛进入矩阵世界。
劳埃德大厦门口这组数字雕塑,与建筑物气质截然不同,却一张一弛,有趣得紧。
紧挨劳埃德大厦的利德贺大厦,又有“奶酪擦丝器”Cheese Grater之称,看来给建筑物起外号是全世界人民共同的爱好。这栋建筑同样由罗杰斯事务所设计,到今日应已竣工。这栋建筑也颇得我心。我不算罗杰斯的拥趸,却难得他在伦敦的多栋建筑我都喜欢。
站在劳埃德大厦下面看有“小黄瓜”之称的瑞士再保险公司大厦。仍是由设计伦敦市政厅的爵爷诺曼福斯特设计,小黄瓜the Gherkin一名无疑得自其外形,这个名字基本已盖过建筑物本名。
近前的小黄瓜,更像一枚炮弹头
小黄瓜尺度并不大,地面层与周围城市互动关系好,交叉斜撑的结构十分清晰,在首层形成柱廊。柱廊、首层的咖啡厅和室外座位皆属于公众,办公楼大门之内为私人区域。这样公私分明,互不干扰又不掩活力。
几栋建筑物间的巨型金属怪兽,城市家具一样。金融城无处不是看点。
某栋建筑物围栏延伸出来的城市空间。高脚座椅很贴心地齐齐朝景观最怡人的方向摆放。大理石台面上每位一隔的石材隔条独具匠心,小手笔却有大用心,为公共空间营造出一点私密性。可以想象午餐时间附近白领人手一个午餐盒子坐在这里,在高强度运转的金融帝国中享受片刻细窄石条间的一点点私人时空。
也在座椅上清闲片刻。眼前小黄瓜、奶酪擦、劳埃德大厦几座高层建筑不过相聚数十米,它们之间的这段空间中绿化植被雕塑广场各种城市元素无比丰富。眼前的这几座大厦的设计者福斯特和罗杰斯,连同碎片大厦的设计者伦佐皮亚诺,正是曾经的高技派建筑High-tech Architecture的代表人物。这三人渊源颇深,福斯特和罗杰斯是耶鲁建筑学院的同学,两人连同两人的太太曾合伙开过事务所。而罗杰斯又与皮亚诺合作设计了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这三人年相若,都曾获得过有建筑界诺贝尔奖之称的普利茨克大奖,如今已近耄耋,却都正处在职业生涯最为圆熟的阶段,作品不断。罗杰斯在高技派道路上一骑绝尘,爵爷在大空间和绿色建筑方面颇有建树,而皮亚诺,可称建筑界最优雅的工匠,他从未将自己圈入任何一个窠臼。金融城,乃至整个伦敦,之所以迷人,在于它的古老经典之外,从未停止过纳新,它允许争议,却有出奇犀利的眼光,接纳一切看上去稀奇古怪却被时间证明卓越的东西,以此形成了它无与伦比的丰富和多样性。
在附近街巷中漫游,这里更接近我对伦敦老金融城的想象。
窄巷间远远看见五星红旗,寻到近前,原来是中资公司。财大气粗的中资公司在此也将铭牌做成小小的一块。虽尚不若左邻右舍老伦敦的含蓄,但比起国内的唯恐不够夺眼球已是低调许多。
针线街,财富汇聚的金融城,街名如此家常。大概是有历史的城市的特点吧,就如伯尔尼的市场街、杂货街。北京何尝没有过崇文、宣武?躲过了东风、红旗的年代,却硬是我辈眼睁睁看着消失了。
先是被这座古典华厦的沿街橱窗吸引,继而进入被华丽迷人的中庭吸引,后来,就掉进各个店铺出不来了。打折季的伦敦,这里比牛津街摄政街那几条名店街人少太多了。
原来是从前的伦敦皇家交易所Royal Exchange,正是先前被吸引进去的商业中心正面。
威名赫赫的英国央行英格兰银行,也是全球金融界的中心。一直觉得伦敦缺少大建筑,终于见到了。这一栋非同一般的大,倒不完全是它的绝对尺度,还包括它的格局。不了解这栋建筑的建造历史,感觉不一定是一次建成的,几层退台像是不同时期加建,格外巍峨。
在此看到Jubilee Walkway的线路图。来伦敦前有朋友推荐几条伦敦步行线路,Jubilee Walkway正是其一。匆忙中并未按线路走,兜兜转转却也没落下什么。
街头画家。金融城街巷狭窄,有时贴到墙上也无法完整取景对面建筑。我与画家同一视角。
伦敦金融城内,仿佛建筑博物馆,各种流派在此均可见到,名建筑众多。很多一眼看上去不一定辨得出是哪位建筑师的,确知一定是有出处的。这一栋是明显的后现代主义建筑,英国建筑师James Stirling作品。后现代昙花一现,今天看来也算是记述了一段建筑史。我对后现代并不感冒,可是这一栋仍有可取之处,占满了整个街区的三角形建筑,中心开出这个室外中庭,零售店铺围绕四周,也给行人提供了便捷的穿行空间。
维多利亚女王街60号,令人眼前一亮。青铜色外观的写字楼占据了一隔街角。这栋低调迷人的建筑由远及近从整体到外观,每一个片段都耐看,暴露的结构和细部构件精准优美,周围的天光街景也为建筑所用。看似复杂的构成化解成标准模块,符合当代科学技术水平的工业化快速建造安装需求。工业化、高技到了极致反而呈现出古典优雅的奢华气息。这个建筑颇有蒸朋气息,许多工业革命后期Art Nouveau/Art
Deco风格的建筑也有这般效果。也许是地面层的汇丰银行标识误导了我,几乎以为是爵爷作品,而它确实让我想到了香港中环的汇丰银行总部。对于细节的把握有隐约有皮亚诺的风范。比建筑更低调的是建筑师,专门去查这栋建筑的设计者,英国本土建筑师Peter
Foggo。
这一栋应该也是师出有名,看上去上世纪七十年代前后,现在主义盛行时期的产物。标准化装配化的建筑,多年之后一样典雅端庄。风尚没有绝对的优劣,好的东西是不以风格划分的,时间将卓越刻画成为经典。伦敦有这种魅力,荟萃所有的经典。
风格、年代、用途、材料、技术皆不同的建筑,距离还很近,就这样混在一起,某些角度很精彩。
更多是这样的古典华厦
商业中心The New Change,法国建筑师让努维尔大作,也是上过专业杂志的建筑。表皮的变化使得巨大的体量有若隐若现的轻盈。
商业中心的首层四通八达,是城市街道的延伸。
炫目如万花筒的角度
最吸引的还是能看见圣保罗大教堂的这个角度,由远及近,它越来越真实。
圣保罗大教堂门前广场,几乎就是建筑物前的一小块空地,然而在伦敦,这个规模已经足够成为一个广场,各色人等以各自舒适的状态在此逗留。